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学问的问题。 EHWv3sR-
K%<GU1]-]
经过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后阶段与合作导师的共同研究,再加上这几年自己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为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学术期刊做审稿人,颇受启发。
JfKg_&hM
^@ UjQ9[>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述如下: &9h
>PH< N
1.Introduction pU[K%@sC
jmPp-}tS7
选好一个学术方向后,对此方向上的已有成果进行阅读,分析,分类, 搞清楚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现存的难点是什么,热点是什么, 写出综述报告。 a&:>Ped"
)GCLK<,swu
2. Problem formulation ;7
"Y?*{
aZ/yCS7
把所要研究的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学术问题进行描述,并转化成数学问题。 5|m9:Hv[#
#]5)]LF1q
3. Main contributions
7`+UB>8
找到适当的数学工具,给出上述问题的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得到理论上的结果, 并用定理的形式进行阐述。 #[(0tc/
Ris-tdg
4. Simulations or experiments .6I%64m
通过计算机仿真或实验研究进行上述理论成果的验证。 }Y$VB%&Hy
(T2<!&0 @
5. Conclusions k^yy$^=<
给出一般性的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7Dif0)'
由上述做学问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的5个部分;能做出好的学问,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必要条件。 因此,那些只想快速写出好的文章,而不做高深的学问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反之,即使做出了高深学问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这牵涉到了如何把自己的成果“卖出去”的问题。 只有那些既会做学问,又会卖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ep`/:iY W
Y/!0Q6<[2Y
上述做学问的5个阶段对做学位论文特别有启发作用。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好的学问都是在博士生阶段做出来的。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的水平高低,最主要体现在能否找到比较先进的数学工具,在理论上解决一些前人还没有解决的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学术问题。因此,其前提是找到问题,找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连问题都找不到的人怎么能知道该如何着手? u4xA'X'~R
b__n~\q_
因此,寻找问题是做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导师只能给出大致的方向,具体的题目,问题只能由博士生自己来找。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写出了综述,并已解决了部分问题后,就可以进行博士论文开题了。通不过这一阶段的博士生也就只就能拿硕士学位了,因为连其本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博士论文。这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也是国际惯例。 `ITDTZ
J
tl2Lq0
当然,我希望本课题组的博士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1URT2$2p
ar=hx+
创新问题 2@4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