试论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 25分 7F7{)L
{z5--TogJ
O63<AY@
W\,s:6iqz
ZU4nc3__
佛教何时传人中国,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 ah&D%8E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西域大月氏伊存121授《浮屠经》给博 [!uG1 GJ>
士弟子景卢开始的,从史书上看,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佛经是东汉 %XDc,AR[
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得的《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小乘佛 R?|.pq/Ln
教的基本教义,而后才有大乘佛教的传人,东汉末对佛经的翻译 =:Fc;n>c<K
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前者主要翻译小乘经典,
(N6i4
g6
后者主要翻译大乘经典。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重 7kLz[N6Ll
视,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儒林之所说,未闻修佛道以为 }OR@~V{Gj
贵”①,佛教依附于道士、方术,佛教经典的翻译多借用道家范 H5B:;g@
畴、术语,当时一些佛教学者在翻译或编辑佛经时,还尽力把佛 L| +~"'l
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避免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 1CD+B=pQG
如东汉末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三国时译经家康僧会 @f~RdO3
集录有关佛经成《六度集经》时就是这样做的,而当时出现的 `pa!~|p
《牟子理惑论》更是竭力用佛教教义来迎合儒家思想,坚持佛、 %P/Jq#FE.
儒善恶标准和伦理观念的契合、一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大 n1t*sk/J
盛,中国佛教学者也摆脱了以往认佛教为一种道术的观念,认识 }5[qo`M
到佛教是一种哲学的宗教或宗教哲学,并直接利用魏晋玄学中不 '~<m~UXvD#
同的思想观点理解、阐明般若学理论,从而形成了般若性空理论 faX#**r
的不同派别——“六家七宗”。东晋后期.佛教领袖彗远自觉地把佛 W~;`WR;.
教理论同中国固有的宗教迷信以及儒家伦理思想调和起来,如他把 ~9]hV7y5C
佛教因果报应同封建礼教沟通起来,把因果报应作为实行封建礼法社会教化的思想基础,他说: gQg"j)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 t;Sb/ 3
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 QB uMJm
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 wLH>:yKUU
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 y/{fX(aV
不革其自然也。”① I\{
1u
QzV
nL U)
不仅如此,有的佛教学者还能吸收儒家思想,从而提出新的 C*_C;6.~Y
佛教理论。如竺道生在大本《涅檠经》没有传人的情况下,发明 =_2jK0+}l
“顿悟”成佛,提倡“一阐提亦可成佛”,先为佛教界所不容,被 rC% *$g $
目为异端,《涅槊经》传人,其思想获得证实,竺道生受到敬重。 HGs $*
我国有学者业已指出:“道生的新论是基于成佛在于悟‘理’的 jyUjlYAAv`
思想,并认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一阐提’自然不能例外。这 4y?n
[/M/
正是中国儒家的‘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启迪的 L-WT]&n_
结果。”④竺道生的这种观点,“把佛性论同中国儒家心性论开始 z6=Z\P+
结合起来,和儒家传统的心性论在根本点上相通相同”③,可以 kR-SE5`Jk
说,佛教理论的这种创新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 mbTEp*H
生的,已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印记。 %KhI
>O<
X::JV7hu
@s;;O\
中国佛教鼎盛期是在隋唐,当时各种佛教宗派纷纷创立,但 !mJ"gg
只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佛教 QvlObEhcS
宗派影响较大,成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主流,而那些继承印度 \5:i;AE
佛教原型,很少结合甚至排斥中国传统思想的佛教宗派如三论宗、唯识宗、密宗等影响则不大,甚至几成绝响。就天台、华严 DFB@O|JL
与禅宗来讲,天台宗标榜方便法门,调和佛、儒、道思想,如把 EReZkvseC
其止观论与儒家人性论调和起来;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宣扬 (l~AV9!m: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直接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玄学、佛教和程、朱理学之间的思想传承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环 2ozax)GY
节”①;而禅宗更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公开向印度佛教经典权
NI76U
威挑战,影响巨大,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 |P
HT694Uz
s 8jV(P(O
佛教在唐代后期开始衰落,由宋至明除了以六祖慧能为创始 2>xF){`
人的禅宗南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外,其它各大宗派如华严宗、唯 en4k/w_
识宗、三论宗、天台宗都日趋衰落,并严重儒学化。很多著名禅 l|JE#
师提倡儒佛合一,宋代自号“中庸子”的智圆“以宗儒为本”②, )
<[XtK
《辅教篇》的作者契嵩盛赞儒家“穷理尽性”,宣扬儒佛合一,大 D09Sg%w
慧宗呆主张佛教的“菩提心”与儒家的“忠义心”乃“名异而体 #C74z$
同”,明代四位最著名的佛教学者株宏、真可、德清和智旭都提 ,GbR!j@6
倡儒佛合一。 1y@i}<9F
Fx_z 6a
(张学强,,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13页) Pe_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