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 .mn`/4
1、 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使用利尿剂:抑制髓袢对Na重吸收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 3)肾实质性疾病 4)肾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泌H障碍导致H-Na交换减少,尿钠排出增多。 MIo<sJuv
2、 肾外丢失:1)经消化道丢失: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 3)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或大面积烧伤而只补充水分。 "=@b>d6U+
PUV)w\!&is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D*6v.`]X
1、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由于丢失的主要是细胞外液,同时由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造成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B]L5K~d
2、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缺水却不思饮,难以自觉口服补充液体。同时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导致低比重尿和尿量无明显减少。晚期可因血容量显著下降ADH分泌增多而少尿。 15+>W4v
3、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因而患者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vH%AXzIA
4、 经肾失钠者尿钠含量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因RAS激活导致Na重吸收增加而尿钠含量减少。 XE*
@*
GwQW
I]
高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 'DO^ ($N
1、 水摄入减少:见于水源断绝,禁食,饮水困难,中枢系统疾病无口渴感 Oi AZA<
2、 水丢失过多:1)经呼吸道丢失:癔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的过度通气 2)经皮肤失水:高热,大汗 3)经肾失水:尿崩症,大量使用利尿剂 4)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 b6:A-jb*I
@wy|l)%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bJ!~ML&
1、 口渴: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 9] fhH
2、 细胞外液含量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且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加。
u?5d%]*
3、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水从低渗的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引起细胞脱水导致细胞皱缩。 Zt4g G KG
4、 血液浓缩:由于血容量下降可激活RAS,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强肾小管对Na重吸收,与ADH一起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循环血量使其不致下降太多。 6E/>]3~!
5、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细胞严重脱水可导致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脑体积因脱水缩小,血管张力增大而导致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k"D6Vyy`
6、 脱水热: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而使散热受到影响。 .)
uUpY%K^
*GleeJWz
水中毒原因和机制: Gdmh#pv
1、 水摄入过多:大量补液、饮水,无盐液体灌肠,静脉输入含盐少液体过多过快 (DJLq
2、 水排出减少:ARF,ADH分泌过多 XI:8_F;Q
K]ob>wPf
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nlmc/1C
1、 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oFM\L^Y?$$
2、 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液低渗,水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
!>fYD8Ft,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裂孔疝。 wmKM:`&[5
4、 实验室检查见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降低,早期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5I/wP qR[
JYuI~<:
水肿的发病机制: **_`AM~
一、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jXA!9_L7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平均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代偿能力时发生水肿。充血心力衰竭、静脉血栓或肿瘤压迫静脉可导致静脉压增高,动脉充血是炎性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N1,=5P$
2、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硬化和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过多;蛋白质分解增加(恶性肿瘤) [p[nK=&r
3、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如感染 烧伤 冻伤 化学伤等 2gz}]_
4、 淋巴回流受阻:这类水肿液的特点是蛋白含量较高,见于恶性肿瘤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 MJNY#v3
二、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储留 Q|QV
m,m
1、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肾小球病变:肾单位严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严重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导致钠水储留 Z0&^U#
]
2、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见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同时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下降,重吸收钠水增加。 L[
l?}\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醛固酮含量增高:分泌增加(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征)灭活减少(肝硬化) 2)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ADH分泌增加;RAS激活醛固酮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 9ZvBsG)
Dy6uWv,P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j.FA!4L
一、 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uD4=1g6[s
1、 兴奋性增高:心肌兴奋性大小主要与Em-Et间距有关。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 lOIBX@K E
2、 自律性增加:低钾血症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降低,因而复极化4期K外流减慢,而Na内流相对加速,自动去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 }$M 2XF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去极化时Na内流速度减慢,故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降低,传导性降低。 272j$T
4、 收缩性改变:轻度低钾血症时对Ca内流抑制作用减弱,复极化2期Ca内流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但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代谢障碍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 }OY]mAv-B
二、心电图的变化:T波低平,U波明显增高,S-T段压低, Q-T间期延长 lv
-z[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1)心律失常 2)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加。 i`[5%6\"&
g8^\|
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v
*Tliw`-U
一、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u I$|M
1、 心肌兴奋性:高钾血症时Ki/Ke比值变小,静息期K外流减少,Em绝对值变小,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快钠通道失活导致兴奋性下降。 +pYrA qmO-
2、 自律性降低:K通透性增高,复极化4期K外流增加而Na内流减少,自动去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
.G}E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变小0期钠通道不易开放,使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减小,因此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eXJt9olI
4、 收缩性减弱:细胞外液K增高抑制Ca内流,收缩性降低。 k=w;jX&;`
二、心电图的变化:P波压低 P-R间期延长 T波高尖Q-T间期轻度缩短 p- 5)J&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室颤、心跳骤停。 blxAy
o(xRq;i
为什么可以用钠盐和钙盐治疗高钾血症? 36>pa
1、 Ca可促使Et上移,使Em-Et间距离增加甚至恢复正常,恢复心肌兴奋性 \PS{/XK
2、 Ca使复极化2期Ca竞争性的内流增加,提高心肌收缩性 wX}N===
3、 应用钠盐后,细胞外液钠浓度增加,使0期去极化时Na内流增加,0期上升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心肌传导性得以改善。 w:Ui_-4*>
-r/G)Rs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导致骨骼肌兴奋性减低的机制是什么? 5 e:Urv77
1、 低钾血症时,Ki/Ke比值增大,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Em绝对值变大,Em-Et增大,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因此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S_e:^
2、 严重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急剧升高,Ki/Ke比值变小,Em下降甚至接近Et水平,细胞膜上的快钠通道失活,细胞处于去极化阻滞状态而不能兴奋。 a%*l]S0z"
;9r
Z{'i+|
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2LN$
1、 钾摄入不足: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及手术后较长时间按禁食而静脉补钾不足 :LRR\v0HM
2、 钾丢失过多:主要原因 -_=0PW5{
1) 经消化道失钾: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及肠瘘。 /x.TF'Z*
2) 经肾失钾:a、长期大量使用排钾利尿剂 b、盐皮质激素过多 c、各种肾疾患 d、肾小管性酸中毒 e、镁缺乏 $iQ>c
6
3) 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 ?]gZg[
3、 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r})2-3ZA9
1) 碱中毒 =jD[A>3I
2) 过量胰岛素使用 A7U'>r_.
3) B-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增强 AoHA+>&U
4) 中毒:阻断钾通道 M ,V+bt
5)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70_T;K6
WtI1h `Fo
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Yv"lB8
1、 钾摄入过多:静脉输入过多钾盐或者输入大量库存血 :1u>T3L.z
2、 钾排出减少: 5@c,iU-L
1) 肾功能衰竭:ARF少尿期及CRF晚期 PK1j$&F
2) 盐皮质激素缺乏 E%eao$
3) 长期应用储钾利尿剂 J#Fe"
3、 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iHjo3_g)n
1) 酸中毒 Pg[zRRf<
2) 高血糖合并胰岛素分泌不足:见于糖尿病 FtN1ZZ"<*
3) 某些药物:B-RB,洋地黄类 sBuJK'
4) 组织损伤、大量溶血 Wm:3_C +j
5) 缺氧 YVVX7hB
6)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
s,<hU#
4、 假性高钾血症:指测得的K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并未增高。 i=_leC)rl
tYIHsm\b
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发生机制? TUhp
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表现为肌肉震颤,手足搐溺,陶氏征阳性,反射亢进。机制为: Orh5d7+S
1、 Mg和Ca竞争进入轴突,低镁血症时Ca进入增多,导致轴突释放乙酰胆碱增多,使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加强 h7Jo_L
7
2、 Mg抑制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低镁血症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
V2es.I
3、 3、低镁血症时Mg抑制神经纤维膜和骨骼肌应激性的作用减弱 r0G#BPgdR
4、 Mg对平滑肌也有应激性,故低镁血症时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引起呕吐或腹泻。 iM2
EEC
GG"0n{>0
低镁血症对代谢的影响? ^FgNg'"[3
1、 低钾血症:肾小管上皮细胞钠钾泵的激活需要Mg,镁缺乏时钠钾泵活性降低,导致肾小管保钾功能减低 V$
38
2、 低钙血症:镁缺乏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甲状旁腺分泌PTH减少,同时靶器官对PTH反应性减弱,肠道吸收钙、肾小管重吸收钙和骨钙动员均发生障碍,导致血钙浓度降低 ;KQ'/nII
9?D7"P+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低钙血症的机制? N=D
Ynz_~
1、 肾排磷减少,血磷升高,因血液钙磷乘积为一常数,故钙降低 S
!c/"~X+
2、 肾实质破坏,1,25-(OH)D生成不足,肠钙吸收减少 \!ESmxSa;
3、 血磷升高,肠道分泌磷酸根增多,与食物钙结合成难容的磷酸钙随粪便排出 =)M 8>>l
4、 肾毒物损伤肠道影响肠道钙吸收 Oi
BK
5、 慢性肾衰时骨骼对PTH敏感性降低,骨动员减少 yE9JMi0
|+6Z+-.Hg
体内外钙稳态的调节? n!Y.?mU6
5YS`v#+
低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mMN oR]
1、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可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搐溺,惊厥 @<
vDR">
2、 对骨骼的影响: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成人可表现为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等。 >[|:cz
3、 对心肌的影响:低血钙对内流的膜屏障作用减小,心肌兴奋性与传导性升高。但因膜内外钙浓度差减小,钙内流减慢,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不应期亦延长。 H'gPGOd
K'?ab
0
脑死亡的标准? ""pJO 6bI
1、 自主呼吸停止 6 /4OFvL1
2、 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e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