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我在当天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上读到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第一学历成了无法抹去的“污点”》,作者杨吉华,刚攻下博士学位,找工作屡试不果。 }3Pz{{B&+O
9'Y~! vY
杨博士所叹的“污点”就在他身上,他的第一学历是大专、第二学历是教育学院。如今虽说贵为博士,而且还货真价实,但跑了多家用人单位,家家势利眼。有的单位好不易谈了下来,可当真签录用合同时立马就翻脸:对不起,我们的本科学历必须是“211”(国家重点扶持的重点大学中的重点大学)毕业的。
/]T#@>('
n
w @cAv
杨博士是个体,又是一个群体。杨博士身心冰凉:“我的母校还在招生,全国还有那么多二本、三本、专科学校在招生。无数的家长还在耗费精力物力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也许想不到,几年寒窗结束,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歧视。” tz&=v,_jc
H]Q Z4(
歧视,又是歧视,未必是单纯的歧视。我同情杨博士心情不爽,尤其敬侃他的奋斗精神,因为他攻下博士学位已年过不惑。但却要劝杨博士想开点,不妨降格以求,如是,工作还是可以找到的。 6
EE7<&
?
8S0
顺便告诉杨博士一个真实的事例,我有个远亲在一所省属高校当副教授,大约10年前,该高校刚“专升本”那会儿,校方到东北、西北、西南的许多高校去挖人,只要有副教授职称,管你有否真才实学,一律作特殊人才引进,房子、票子、妻子、孩子外加一笔数额不菲的安家补贴一起奉上。大约4年前,正儿八经的复旦博士想上这所高校谋个讲师职位,人家说,对不起,你的专业不是本校最急需的。到了去年,甭说复旦,就连北大博士想到这所高校谋个讲师职位都没了门儿。人家说,招讲师我们只招海归中货真价实的“洋博士”,未了还追加一句专业对口作为录用前提。 Uq~{=hMX
(}"r 5
这个事例(变化)能叫歧视么?我看最多只能叫势利。门槛越来越高只是其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却为许多博士不太乐意正视的现实是博士太多。何况,许多博士名实不符,导致用人单位包括全社会对博士的总体社会评价一路下滑。 4kNf4l9Y
]OM|Oo
物以稀为贵,多为贱。前半句没贬意,后半句可能会伤人。不过,后半句却也是大实话。杨博士既然年过不惑攻下博士学位,说明杨博士不同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而是拥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博士。所以,只消杨博士平静下来,一定会理解和认同“多为贱”这句大实话的朴素含义。 S3:Pjz}t
-f z
|
杨博士几次求职未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求职范围太窄,只盯着北京地区的高校转。很显然,一般省份的地方高校录用讲师,门槛都被抬得那么高,皇城根下的高校门槛自然高上加高。 5P
-IZ8~$
S,lJ&Rsu
不可否认,用人单位势利眼,不只是“多为贱”在起作用,惟学历不惟能力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这种现象还不是一般的严重。可是,杨博士包括“杨博士”们是否也该看到,很多时候,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其初衷也未必就是惟这惟那的,还包含有筑道“防火墙”,用来抵挡关系和条子,尽量减少那些名实不符的博士进入高校后“占着茅房不拉屎”的考虑。于是只能选择一刀切,以至于使杨博士那样的真博士受到连累。可是,怎么办呢,这也叫中国特色呀。 Q4TI '/
AASw^A3p
杨博士,这个世界很残酷,残酷到人人必须面对现实。只有人适应现实,而不可能由现实来适应人。要说吃亏也好,甚至生不逢时,还不是你这个年龄段的人所能抱怨的。你想想,如今50岁上下、60岁上下,两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其中的绝大多数,那才叫生不逢时哩,可还不是只能面对现实安排自己。所以我还想善意地提醒你,若非在高校选择饭碗也未尚不可,不妨去西部省份的高校试试,也许,那里正有机会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