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oe]$r
5[u]E~Fl}
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iW /}#
Q)[C?obd v
2. 教育经验总结法:指在教育实践中依据心理学理论有目的的整理、抽取和提练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规律的方法。 Oo%d]8W
/Mu@,)''
3. 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qm o9G
5N&?
KA-
4. 心理发展(广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s}% M4
YVanW
5. 认知:指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ITT@,
7s{GbU\
6.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kq,ucU%>p
;x@~A^<el
7. 认知策略:主体对内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方案。它使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简单地说,即主体的信息加工的方案。 }d}Ke_Q0
*itUWpNhr
8.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心理原因) o$l
M$E:
4u5-7[TZ
9.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g~A`N=r;h
P! #[mio
10.知识掌握: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I75DUJqy]
!N
vI:C_4|
1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dvJM6W>^=
XLOh7(
1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k5.Lna
;P%1j| 7
13.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F%D.zvKN
XBu"-(
14.不良品德: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CD( :jM?
MXNFlP
15.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LR.<&m%~.
O so#+
16.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9c,'k#k
mQ26K~
17.角色: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oa-WmWm
%^GfS@t
18.问题解决: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 8ek@: Mw
ex (.=X 1
19.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jc[Y}gd,
9oR@UW1
20.教育机智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学生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快速作出反映,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能力。 tKx~1-
l=)xo@6
二.填空 !_D0vI;
4,gK[ dc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观察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法
?2{Gn
-{
/saIs%(fU
2.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主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dx{bB%?Y\=
sF?TmBQ*
3. 教育心理学名称和完整体系的确立者:桑代克 pVw}g@<M
6x[}g
4.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 0c'<3@39k|
+LZLy9iKt
5. 知识掌握的过程:习得过程(同化)、巩固过程、迁移过程 lC("y'
::
xU>WEm2
6. 从信息加工观点对记忆阶段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l%pu HZ)t
b vr^zH,C
7. 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命题网络或图式 xPk8$1meZM
Cc' 37~6~P
8. 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R_ ,U Mt
[OV"}<V
9. 知识应用的过程:审题、联想、类化、检验 i,E{f
z/WE,R
10. 智力技能的提出和形成阶段144 5k3 b3&
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