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大学”、“想当博士”,这是刚上小学四年级的马天玉最大的梦想。 4)o
3月21日,会宁县头寨镇老鸦村春雨小学刚下课,马天玉课间即跑回不远处的家里取馒头吃,当地连续五年来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三年来农民颗粒无收。马天玉的妈妈去年刚去世,爸爸在兰州给别人扛面袋挣钱,家里靠77岁的奶奶供他和两个在30里外上初中的哥哥、姐姐读书。 )q3p-)@kQ
老鸦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鸦村和春雨小学都在大山深处,在春雨小学教室门前,几个学前班的孩子用木棍在地上写着ɑ o e 。 FH+s s!
会宁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只有 31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老鸦村更是多年干旱少雨,2006年当地降水只有70毫米,老百姓去35公里的山外找水,找回一立方水要花七八十块钱的成本。老百姓惜水如金,再加上连续3年颗粒无收,他们生活难上加难,但当地没有一个不上学的儿童,就连在地上用柴棒写字的小孩都知道上学要考博士。 by/jYg)+
呀呀学语都有如此远大的博士梦,这毫不夸张,会宁自古就有“学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人。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输出的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者有500多人、硕士学位者有3000多人,会宁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状元县”。“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五苦”精神,是会宁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到了今天,“状元村”、“博士户”比比皆是,甚至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也出现了“双博士”、“三博士”。 UN<]N76!
虽然“状元县”、“硕士村”、“博士户”的名气越来越大,但连年的自然灾害却让贫困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学雪上加霜。地域宽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使全县目前还有200个条件艰苦的教学点无法撤并。 h>OfOx/{q9
甘沟驿镇山平塬教学点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一个老师在惟一的教室里教着两个年级的六个学生,上课时左边坐着一年级、右边坐着二年级。学校只开语文、数学两门课程。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惟一的一根跳绳去年断了,从此学生便不再跳绳。六个孩子玩耍时只能在院子里画上方格,捡来瓦片玩“跳格子”。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上了三年级的小学生要走下山平塬的大山去30里外的小学念书。会宁现在还没寄宿制小学,山平塬的孩子上小学,早晨四五点钟天还不亮就背着一瓶水和两个干馒头出发了,下午四点半放学,等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y7Df_|Z
“陇中苦瘠甲天下,会宁苦瘠甲陇中”,“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会宁城乡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教育“攀比风”。平时,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不是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而是哪所学校教风好、学风好,哪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哪个教师有忘我的工作精神;社会上人们谈论的话题,并非是谁家的物质条件如何,最大的羡慕是谁家的孩子品学兼优,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有几个硕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