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城市,无疑 d|3o/@k
为北京和南京莫数。
Ft$^x-d
长安和洛阳作为政治双城已是大唐以前的旧事。开封与临安也仅仅只是五代与宋的故
dQ`:8SK
事。惟有南京与北京,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中国的斗争史大多数是围绕它们而做的。 rV~T>x
自从明朝驱除蒙元建都南京以后,中国的政治斗争是无法逃脱两个城市的争夺视野。 -+
' #*V
应天府与顺天府两名称都竭力的表达力求正统的愿望,顺应天意。没有伯仲。满清一朝踏 ~z>BfL
平南京为江宁,希求江南安宁也希求南京不要给它作乱。可最终清代遭遇了无数次生存危 b^%?S8]h
机依然逃不开南京。大清被欺负始于南京的江宁条约,大清被严重衰弱来自于定都南京的 ru DP529;
太平天国,大清被终结是开始于南京的中华民国。 &:q[-K@!
近代史上的政治从南京开始又从南京结束。大清与大英签定和约选址南京不是偶然。
rWqkdi1
在南京发生的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事件在数量上决不亚于北京。当北京有英法联军、八国联 @7 )Z
军焚烧圆明园,南京有东洋鬼子的大屠杀。近代史上北京发生的隆重的事件,南京都会有 }U(\~
=D
相应的一笔。中国叫京的城市只有两个。虽然北京是今日中国的首都,但北京没有能独占 [\88@B=jXP
作为京城的荣耀。它必须与南京分享京的称号。 "NJ,0A
这是南京牛的地方,你不想服也不行。 ,;7`{Nab
回顾两千年来的文明史,与北京比起来,作为首都的南京是尴尬的。北京定都的除了 Z6NJ)XQy6F
金后期外,都是勇敢与辉煌并存的朝代。蒙古的世界文明在大都交汇。大明朝般的狂妄在 yB=C5-\F
顺天府才得以淋漓尽致的伸张。满清统治的奇迹和骄傲始终与北京并存。北京的王朝即使 L>0!B8X2
不是积极扩张的也绝非偏安一隅的。除了女真金无法控制南方外,除了朱明无法左右关外 Gee~>:_Q{J
外,北京的王朝都威名远镇海内,掌控整个中华。元清不说,中华民国在北京实际控制的 vJ~4D*(]l
地盘也比中华民国在南京的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无殆言。在北京定都的朝代即使不是强 ss/h[4h4h
盛的起码也不卑微。这正是北京依赖燕山的雄伟君临华北平原的气势的自然伸展。它视野 c]e`m6
开阔,政令流畅。 7[4_+Q:}
南京则不同了。任何王朝到了南京,就象瘟疫般的沾染上南京的阴湿而变得阴柔。再 S^|$23}
硬朗的气臌都抵抗不住秦淮的胭脂,再高昂的士气也会垂下高贵。南京本性上是一个没落 C2CYIok$&
的城市。虽然它高贵,虽然它一旦发威,个性突出。但南京有着致命的诱惑,对政权尤其 ||yXp2
如此。虎踞龙盘的天然在楚王埋金于钟山,始皇凿秦淮于江东后仅存的只是气势,而没有 fS5GICx8R
了王气。孵化出来的蜂王一出现,其它的即使有更出色的更适合只要稍迟一步,等待的只 O~$ {&(
是无奈的灭亡。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适合南京与北京的争夺。 umZlIH[7
南京执政了无法不提防北京,于是大都被改成了北平,朱元璋如此,蒋介石也是如此 Jq=00fcT+
。可南京依旧还是亡在了北京的手上。北京掌权了,防备南京也顺理成章,于是,应天成 z\e>DdS
了江宁。但天京还是在南京出现了,而且让北京折腾的够受。两个城市的争夺成了中国地 os}b?I*K
域政治史的两极,也成为中国历史的缩影。 #L_@
s
d
南京的朝代在政治上可以无法给后人留有流芳百世的战功让人久久回味,大多南京的 4kWg>F3
王朝或偏安或守成,却会给我们留下了足以自豪百世的文化。六朝、南唐也同样如此。它 's$A+8;L
最终连接了北方中断的华夏传统,它恢复了被蛮夷扫荡后的炎黄文明的碎片。西晋的文明 }l,T~Pjb
在东晋延续光大,南下的士族在建康高笑。六朝时彪炳史册的文人大多在江左领受上天的 <I>%m,
恩泽。五胡乱华没能中断华夏的血脉,无疑得意于南京的监守。南唐的李煜原本还是个皇 }%-UL{3%
帝。南京不是一个称职的政治首都,却是一个优异的文化都会。 ^^n+
两个城市的气质不同。北极如同一个殷实大户人家久经风霜的管家,南京则是一个来 aSn0o_4bD
自商宦之家忧郁的青年。南京骨子里流着高贵的血,在现实中却缺乏自信。而北京没有深 IW5*9)N?
刻的渊源,但在朴实大气中给人一种王者风范。 Q
mb[ e>
南京不缺霸气,也许在期待中压抑了太久,它在霸气背后埋藏了一种自卑,这在政治 Zk~nB}Xw
上是致命的。但它使南京的文化并不会繁荣但却很流远。 a9yIV5_N
因为政治北京的文化太过于强权,因为经济上海的文化太过于功利,惟独南京,弯腰 c'4>D,?1
并不曲膝,近利却并不急功。或许这正是南京自豪的传统。它使南京也许没有北京自信, F3kC"H
却很地道。 r4;5b s6wm
南京与北京(二) k)H[XpM
在当今中国的版图上,南京和北京都不是地理的中心。北京以南是华北平原,这里是 - XE79 fQ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北京的北面是高山,越过高山就是戈壁、沙漠和草原,那 iYO
wB'z
里一直不是汉人固有的耕耘范围。北京是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关外的游牧文化交汇的交点。 j[$B\H
金、元、清定都北京的初衷也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向往汉地的富饶,但又不能放弃祖宗的 `A4QU,0
8h
家园。于是,建设北京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在北京可以便利地北领本部,有效南扩经营中 ATYQ6E[{MV
原。明迁都北京一方面因为北方是朱棣反对建文帝的大本营,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彻底地扫 *=-__|t
荡残元的势力。但作为汉人的朝廷,定都北京并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北京一远离经济中 1R5\GKF6o
心,二易受攻击。于是就有了土木堡之变,大明三百年历史中的最大羞辱。但同时还有了 ^}i50SG:y
大运河,虽劳民伤财却是一大宗宝贵的历史遗产。尽管定都北京对北方中国却有着不可抹 E1Ru)k{B
杀的功绩,比如为了维护皇宫在北的安全与繁荣,燕赵齐鲁才得以没有彻底萧条。然而无 68&6J's;
疑,作为汉人的朝廷,朱明定都北京显然是不妥的,它对后世华夏民族性产生了恶劣的影 ;
McIxvj
响。因为北迁,因为远离大海,中华民族刚刚开始的因为郑和达到顶点的海洋文明因为政 &xGfkCP.]
治中心的北迁和由此加深的对本民族南方航海文化的戒备,中国的航海事业在中兴时马上 8!o{W=m^4
衰落。中国错过了转型为蓝色文明的绝佳时机,依然保持的只是黄色文明。 5{R#h :
南京以北是长江,长江以北是官话方言区,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也是蕴育 jm#d7@~4
炎黄部落的摇篮。南京以东以南是跟官话似乎是两个语言的形形色色的方言区。在这些方 9Sx<tj_4P{
言区里几乎所有的家族都将其郡望遥定在北方一处更悠久的地方。他们在语言上仍然保持 X%4uShM
原始的痕迹,但其无论在血缘上和感情上都与北部中国交融了。在文化上特别是江浙他们 Wvut)T
比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更华夏,也更昌盛。他们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新主流。于是在南京以 .gM>FUH3L
北是凝重的华夏,以东以南是活跃的华夏。南京是这两部分汉文明天然的交汇点。吴越与 }Ke
}rM<
楚汉比起来,前者是阴柔的。从吐字的韵律上就可以看出,饱受海风吹拂的吴越与开放和 4,w{rmj
创新有天然的亲和力。近代的历史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北方传统的介入,南方新潮 )F%wwc^r
的涌现,在这个深藏霸气的城市里胶合。使南京无法不成为汉民族的中心。南京是汉人反 TzevC$m;z
击非汉民族统治的中心和理想的寄托地。朱元璋反抗蒙元,洪秀全造反满清,孙中山建立 qSpa4W[
民国,南京都是他们的首选之地。从情感和便利上讲,秦岭淮河以南的人更易接受南京的 sO{0hZkc
领导。而在中古以来,秦岭淮河以南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都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的 ~x0-iBF
优势。而南京为什么当不成或做不久首都,只是源于南方人在武力上的逊色。 VJ6>
3
明迁都北京恰恰证明了朱棣的拳头比方孝儒的头脑更有话语霸权,也证明了北人比南 O)U$Ef
人更擅长武力。这是南京的悲哀,也是北京得以自豪的底气和自信的资本。虽然经济是根 So)KI_M
本,但在某一时刻,暴力更实用。当朱棣的马鞭指向北方时,南方再学富五车的员外,再 <PfPh~
腰缠万贯的豪商也必须背井离乡去往陌生的北京。权力永远是各个时代的核心。"苏湖熟 g<hv7?"[
,天下足",苏杭天堂的美誉本是附近的南京定都的天然理由。可在"强权即是公理"的 5QL9w3L
年代,南京把握不了也是必然的。因此,一条大运河支撑起淮扬的繁荣只是表象,其背后 -X&!dV:= 4
恰是北京的深谋远虑。在这一点上,北京永远比南京高明。 S\
v&{
的确,理由归理由,一旦争执起来,北京总是胜者。于是,北京更加的自信。南京更 Iu1Sj`A
自卑。即使南京再有诱人的遗产,自信的城市总是比自卑的城市更有魅力。 (!>g8=`"
或许南京空有是只是霸气,虎踞龙盘,有高山有深水有大江有大湖的南京给人一种龙 S"KTL *9D
腾虎跃的王者之气的同时,生活在其中原本不便,城里的地形此起彼伏,城东有横垣一座 &Xl_sDvt
可将全城收入视阈的紫金山,这对一个城市的建设和防卫来说确实是硬伤。虽然没有漫天 e@2Vn? 5
昏暗的沙尘暴,但连绵的霪雨菲菲足以让一个王朝为之郁闷。梅雨与沙尘暴不同。沙尘暴 y`B!6p
5j
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而且沙尘暴可以促发人的反省,激发人的斗志。而梅雨不同,它 ' ! UF&
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在它面前,无能为力的人只有听天由命的份。所以沙尘暴给北京带 [^(R1K
来不便的同时也强化了北京本不缺的斗志和尚武。而沙沙的春雨和连绵的梅雨对南京的作 Ji}IV
用则与北京则恰恰相反。北京虽然在燕山脚下,但北京城里却没有山,甚至连个象样的山 5.K$
X$+7}
都没有。景山和北海、颐和园里虽有号称"山"的土丘,但那不过是人造的而已,没有高 hA,rSq
度也不会绵延。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缘,北京的城区如同大华北一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 SiuO99'nV
,视野开阔,几乎没有什么斜坡。因此,北京的路可以笔直平坦,北京的城市可以棋盘般 (+Kof
的伸展。北京的城墙是它近处的最高点。燕山太远,香山也不近,架上冷兵器时代最厉害 _~S^#ut+
的大炮也打不到京城。南京与此比较起来则逊色多了。南京的城墙三面环山,城墙本身虽 4\'81"ei
然相对高大,但与周边的紫金山幕府山和雨花台比起来却威严顿失。大气、豪迈离地处江 sv{0XVn+^
南丘陵地带的南京似乎很远很远。 X @jYQ.
于是,最终首都一次一次选择了朴实无华的北平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江宁,就毫无悬念 HxqV[|}0u
而言了。说实话,顺天府的名头的确要比应天府的响。 DdS3<3]A
南京与北京(三) -2na::<K
北京与南京比起来显得大而阳刚。北京的宽阔,北京的城市庞大。北京应该是中国乃 pQMpkAX
至亚洲建城区最大的都市。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乃至六环让其他的城市目瞪口 ^s2
-jkK
呆。北京的长安街之宽,之重要会让任何一个城市逊色。这些在塑造北京庞大幻象的同时 yJ`1},^
也在表明着北京的阳刚。与北京比起来,南京狭窄、拥挤和局促。南京在江苏无疑是建成 {_X1&&>8/
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南京在同类城市中却显得过于拘谨。南京民国时期开始 KRR^?
大量种植的梧桐树已经开始蔽日,在几十年后又给这种拘谨客观地造出了气氛。南京阴柔 8J?`_
的可怕。这也是定都南京的城市都短命的一个可能解释吧! *2C79hi1
南京再宏伟的街道拿到北京也变得破败,再宽阔的马路放在北京都顿显狭挤。北京与 K2o0L5Lke
南京给人的感觉都不再年轻。不象苏州和上海那样或羞涩或莽撞。他们过于沉重,都似乎 bOIM0<(h
已届不惑,对一切变故都习以为常。区别的是,北京是是个男性,满身阳刚,而南京是个 M j%|'dZz
女性,骨子里韧柔。四十岁的男人,人生第二青春才刚刚开始,而四十岁的女人,年轻渐 YGpp:8pen
渐地已成明日黄花。于是,在稳健的北京面前,南京表现得保守。从此之后,南京终究逃 CJtjn
不出没落的宿命。 o-<_X&"a|5
这种没落在两地的建筑上体现无疑。南京的高层似乎并不比北京少,特别是在两个城 z.Kq}r ^
市的明城墙的范围内,今日南京的高楼绝对在数量上压过北京。在这数量的背后是北京建 JEF7hJz~
筑的和谐和南京建筑的杂乱。北京大部分城区的楼并不是很高。但给人的感觉却很雄伟。 QV7c9)<]'}
这是建筑搭配的魅力。这种雄伟来自于街道的宽广、占地的巨大的映衬和同类建筑并排的 MkGq%AE`Y
相得益彰。在北京一座楼可能有十五层,但你并不会感觉它象南京同样高度建筑般的瘦弱 @ ZPTf>J}
。。因为它的占地面积可能是南京同类楼圉的三到四倍。而且北京的建筑往往统一的给外 Zy3&Zt
墙进行装饰,于是大屋顶在北京遍地开花。虽然北京的建筑没有南京建筑的花样繁多,但 E0A|+P
'?
也绝非千篇一律,完全雷同。这样你在整个北京城感到沉甸甸的压力的同时,呼吸却依旧 =&/a\
z!
轻松。南京的建筑布局混乱,样式无章。具体到每个个体上也无法大气。高层虽然不少, }w
^ T9OC
可惜的是它光有高,而没有大,南京的高层建筑给人总难逃瘦削感,无法让人对它肃然起 ugPI1'f
敬。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以贯之的建设理念,造成了南京建筑致命的弱点。在这种情 Jl4XE%0
况下,南京即使有一两个闪光的建筑,也无法留给耳目一新的感动。当你走在并不宽广的 RW^ v {'o
街道上,看到两边倾立的顺势而上却又格调不一的建筑,心里有难以名状的别扭。长久的 NWN )b&}
生活其中,你的内心油然而生压抑。这就是南京。 =usDI<3r
不过南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这几年改造,南京主要干道两边很破的房子却没有 z n8ig/C
北京那样耀眼。当你坐着公交车从北京西单一路向北,两边破落的景象让你似乎走进了90 "$
cT*}br
年代初的苏北县城。 b<78K5'
同为古都,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明清遗产,而南京由于战乱,结果只留下民国的旧存 $<mL2$.L~
。由于建国早期在建设理念上失误,北京明清古城的格局已经被破坏,但由于中央的重视 lfeWtzOf
,一些重要建筑还是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在70年代之后,北京的建筑类文物基本上没 nKkTnTSa
有遭到伤胫动骨的损伤。南京则没有这么幸运。解放后,南京成了后娘怀中前娘生的长子 -" K:ve(K
。惩罚加提防,对民国的东西基本上放任自流。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的被破坏,清除。搭建 gc)3
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的壮举表明南京政府似乎醒悟了并作出努力来纠正,但可惜的是过去再 e`1s[ ^B
也回不去了。在曾经是东王府的瞻园,在国民政府的花园,在前中央博物院的大院,你一 K -1~K
抬头便是园外高层的面砖和玻璃。眩目的败笔不给你的视觉一点情面。 {;M/J
地道的南京人与土生的北京人碰面,似乎彼此都难生好感。南京人到北京和北京人到 ulo7d1OVkJ
南京也是一样。北京使南京嫉妒,南京被北京猜忌。轻蔑的嘲笑笨拙地藏在二京的心底, }0),b ?*e
一不小心就不文雅的蹦出。 pT$AdvI]
尽管南京永远不会屈服,也从来不会放弃,但北京在一切方面压倒了南京却是不争的 GFkte
事实,也是暂时看不出可以扭转的趋势。 ]%hI-
南京不再是北京同一层次上的对手,这是南京无法倾诉的悲哀! gg_(%.>
南京与北京(四) 4jro4B`
南京与北京成为中国一千年来上演政治戏曲的两大专业舞台。舞台是四面楚歌还是歌 E|3aiC,5
舞升平,不仅仅取决于唱戏的人还取决于舞台的布置和道具的取舍,而这似乎冥冥中自有 zZiVBUmE<
天数。 rdg1<Z
力量不够,底气不足,使得南京的政府多少都有点贪大求快,自我迷恋。国民政府与 tRCd(
Z,WY
人民政府,从政府的前缀来看,定都于南京与定都于北京就体现了不同的倾向,表现了不 Lr&BZM
同的高明。在政治学上,国民大于公民,而公民大于人民。国民政府理所当然是全民的政 %*=FLtBjo
府,从字面上起码没有阶级性。可幻想的没有分歧,掩盖不了现实中的争夺,旗帜上的混 8;3FTF
淆,更无法准确定位可供依赖的对象。于是,名义上代表全民,却无法代表以至全不代表 75i)$}_1B
,进而,应该人人维护的政府遇到危机时不仅没人援助反而人人破坏。一个原本绝佳的政 H/f=
2b
权标志在现实中却南辕北辙,不堪一击。人民远远没有国民来得广泛。北京的人民政府的 )dcGV$4t[
基础在法理上显然不及国民政府宽泛,但学理如此不代表事实必须如此。后来实践中的人 0g4cyK~n]
民政府的群众基础也的确比国民政府牢固得多。这让中山先生也会大跌眼界。人民不是全 2Y{9Df
民,人民才是主人,而人民的界线又不清晰,于是人人为了自保争当人民,连事先被划定 0IuU4h5Fr
为敌人的人都竭力的加入这一潮流。全民被分化了,政府与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存密切相关 <h[^&CY{
,幸运的成为人民的那部分没有理由不忠诚地维护政府,而可怜的被排除在外的不慎不能 dtm@G|Ij
成为人民的敌人,反应过来时,在强大的"人民"面前被震慑得连家门都找不着了,还哪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