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2014关注国学博士论坛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4-08-20   

2014关注国学博士论坛

关注国学博士论坛:“师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思想之一,近现代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依据儒家文献,而对道家、道教典籍中所蕴含的“师道”文化却少有问津。事实上,道家与道教典籍也包含着丰富的“师道”内容,例如,东汉符箓派道教所尊奉的《太平经》就是这样的经典文献。该书不仅继承了西汉以前道家的“师道”思想,而且适应汉代的社会需要与修道实践,将“师”与“天地君父”相提并论,形成了以“崇道”为本的“天师之道”伦理思想体系。 _<8y^ymo  
/:DxB00  
  一、道为“天下凡事之师” }`X$ '  
  《太平经》继承先秦道家以“道”为宇宙最高准则的思想,认为道是“天下凡事之师”。在《太平经》看来,“道”是宇宙最高存在、万物根源,“道”为至善至美,故而是天、地、人的效法对象。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先秦道家“以道为师”“以得道之人为师”思想的继承。 pfG:P rZ  
  不过,《太平经》所说的“道”与先秦道家体系中的“道”是有区别的。基于“道”的客观实在性,《老子》形成了“以道为师”的理念,其精髓就在于“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照此立场,则“以道为师”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化目标,而是辅助万物顺应它的本性,成就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是一种“不言之教”;而《太平经》所说的作为万物师法的“道”则明显具有谶纬神学的色彩,这个“道”洞悉善恶,并且通过“天”这个有意志的自然神和得“天心”的神人传达教诫,兴善除恶。古代帝王、圣贤都以道为师,象天而行,以“道”和“天心意”作为教化人民的依据。 {XAKf_Cg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经》体系中的“道”,虽然是教化的最高依据,但它却不直接关涉“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天”。《太平经》说:“道为化首,天为人师法。”人只有取法于“天”,才能明晓、通达万物运行的规律,使行为符合自然之道,因此在人间的“明师”身上,“有道”之师表现为得“天心”,秉承“天”的意志施行教化。 #r C% \  
XpGom;z^c  
  二、天师乃“皇天神人师” BBDOjhik  
  《太平经》常常以“天师”(神人)与“弟子”(真人)对话的形式阐述教诫,“天师”即是受到上天派遣来向“真人”传授“天意”的神人,云:“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所谓的“皇天神人师”即是“皇天”派遣到人间的代言人,天师“以天为师”“代天立言”,将“天谈地语”和神祇的教诫传播给人间的帝王和百姓,让世人根据天师之教解除罪恶承负,改变命运。 X$aMf &x  
  “天师”又是辅佐有德之君的“帝王师”,能够“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太平经》的讲述者——“天师”乃以道德为主要教化内容,旨在闭绝狡猾、邪伪之法,使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正道引导,即使是最卑贱的人都能受到美善的熏习,而不互相戕害。唯有人民得到善的教化,阴阳调和,社会风气淳化,天下才能太平。 `i}\k  
  《太平经》认为:“天师”代天立言,助天兴教,因此又是人间“明师”的典范。《太平经》宣示,为师者应“承天之心,顺地之意”,并以道生万物、调和阴阳,好生乐善的基本原则,来教人学道、学德、学长生之法等,而不以浮华之文贻害后人,这些内容都是天师以“道德”之教下教圣贤师而世代相承的结果,故而“天师”堪为人间明师之楷模。 la-+ `  
  《太平经》一再强调:君主应顺受有道的“明师”,在《太平经》认为的等级最好的社会模式——“天治”中,君主若遇到贤明有道德的臣子,应该以事师、事父之礼相待。其依据在于,有道德的臣子与君主相比,虽然身份卑下,但因其有道德而地位尊贵,这也是《太平经》的师道思想在神圣性方面的依据所在。同时君主崇尚“道德”的恭谦态度,为敬仰贤明之师做出表率,有利于上行下效,从而形成尊师的良好社会风气。 qy !G &  
p81~Lk*Hz@  
  三、“明师”与“上善弟子”同心并力致太平 ,/KHKLY7  
  《太平经》在阐明了何谓“明师”的基础上,又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明师”应该与“上善弟子”一起同心并力致太平的观点,这是《太平经》师道思想的精髓。 J]%P fWV  
  第一,《太平经》虽然从师道天赋论出发考虑问题,但更多的则是肯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它认为圣贤乃后天积学修善而成,即使向真人传授教诫的“天师”也非天生注定,而是由凡人学道积德修炼而成。 f,$CiZ"  
  《太平经》极力倡导选择明师、积学不止、学无止境的思想。求师学习的过程犹如“木择良田”,良木种于良田才能到达双赢的结果,若木原本不善,又植于恶地,又怎么能结出繁盛的花果?因此,师承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途径,选择师资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求学者应该跟从“明师”学习。一方面,人能在社会上生存,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特征的社会人,有赖于明师的教化。《太平经》对师与弟子在道德传承中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比喻,以为“主传相教通达凡事文书道德之两手也”,故而能使社会风气蒸蒸日上。另一方面,弟子应该跟随明师学习,继承老师的学术传统,才不至于走向邪伪妄作的凶邪之路。若跟从邪、愚之师学习,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将招致自身祸患,死后魂魄不得安乐,还让后人承负其罪过;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以邪伪之人为师,教化出来的弟子也将危害社会,错误的观念、恶的言行一旦师师相袭,则天下邪说泛滥,最终导致严重后果,也就是灾难承负。基于这样的思想逻辑,《太平经》反复告诫:应该在跟从“明师”并严守师法的前提下,确保天下的教化不至于走向错误方向。 Vo\d&}Q  
q &+GpR  
  第二,在弟子事师之德方面,《太平经》一方面认同儒家师道伦理“敬顺师长”的基本价值观,强调“以顺行事师长”。弟子若对师长没有敬顺之心,则不能彰显师法,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还将遭受鬼神的惩罚。另一方面,《太平经》极其重视师承的社会善道教化问题,更加注重弟子受教于明师后,能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有所贡献。在人格修养问题上,《太平经》提出了“中善弟子”与“上善弟子”的不同品阶。所谓“中善弟子”,即在言行上毕恭毕敬事师的人,所谓“上善弟子”即在现实生活中能弘扬忠、孝、仁、义等世俗价值,于尊重人之常情外,还具有自养之术,教世人以长生之道的人。《太平经》认为“上善弟子”才真正实践了“师道”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太平经》实际上是很重视弟子的善道实践的。 yP@= x!$  
*6h.#$\  
  第三,师弟子并力致太平。明师与上善弟子并力同心致太平是《太平经》“师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弟子跟从老师学善、学长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的准则;另一方面,师与弟子相承,传播善道,这是致太平的一种社会进化模式。因此《太平经》极力主张:师与弟子同心并力,传承圣人的教化,认为万物各得其所,帝王有贤者辅佐,则太平之世指日可待;若师与弟子不能并力,则善的教化难以得到弘扬,各种邪伪之术流行,社会缺乏正面的价值导向,这不符合天地、神明意志,故而将导致阴阳失常,各种灾害就会频发。 =\3*;59\  
,Ya&M@^Z  
  明师与上善弟子并力同心致力于太平的思想,实际上是强调师与弟子相承的教化方式对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作用。《太平经》虽然以谶纬神学的形式来表达其善道传承思路,无疑染上了神异色彩,但其倡导符合“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乐生好善的道德观和教化观,对于今天重建师道理论体系而言却颇具启发意义。 Yp Wu\oP  
  孙瑞雪,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k`?n( "j  
  博士导师:四川大学教授 卿希泰  j>6{PDaT  
  通讯评委:四川大学教授 詹石窗 \3KCZ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NzEuiI}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