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艳羡的博士生生活是否真如糖衣药片般外边看上去是甜的,里边的实质却是苦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出路?他们认同“十年后博士与大白菜同价”的论调吗? X}]-*T|a
;uW FHc5@B
2006年底,本报刊登的一位署名远潇的管理学博士生的文章《一名在校博士生的来信——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引发广泛讨论,博士生的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2007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对重庆市在读博士生进行了调研,试图为上述问题求解。 rv;3~'V
4H/OBR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5份,一定程度地还原了博士生的状态。 y_,bu^+*
cQ|NJ_F{1
结果令人震惊:八成博士生求学期间生活苦闷,其中经常觉得苦闷的占11.6%。近来,记者追访了部分在读博士生,探寻那些即将获取最高学位的学界骄子的梦与痛。 qs6aB0ln
6!o1XQr=Z
15%的博士生未婚最苦闷的是“Money and sex” %O<BfIZ
:UdF
肖伟是重庆某高校博三学生,已过而立之年,依然孑然一身。 nN;u,}e
}]TxlSp!;
“到底是‘硬件’先天不足,还是‘软件’运行不畅?这个问题比我的课题更深奥。”他打趣说,“正解实在不浪漫:因为不知道自己将身在何处,游荡中的浮萍该向哪个方向扔出‘秋波’?” s2?&!
Efe 7gE'
肖伟硕士研究生期间曾沐于爱河,后来因为自己异地求学而分手,“分手很痛苦,而且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等以后稳定下来再考虑。苦恼的是每次打电话回家,老妈都要念叨:妹妹比你小好几岁,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1M-pr 8:6s
<3iMRe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从小学一直念到博士的人很多,而目前这一人群仍在不断扩大。调查显示,15.2%的博士生未婚,甚至没有男(女)朋友,另有39.6%属于已有男(女)朋友的未婚博士生——已婚博士生不到一半。 eyaNs{TV
:N@^?q{b
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读博一的何斌更是典型案例。身高长相都不出众的他在情感方面一直不得志。为了心理平衡,他把时间都花在学业上了,考博一结束,家里就开始“逼”他结婚。 X]=t>
3$w
65=
“问题是和谁结婚,总不能画一个吧?”何斌很无奈,读博才一学期,就被誉为“相亲专业户”,却总以失败告终。 K,]=6Rj
E]6
6]+;0_
最惨烈的一次,学长牵线,两人交往了不到一个月何斌就被对方“pass”了,说辞是“没感觉”。这让人云里雾里的解释刺得何斌拉着哥们儿去买醉,他报出的择偶标准却被一致嘲笑为“低劣得令人发指”。 "b[5]Y{
U
o
K@"f9
相对于男博士生,单身女博士生的婚恋显得更难。 Ymgw-NJ;(
2:R+tn(F
秦虹在重庆某高校读博二,衣着灰暗,看上去远大于她的实际年龄。谈起婚嫁,她显得很尴尬,“我要求不高,但至少也要我看得上他、他也看得上我吧。”但由于沉迷于学术,忽视了婚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择偶面越来越窄,“不高”的要求也渐渐显得“高”了。 v<;Md-<
!BI;C(,RL
调查显示,八成在读博士生感叹自己的交往圈子不够大,其中34.7%的博士生感觉自己的交往圈子窄,只有19.5%的博士认为自己交往圈子宽。 / xQPTT
+V+a4lU14
调查中,男女博士都把品质列在择偶条件的首位,同时,都较为注重性格和能力。结果还显示,83%的女博士生愿意接受对方比自己的学历低。 ^.G$Q# y,
P4?glh q#
已婚博士同样饱受情感困扰,主要表现在不得不忍受的两地分居。北京某著名高校博士生程亮调侃地说,他最苦闷的两点就是“Money and sex”(金钱和性)。 2tLJU Z1
+RXoi2"-q@
“经济压力之下,频繁回家并不现实,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缓解相思之苦。仅这一项,我们每个月就要花上百元的通讯费,而这对没钱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程亮苦笑道。 t
Pf40`@
Ie^l~Gb
59.1%的博士生反对将学位与论文数量挂钩 8f7>?BUS,
z=FZiH
在很多人看来,博士生肖伟显得有些自闭甚至“异端”。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的他,每天待在一方小小书斋里,除了必要的学术交流,几乎不与人交往。 6#yUc_5 \
&R siVBA
“我也不想把自己关起来啊,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时间紧,压力大,导师的期望又很高,所以总得加班加点,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代价就是觉得身心俱疲。”科研的重压让本来很年轻的肖伟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我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有些博士为了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经常要连续奋战几个星期,常常累出病来。” ]~%6JJN7
:!/8Hv
吕峰是北京某高校博二的学生,眼下正忙着拟博士论文提纲。“学校规定在开题前必须有一篇论文在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否则就不准开题;在毕业前至少有两篇,达不到就不准毕业。”他说,博士生在核心期刊特别是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不容易,除非文章质量很高,或者作者在其所在领域已小有名气。为“曲线救国”,不少博士生都选择和导师联合署名,借导师的学术知名度增加发表的可能性,但这样就只能署第二作者,被“打折”以半篇计分。 |' .
l]cFqLp
还有一些期刊要求作者交纳版面费,这对很多博士生而言,也是一道坎儿。 .KC++\{HE
3[&C g
林单是重庆某高校博一学生,学校要求,博士生毕业前必须完成10分的科研工作量。刊物和课题的不同级别被折算成不同分值,最后累加。其中还必须有一篇分值不少于4分的论文或课题,否则就不具备论文开题资格,更甭谈论文答辩了。“很多人读了七八年也没有完成科研积分,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压力可想而知。”
+)?J
#g
-F92 -jBM4
调查显示,赞成与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学位授予挂钩的博士生为四六开,更多的博士生并不认可该制度,“科学无捷径,科学研究的规律也不能违背,这样只会制造学术垃圾。” xCKRxF
v}(WaO#S
论文发表并不是最难过的关口。能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更加重要。而博士论文能否顺利通过,选题至关重要。秦虹的论文选题非常新颖,学术前沿的新领域却要求有很深的学术功底,涉及多门学科。论文开题报告改了一次又一次,都被导师“毙掉”了,“怎一个郁闷了得!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甚至熬通宵,感觉自己一下老了很多。” LF7SS;&~f
8X0z~&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在校博士生愿意忍受学术研究的孤独。70.1%的博士生满意自己的导师,26.2%的博士对导师的评价为“一般”,只有6名博士生选择了不满意。 8V(pugJ
vFsLY
42.4%的博士生把就业难归咎为就业面狭窄 akT6^cP^
B?qjkP
肖伟舍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相距甚远的女友不堪相思之苦提出分手给了他第一次打击,而今,他更加茫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眼看就毕业了,工作一点眉目都没有,夜深人静时,我时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否值得,以致夜不能寐。” s{" 2L{,$
2"5v[,$1H
肖伟其实很优秀,常发表论文、学术随笔等。“我们就业面窄,可选余地不大,不是高校就是科研机构,一方面是自身意向,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现实。”说起就业,肖伟当年的豪情,化为一声叹息。 CP{cAzHO
$g7<Y*t[
85%的女博士认为当前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就业更是她们的切肤之痛。很多用人单位公开宣称“招男博士,非常优秀的女博士也可以考虑”。这无疑增添了在校女博士生对自己未来的忧虑。 6&-(&(
_
m`_ONm'T&
四川省某高校博三学生李勤表示,她梦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但是现在稍好点的高校,不是倾向于要男博士,就是有职称要求,可是没有工作经历,怎么会有职称?跑了大半个中国,一学期过去了,钱花了不少,工作却仍旧没有着落,她的自信被一点点磨掉。 l+R+&b^
r9lR|\Ax2U
“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硕士毕业便上班。以前的同学,当时工作找得不怎么样,可是现在的日子都很滋润。”眼看着毕业时间逼近,未来尚不确定的她总有一些烦躁、一些不安。 '7@R7w!E4H
{GO#.P"
调查显示,期望值过高、就业面狭窄、年龄偏大、缺少工作经验……都是博士生眼中导致就业难的因素。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也无论热门还是冷门专业,博士生都面临着就业面狭窄的问题——42.4%的博士生认为就业面狭窄是制约他们就业的突出“瓶颈”。特别是文史类专业的博士生,大多对就业信心不足。 rD>f|kA?L
g[t [/TV
调查显示,愿到高校做老师的占66.7%,愿意去科研机构的有19.4%,而选择愿意去政府机构的为15.2%,公司的为12.1%,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博士生均只占到3.6%。显然,在读博士生就业意向过度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