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把听力当阅读训练 1B 0[dK2N
很多考生看着文本来听音频,不少老师也建议学生这么做。没错,这么一来,文章当然能听懂了!但是这个“听懂”其实是你先看懂,音频声音形象的建立只是印证了你的阅读。你的听力词汇并未被激活,下次遇到全新的材料,还是听不懂。 FSkX95
考博论坛建议大家一定要仔细辨别自己听不懂的原因。是因为有生词?是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音变?还是有语气语调没有抓住,听不说话人的弦外之音?总之,要通过训练,学会用 “听” 来理解听力材料的意思,而不是靠“读”。 |{%$x^KyJ
Mbly-l{|
L
cy6G%A
误区二:用翻译法来训练听力 &(o&Y
要做好医学博士英语统考的听力题,并不需要英文和中文之间的翻译能力。换言之,我们不需要将听力中的句子在头脑中逐词翻译成中文。有的老师会建议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做翻译训练,但freekaobo不建议这么做,我们参加考试只需要能听懂、理解意思就行了,不需要像翻译得那么得体、精确。 l
\m7~
一听到的英文就不由自主要翻译成中文的考生,在考试中都反应很慢,因为他们多了一个环节。 M3d%$q)<rW
比如有的考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尤其碰到复杂的句型,总是纠结地想要按照翻译的做法将其“捋顺”,导致后续的句子无暇顾及,漏听现象频生。 @L607[!?
其实,我们在听力中,经常会遇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情况,是因为在组织语言口头表达出来的时候需要时间反应。翻译的训练方法将会延长我们反应的时间,逐句翻译也会导致我们难以抓住听力的“重点”。 j39"iAn
nI73E
J-klpr#
误区三:听写停顿次数太多,句子支离破碎 NSzTl-eS
在做精听训练时,很多同学每句话暂停次数太多。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迫不及待按个暂停,然后不紧不慢地逐字听写下来。这种听写就属于低效甚至无效听写。这里记住:尽量减少手动暂停,尽力写出或复述出你听到的内容。能写多少算多少。开始能写三五个词,坚持练习,就能写出更多的。但是如果句子确实很长,无法一次听写下来,也可以适当暂停。 x>J(3I5_b
,HNk<W
误区四:只追求量,不管方法 }-Nc}%5
很多考博人问,一段听力材料需要听几遍?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每一遍听完都没有提高,那听几遍都一样。 ]h`d>#Hw!
我们做真题听力,在完成选择题后,可以拿该真题的音频来做精听训练,建议大家过四遍: {?cF2K#
第一遍:查漏补缺,寻找误听漏听的源头; tC=K;zsXpz
第二遍:侧重“信号词”、“关键词”的位置 &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