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JFc,f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X]B0KFe7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GK-P6d
,]ySBAO
生活占充满幸福的人,占比例约2.35%。 eD(5+bm
b{-"GqMO
{hOS0).(w7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OO?N)IB@
1、其中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 #>KiX84
2、另外71人属于平凡者。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 2!
}F+^8'P
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P5B,= K>r
K%L6UQ;
Qp[
Jw?a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 p*g)-/mA
1、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li?@BHEf
2、如何获得幸福? U!Zj%H1XQ0
iex%$> "
t\QLj&h}E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8`I!fZ
MC,Qv9
m
b'SP,}s5"
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Opf)TAl{
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 1}c/l<d
_2`b$/)-
E=,b;S-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 2brY\c
F
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f^QC4hf0
q$yg^:]
2
vf>d{F^rv
'l\PL1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 iNl<<0a
1、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2uT6M%OC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5CcX'*P
2、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r90tXx
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 =ZU!i0
K
23人选择了“一般”。 k
k<%VKC
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 wDoCc:
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q[P> s{"
A0A|c JP
52#
*{q}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UJp'v_hN
论文结尾,他总结说: K\ B!tk
1、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 (JdheCq!x
2、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7=X6_AD
无数读者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I+kL;YdS
tFn[U#'
nXfz@q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 tGl|/
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q3/4l%"X
p}!)4EI=
7|dm"%@
幸福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在哪里??? CiHx.5TiC
3K~^H1l
霍华德·金森的结论是: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B[8RBT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