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博士培养及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等,一直在向西方学习。 L!Y|`P#Yr
如学习西方的培养工程硕士,一开始的2年,培养的还正规可以。过几年,就太有意思了。26个英文字母都不知道,汉语水平都极差的人,都手握一本: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PDD2ouv4
vm+3!s:u
)?[7}(4jI
在博士资格考试中,近几年,非常流行:申请-考核制度。并且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几年了。但从我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一制度本来是好的,但如果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度,将会导致寒门更没有出路。 M{24MF
]}g\te
j_90iP^5:
:.g/=Q(T~
e x Z/
一、申请-考核看什么? ]"V_`i7Z
*$0*5d7
zS;ruK%
2
虽然很多大学没有详细公布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操作过程,但是我用脚想一下,申请-考核主要考核的指标: ~>>_`;B
q("XS
1、论文。首先开始时,是EI论文,接着是SCI论文,再后来就是SCI影响因子。 O/#3QK
L-?ty@-i
2、学业成绩。看研究生阶段的绩点。 L3I$ K+c
j$Ndq(<tG
3、人脉关系。 Q(w;
4、推荐信。 }'wZ)N@
%|H]T]s
^9,^BHlC0
4$VDJ
BmpAH}%T
二、完全申请-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vai w*?jV
Vc5>I_
(mP{A(kwJ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太聪明了。 T=YVG@fm?
1、看论文。有的学生非常聪明,对照制度,一上研究生,EI会议论文狂写,OK。这是审查-考核制度第一年的效应。第二年开始了,有人狂灌SCI。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老板或家人从一开始就非常聪明,学生一上研究生,就专门交待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聪明的老板或家长,就用钱去办成这些事。甚至是雇佣枪手发SCI论文。 h9 DUS,G9,
在这样的背景下,寒门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一般都醒得较慢且没钱发文章。第二寒门学生太相信某些东西,有些事不愿意去这样做。 yC$m(Y12FN
2Pm}wD^`
%bTuE' `b
2、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当下,研究生的考试,基本上是写大作业,写论文。出身寒门的人,大多数人只知道苦写,不会与所教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OK,这成绩不说,大家都知道。除非是寒门写的实在是太好了,那没有办法了。 9l~D}5e7
g(i6Uj~)
#%QHb,lhl
3.推荐信。严格意义上,推荐信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当下,国内的推荐信,真的太假了。大多数都是自己写好,找个NB的老板,吃个饭,送点东西,签字走人。但寒门学子,由于受到先天的自然及社会关系的限制,是很难找到NB的老板为其撰写推荐信的。 &G_#=t&
!y XGAg,
(rhlK}
C
4、人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出身寒门的人,很少有机会去接触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人,更别说认识本学院的院长甚至是学校级的大人物了。但有权有钱的人,却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这些大人物。 BAXu\a-C_
pnSKIn
Hre&a!U
5.有底线的专家有多少?在当下,真正有底线的人有多少?在会议上敢说真话的有多少?有点正气的人有多少?说违心话的人有多少?
<vWP_yy
kCD]
&
octQ[QXo#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寒门选择读博士的路几乎被切断。 F8<G9#%s\
\E,2VM@6
.9e5@@VR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 7+f6?
为了通过申请与考核制度,造就了大批浮躁的研究生,根本不安心认真读书打基础,而是想办法走捷径,找门路,想法拼爹。 zZPWE"u}
xdbzpU
D~ 3@v+d
x[};x;[ZE
vdn)+fZ;
三、改进办法 _!zc <&~I
7/a7p(
J'|[-D-a
当下的背景,博士招生不能完全采用审查-考核制度,而要采用混合制:申请-考核、考试相结合。 :'%|LB
c0
kwUUvF7w
~l:Cj*6x8
即每年拿出30%的名额,通过申请-考核方法来进行。事实也是如此,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培养的学生有30%是优秀的,那么博士教育是多么的成功。 9^g8VlQdT
jt}oq%Bf
,=C ipL9]
70%的人还是要通过考试制度来完成,确保公平与公正,给一些寒门或是真正有水平的人一次机会。 qspGNu
l-W)?d
[r>hKZU2
D3aX\ NGP
注释: :tO?+1
1.工程硕士:这里的工程硕士不包括201X年后,参加了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每年的1-3月之间),然后调剂过来的。即毕业时,有学位也有学历的。 KL?<lp"
2.寒门:寒门,指贫寒微贱的家庭。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4w%
hvJ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来自百度百科)。但是新时代的寒门,在国内,目前的划分并不是很清楚,但根据梁晓声写的一本书:《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的阶层划分,应该是中产阶级以下。至于如何划分,请参考《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第201页。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4d:vf\
9Oj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