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181978
精华:
0
发帖: 3
流量: 0 M
威望: 13 分
介绍博友: 1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17-03-01
最后登录: 2017-03-08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77ao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h`9MF
本章共有三节
J*FUJT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 5lW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HW\awv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iPeW;=-2Wk 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v{c,>]@ 本章难点:第三节的第二个问题: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w8iXuRv b<E+5;u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哲学 c]]e(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f@7HVv&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Lh;U2pA M,we9];N 展开: YHQvx_0yP 一. 哲学 I3,
0vnE@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50Qy[0. "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G5,g$yNs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M#Ay t)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9A= 
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U
ljWBd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 $eiW2@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T-a[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1QG 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J?"v;.K|hU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q{CD:I:- 3. 哲学的党性问题。 \]|(w*C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ZNdwx m(KBg'kQ 展开: {M
^5w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M BOd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8e"MP\0V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 `MC5_SG 1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eZ8DW6 l*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a[=;6! 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Ejt?B')aB5 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Iax \rQ 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0\Th 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aNUMF 3.哲学的党性问题。 oq9gFJG(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C;0VR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A_1he~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3w}ul~>j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VQ;'SY:`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BVG.ZZR}) ① 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S|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G14Z5. ② 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zNM*xPgS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 8[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n(#[[k9&Ic ?OFfU 4 




唯物论 唯心论 U>0
bgL kTA4!654 \$!D^%~; V ;"Rp-`^ 
辩证法 形而上学 {7Hc00FM ,V[|c$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5!BW!-q 1. 唯物论 Q_`EKz;N{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a H\A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 &q +l5L"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I
H~ 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K^IB1U$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UO^$M- 2. 唯心论 HGF&'@dn 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 <j1r6.E) 表现形态:第一,主观唯心论(举例) 3`;1;T2$B 第二,客观唯心论(举例) LTuT"}dT[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O*%5P5'p"{ 3. 辩证法 rDGrq9 观点: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LtPaTe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4I#@xm8) 第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VF_rC[? 第三,唯物辩证法 6{I6'+K~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u7P{Z"R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q2s=>J'; ibLx'< 展开: sFHqLG{/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n2|@Hz_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_#
cM vlk 社会历史条件 /1_O5'5+v 阶级条件 sp+'c;a 自然科学条件 nw#AKtd@x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tb!%8{~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K_k'#j~*? 1.对象上: 1/i1o nu}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MASh* 
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lM#,i\8Q 旧哲学的对象 知识的总汇 ?9>wG7cps7 科学之科学 p'6XF{ 2.内容上: (?TK P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t7{64 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Jfo'iNOu 旧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 EPR85[k 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 h<bhH=6
~ 3.本质特征: L=fy!R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j@Pd"
Z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实践 %3AE
2" 旧哲学离开实践谈认识 <P/odpmc g4YlG"O[~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今日世界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mSvSdKKKlI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0-;>O|U3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DuT6Od/f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Q"G
aqZ iX<" \pV 展开: l)~U
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c
B
36w$n8 1.科技革命的含义 ew~?
&=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ww[||
=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自然方式及物质手段的进步。 7a^D[f0V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v*FbvrY 2.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t@+}0.u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R*0mCz^+h 1. 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ZZ?*I ① 含义: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总称 +a%D+
② 倾向: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B~|]gd A.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强调非理性因素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D\e} 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w!v^6[!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1c7wEk 萨特的存在主义 IR$d?\O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 JM?__b7g2 B.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强调理性因素,故称其为理性主义。包括:结构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WTM 2.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l6 }+,v@#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本质和阶级属性上完全对立。 v\MQ?VC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重视科学精神,反对人本主义,重视人文精神。 Rm}5AJ 3)马克思在批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时候,注意到它们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9S[.ESI{> @$ Nti>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6<>1,wbq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0q263z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Z 4i5,f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VNz(s 1.意义: 1gcWw, / ①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 /W-g
es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n7G`b'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qyFeq]) ④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青年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指导。 &A.0(s 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 1a
V32oK 第一,认真读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Xk;]-T!
第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分析国际问题、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个人思想问题。 l0URJRK{* 第三,反对几种错误的观点:无用论、过时论、代替论。 zLJmHb{( G4P*U3
&p 本章思考题: ]+m2pEO 1.简述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Ek1~i. 2.简述唯物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b`-zFL7 3.简述唯心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82&F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 b=\chCRJJ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PTXgIC 6.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影响? iu*&Jz)D> 7.简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_[rQt
8zn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mmEYc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3h>L0 R) dP=W* ezY^T );JWrkpz BY[7`@ ABe25Sus {47l1wV] ^,
^MW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h=kn@I 本章共分三节 r,Xyb`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PH:5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3(t,x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V<rDwN& 本章重点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OY>" dL'oKh,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一. 物质观(重点) Ly^bP>2i 二. 运动观 ~+t@7A= 三. 时空观 [?9 `x-
Q : -#w 展开: .uS`RS8JM 一. 物质观 iEr?s-or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论的物质观 aZ_3@I{d` 1)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M*pym]QSY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R_+:nCB@,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Jh&DL8`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U
W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Hd#"9-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N'%l]_$ b.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U_PH#e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_L~ 3h 3)列宁下定义的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下定义的。 %(khE-SW 二. 运动观 1~~GF_l? 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的一切变化,从单纯的位移直到思维。 |k*bWuXgLs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cCIYt\RK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 |36% B7H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_^(1Qb[ 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Ym\<@[3+!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O9By5j 4 I)` +:+P 
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形而上学 RDHK'PGA 唯心主义 1irSI,j%z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2,hg ①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
<E
zv
含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哲学范畴。 F4T!&E%6 表现:第一,是指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rL"]m_FK 第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S{&%tj~U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rUKP""m 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vI(LIfe;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Myg;2 . 
动中有静 Ieq_XF]U 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表现在 静中有动 }UGSE2^1 动静结合 GEVDXx>@ 
形而上学不变论 FT6C KsM" 批判:割裂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会导致 l%mp49< 相对主义诡辩论 k -R"e ③把握相对静止的意义: qvy*;
<w 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B;8Zl m9 第二,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ZaY|v-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e&i`/m5 三. 时空观 ~ PyS;L} 1.时间、空间的含义及特性 `.~S/$a.&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特性:一维性 ^}vf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特性:三维性 F?a
63,r 2.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d]|K%<+(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二者不可分。 xqg4b{ a)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不存在; pO)EYla9 b)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 \DE,
, c)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牛顿时空观) =?y0fLTc 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IbZci)1 ①绝对性: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不变。 l{^s4 ②相对性: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X)RgXl{ 4. 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G^h:#T 1) 有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的时空是有限的。 n
ei0LAD 2) 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H-e$~vEbP 5.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KfVsnL_ 第一,理论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J9 + 5L8 第二,实践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oBub]<.J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L;?h)8 二.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q$emtY 三. 实践是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的根源和统一的基础 T?A3f]U vY.VFEP/ 展开: Qp:m=f6@ 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J1gnR 1. 实践的特点及存在方式 J_yXL7d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XGe;v~L 理解: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6u2c%^ 第二,实践是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感性活动 Pz
D30VA 
客观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RjOTU 2)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1#[U1Uy 社会历史性: \pI {b9 3)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bxO/FrwTj{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tA;JB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m&q0 _nay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实现和确证的 qW4\t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9qGba=}Ey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d5{=
<j 二.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OA}; pQ9QN 从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与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 !L9]nO 'BL 1. 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tZg)VJQys 主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Jwj=a1I 53 2. 实践的中介 KC:6^h'. 3.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6'uCwAQU 


实践决策 实践目标的制定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实践结果的检验 %`]!atH 三.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的源泉和统一的基础 L"S2+F)n 1.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含义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