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5GP'cE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tvILLR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hm-Ga
Ycm1 _z
生活占充满幸福的人,占比例约2.35%。 9'M({/
7y
%l,EA#89s
4 @h6|=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ahtT4T
1、其中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 .w&Z=YM
2、另外71人属于平凡者。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 k9
E?5
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WJWhx4Hk
xi0&"?7la
GS@ wG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 ;x"B ):?\
1、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a R?_
2、如何获得幸福? 3.Qwn.
JdnZY.{S0
+%^D)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BScysoeD
XOoND
>r3Wo%F'
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8G=4{,(A
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 k58lmuU
5m/r,d^H
^,50]uX_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 rYT3oqpfT
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u$ZZ0+]o
_\"?:~rUN
[Gu]p&
(jXgJ
" m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 |tmD`ndO
1、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2
>mDT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Yq.Omr!
2、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W91nTQ:
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 m{' q(w}
23人选择了“一般”。 E~24b0<7
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 2'++G[z
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FQ[::*-
45#`R%3
~-,<`VY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Ti#g
8j
论文结尾,他总结说: ^LZU><{';
1、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 +* &!u=%G
2、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z\v\T|C
无数读者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wMr[_LW
e-Eoe_k
sLCL\dWT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 DS^P
Hk39
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W8\K_M}
(
CEJg|,
& %1XYpA.0
幸福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在哪里??? s`&8tP
)t=Cj?5
霍华德·金森的结论是: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
#_
Z.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