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研究生如何与导师相处,才能顺利度过硕博期间的科研生涯?
nanafly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9-01-22   

研究生如何与导师相处,才能顺利度过硕博期间的科研生涯?

最近网上报道的论文署名之争案件中,中科院硕士刘某将其在读硕士期间的第二任指导老师李某吿上了法庭。刘某开始也是有意向读博,最后没有读成,无奈放弃,花了五年时间出了成果,发了文章,最后只落了个二作硕士毕业、我们不知道中间经历了什么,但在三年之后,刘某选择发起反击,状告他的第二任导师李某。

2018年12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学专业学术硕士陆经纬跳楼身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而陆某开始也是有意向读博的,刚开始就出了成果,发了不错的文章。希望可以直博或者考博,奈何最后也是没有读成博士,后来选择了自杀,不禁让人们感到惋惜。

两件事情都走向了外人看来两种不同的极端,一个选择状告导师,一个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们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对自身所遭遇事情的不满。



近一年来发生的这些事关学生和导师的事件,把导师和学生放在了两个对立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为一个小的团体,到底该如何相处。笔者作为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说如何选择匹配度更高的导师,如何更好的度过硕博期间的科研生涯。

1

选择和自己气场相合的导师
其实通俗上来讲导师不外乎三种类型:教父式,学术型,放养型。教父式的导师喜欢面面俱到,不管公事私事都要管一管,实验每天每周的进展,平时的个人生活情况,谈女朋友与否等等。学术型的导师,只保持专业性,在客观上给予你实验和课题以指导,督促你的科研进展,不参与你的生活部分。还有一种就是放养型的导师,给你提供一个科研的平台,课题你来选,实验你来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导师都不怎么管,只要你最后实验出了结果,可以保证你自己毕业就好,其他事情他都不care。

知道了导师的类型其实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导师,如果自己很独立,不喜欢太拘束,科研能力强可以选择放养型的导师,如果希望导师给予指导但又不干涉自己的生活,学术型导师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在未确定好导师之前可以通过该实验室所发论文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或提前进入该实验室实习学习,以此来了解导师的科研习惯和个人工作特点。
2

导师和学生的科研时间该如何相处
在学术和科研过程中要互相尊重和体谅。学术问题上,和导师提前沟通好,读硕士博士期间的课题提前和导师沟通好。记得自己刚读研的几个月,导师给我安排了两个课题做,我当时就气势汹汹的去找了导师,质问为什么要我做两个课题,还问到底要用哪个课题毕业。得亏我当时的导师脾气还算好的,直接告诉我了每个学生一般都要做两个课题,主课题,备选课题。万一主课题没有好的结果,备选课题用来毕业。我出来就深感自己太过鲁莽,不过通过这次和导师的沟通,我心里的抱怨和愤怒也消除了,可以安下心来好好做实验了。

其实在必要时刻,如果有一些想不明白和疑虑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导师沟通,也许有的导师很忙,现在网络发达,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导师好好的在网上沟通一下未尝不可,即避免尴尬又可以更理智的交流也不失一种好的选择。除了极个别例外的导师,我相信大多数导师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二者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和谐相处的关系,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话,至少二者应该是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关系。

3

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可以选择换导师,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实在学术界也有中国式处理问题的各种情况,各种明规则,约定俗成的一些潜规则。导师可能也会有一些人情要处理,而学生就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来替导师偿还人情,当然偶尔一些小的事情还可以接受,但是就是有极少数导师却把这种现象变成了常态,试问哪个学生能忍受这种长期的奴役,本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结果变成了奴役的关系,当然会有抱怨,有不满。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应该学会勇敢的说不,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找学校领导或者管理层说明真实情况及自己面临的尴尬处境。如果要求不被接受,可以选择换导师,现在许多学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轮转机制,学生有选择导师的权利。

我们学校一个师兄就有过换导师的经历,面试的时候导师说的别样好,进入实验室发现导师长年呆在国外,很少回来,基本上课题实验全靠自己,导师也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实验的场所,能不能毕业全靠自己的努力了。当时这个师兄就不同意了,直接状告院长和领导,后来院里直接给师兄换了一个所里的优秀导师,不过该师兄也很优秀,在博士期间,发了几篇大文章,出国待了三年回来摇身一变,30岁成为该校的博导,实力不容小觑。试想他当年如果没有捍卫自己的权益,可能毕业都成问题。

4

作为学生要学会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成果
本来科研的成败和选择的课题好坏都有一些难以道明的关系,有时候还真的就是一个课题的好坏决定了你读博期间的成败,遇到问题和挫折多鼓励自己。适当的走出科研圈,看看外边的世界。如果心理或者身体出现了问题,及时找朋友亲人或者专业人士进行疏导和治疗,珍爱生命,珍爱自己,未来才可期。

许多读了硕士博士的人离开了学术圈也过的很好。科普作家,果壳网创始人嵇晓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不遗余力的做科普,让科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创建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冯唐(真名张海鹏),1990年至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70后代表作家,有着多种身份,医生,作家,诗人,商人,古玩爱好者,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评价他“当世高手,鬼使神差,已臻化境”,不喜欢他的人评价他“不知所以,阴癖自恋”,但是高调自负的他不在意,不解释,不撕逼。2013年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做为芸芸大众的我们其实也应该明白,读硕读博士不是每位大学本科生必须的选择(当然读硕读博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不能因为觉得博士是一件很时髦,很有魅力或者高深的一件事要花上3-5年去完成才算完整的人生。也许,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即使读了硕士博士,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热爱和喜欢的职业和工作,更何况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玩跨界,不仅可以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正如自然杂志职业专栏所说:其实读不读硕士博士并不是每个人的必须选择,对于大学毕业后没有浓厚的兴趣去做科研,不读硕士博士也可以是一个很积极的决定,而不是失败。即使读了硕士博士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科学家群体也可以先从承认一个简单事实开始,那就是离开学术圈,不再做科研的人并不是学术失败者,可能只是他们人生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另一种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他们的未来依然可以炫目多姿,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结出科研圈以外的果实。

除了学生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导师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职责。2017年底,武汉大学第八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中,校长窦贤康说到导师要创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导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良好条件。导师要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认为自己高于学生。

愿每个莘莘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渡过一段愉快的科研经历。作者:猴面包树
  
17543016615 离线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9-06-18   
1111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