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花七八千版面费发论文只为1500奖学金 Gl %3XdU
本报记者 林天宏 实习生 李景 n]_[NR) i
从表面上看,上海大学法学院这7个研究生,是该校2008年光华奖学金理所应当的获得者。 gJiK+&8I
他们大多是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的积极分子,其中的一些人,还有校内演讲、歌咏和长跑比赛之类的获奖头衔;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法学院的研究生里名列前茅;而且,最有说服力的是,在去年一年中,他们在国内的几种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则20余篇、少则10多篇的论文。 s&kQlQ=
按照2∶3∶5(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科研论文)的总分比例,他们递交的奖学金申请表,从众多表格中脱颖而出,然后经过导师、学院、学校的层层审核。在确定了候选人名单后,还经过了5天的公示,接受了同学和老师的监督。 AmPMY:1i"
的确,如果没有5月中旬寄到《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的一封匿名举报信,这个名单看起来是那样地合乎程序,完全正常。 rB~W Iu
1 HW4.zw
这封举报信并没有署具体举报人的名字,只写着“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字样。信中称,这7名获得光华奖学金的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花钱买版面发表的”,“有骗取奖学金之嫌”。 ,Y?sfp
据悉,这7名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核心期刊,有《消费导刊》、《科教文汇》、《商场现代化》、《北方经济》等。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应查询,能发现这几本杂志的约稿网页,上面标明了投稿的邮箱和电话。 <:/&&@2
这7名研究生用来评奖学金的论文,有超过半数发表在《消费导刊》上。于是,记者以一名亟须发表论文以获取评优资格的大四学生的身份,打通了该杂志一名杨姓编辑的电话,询问该杂志对稿件的要求。 1(Y7mM8\
在电话中,杨编辑并没有过多询问文章的内容,他表示,“即便学术性不够强”,“也应该没什么问题”。 .o1^Oh
通话的重点,随即转入版面费事宜。杨编辑称,《消费导刊》作为中文核心期刊,定价是一个版面600元,每版2800个字符(即包含标点、空格,不包括图表)。 aJL^AG
在还没有看到论文的情况下,杨编辑就作出承诺,答应文章在6~7月间即可上版,并且,只要版面费“到位”,杂志社可以立即出具一张“用稿通知”,这样,即便发稿时间赶不上作者的评优截止日,也可以使用这一纸通知,证明自己的发稿量。 r)9Dy,
记者向杨编辑提供的电子邮箱发去一篇论文,那是记者的一位朋友本科时所写,她自称为“写得特别烂,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第二天,记者便得到编辑部的回复,称该稿件字符数为8395(包含空格),经编审后的版面共计2.5版,版面费用为1500元。 B_U{ s\VY
现在,只要汇去1500元,就能顺利完成这个“花钱发表论文”的交易。而且,杨编辑也一再表示,版面费与文章的学术性并没有联系,收费标准是早就固定了的,所有文章“一视同仁,没有商量的余地”。 p^nL&yIW,%
根据调查,除了《消费导刊》外,其他几种学术期刊也采用了相同的发稿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商场现代化》,该杂志4年内敛财近千万元,被央视和《中国青年报》曝光后,已被取消了核心期刊的称号。 #*$P'r
2 5J)=} e
“我的论文是花钱买来的版面,可这再正常不过了,大家不都是这么做吗?”一个研究生这样对记者说。 u<q :$
这是举报信上列出的7个研究生里,唯一一个承认花钱买版面并愿意接受采访的学生。作为条件,他希望记者能够在报道中隐去他的名字,这样不会影响他的“就业问题”。 e~ aqaY~}
这名研究生说,其实,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他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一份“相对好一些”的工作。所以,他一边积极地参加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在社会上寻找大量的实习机会。 CM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