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后制度开始实施于1985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这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制度。 8?%-'z.
Vv ?-"\Z>
作为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20年来,博士后制度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博士后制度的发展顺利健康,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l6d$V9A
;1a~pF S
促第一要务 抓第一资源 博士后制度开辟人才“制度特区” cZ|\.0-
hC\6-
0u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回国工作的留学博士和国内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如何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和新学科领域带头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fzaPD4.
k3uit+ge}
博士后制度正是适应国家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促进科研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 9o+)?1\
yrlf+tl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两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反复磋商,并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多次论证,提出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并由国务院批准开始试行。 svq<)hAf<
@0F3$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通过在一些科研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吸纳优秀博士毕业生进站,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承担科研项目,独立开展2至4年的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加速成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RS^lKJ1 U
ROous4 MG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20年来,我国博士后事业造就了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目前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多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万多人。 9_
dpR.
|y2w9n0D
同时,我国博士后招收、培养和使用的模式、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发展,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据统计,博士后研究人员短短2至3年的在站时间平均每人承担3项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占37.3%,省部级项目占27.9%。 F 9@h|#an
fc
|GArL#}
干事有舞台 发展有空间 流动站为博士后提供成长途径 Ipf=ZD
&MCbYph,
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确立,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条脱颖而出的成长途径。 hX=A)73(
i ~{Ufi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家正式职工,但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国家和设站单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科研经费,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tQBR
A/
J%
,*isEL
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dXE+&
zc;|fHW~O
今年3月,中南大学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敲开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大门。其中,易茂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BBtzs^C|
;
JayoJ
1997年,易茂中进入中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上,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lp(8E6
|\7
ET[Xq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苏义脑、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的林大泽……20年来,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为载体,通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我国培养了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 PEW=@xj2y
}n4V|f-
为了给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初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基本框架。 OUhqMVX9C
yge,8i)c
--1990年,开始进行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管理改革试点,出台了一些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U
15H2-`
~NpA".PB
--1993年,制定了关于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的规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自筹经费招收人数; 2fWTY0
a_'2V;
--1994年,上海宝钢建立了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创我国企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先河。 v#U"pn|M
u[Df
zH
…… qLB)
XnQ
CnG+Mc^
21世纪初,国家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站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国有企业,从地方扩大到部队,增加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收人数,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了新的工作亮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走上了流动站与工作站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轨道。 e,Uo#T6J
@T'i/}nl
目前全国343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设立了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专业已覆盖12个学科门类的86个一级学科;在各类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Hw~2 ?a,
pQtJc*[!
聚四海人才 创时代伟业 博士后制度肩负创新历史重任 8n*.).33
+7=K/[9p
20年发展实践表明,博士后制度对吸引、培养和使用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博士后制度已深入到我国的重要领域,遍及教育、科技、金融等系统。 $>u*}X9
i5CK*"$Q
--为顺应入世后金融开放的挑战,我国开始在银行、证券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DAs j
t3&LO~Ye
--为满足筹备2008年奥运会发展体育事业的要求,有关体育学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运而生。 5a hVeY
l@
\#Ywz
博士后事业20年的发展史,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历史,许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rjp-Fw~1w
98uV6b~g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尽管我国博士后制度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建立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的博士后工作网络体系,但仍肩负着创新和完善的历史重任。 VrxQc qPr`
D0%Ug>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无疑需要进一步着力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使重大科研成果、自主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均有较大提高。 .U?'i<
\<y#R~7s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我国博士后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lna}@]oR
.`4{9?bR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博士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事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0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预计达到8000人左右,其中企业博士后年招收人数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分别比2005年底增长30%和50%左右。 (}EB2V9Hh
XbD4:i%
聚四海人才,创时代伟业。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博士后事业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无疑是今后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必定能继续培养出一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