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教程第78-80页)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9-09-03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教程第78-80页)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教程第78-80页) K/(LF}  
,dba:D= l  
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a?Om;-i2`S  
TJ>YJ D  
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 BfCib]V9C  
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 &/EZn xl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RGV{KL  
要点:光环效应(识记) Q9y|1Wg1W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R7Tl 1!,h  
要点:刻版印象与定型 (识记) J'cE@(US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这是社会知觉中表示凝固性与偏向性的概念。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定型。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定型。刻板印象与定型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定型往往具有负面性质,会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j5Yli6r?3-  
知识点: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cET3  
1.加法模式 =uwG.,lC  
2.平均模式 /x-tl)(s=  
3.加权平均模式 avS9"e  
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 g 'L$m|  
1.印象整饰的概念 XSZjuQ<[3  
2.印象整饰的作用 xT9+l1_  
3.印象整饰的策略 kGq<Zmy|  
要点:印象整饰(领会) I |D]NY^  
  印象整饰,亦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Rx<[bohio  
第三单元 归因(教程第80-82页) h^9Ne/s~  
d@|j>Z  
知识点:归因(领会) s|!b: Ms`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JF|770i  
知识点: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 Hi{!<e2  
1.内因与外因 I^ A01\p  
  个体实际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前者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YpZ 9h@,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Y@%6*uTLa  
2.稳定性与易变性 CtDS lJ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Z@iMG  
3.可控性 kqAQrg]n  
  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p2dXJeR<  
知识点:控制点理论 (识记,领会) *DoEDw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的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之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之外部,称为外控者。 ELNA-ZKp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m9>nv rQ  
知识点:归因原则(识记) f<'&_*7,|t  
1.不变性原则 I0jEhg%JZ  
2.折扣原则 vrW9<{   
3.协变原则 |V~P6o(/  
要点:不变性原则(识记) 9'8oOBqm3%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 Q}Vho.N@=  
原因。 S(-=I!.G{  
要点:折扣原则(识记) =yNHJHRA#  
  这个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9#T|  
要点:协变原则 (识记) |)JoxqR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凯利指出,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发生,而效应不发生时也不出现的条件。我们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因此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 6k3l/~R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 fR[!=-6^f  
1.特异性信息 `y6l^ep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oz7Q(`  
2.共同性信息 Q#r 0DWo\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K+$c,1 wb  
3.一致性信息 S+>]8ZY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 EIEq[`h  
9FLn7Y  
知识点:影响归因的因素 y?@Y\ b  
1.社会视角的影响 (Mm{"J3uv  
2.自我价值保护 c_a$g  
第 4 节:社会动机 :d2u?+F  
第一单元 概述(教程第83-84页) KE3 /<0Z  
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领会) ^[Er%yr0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0amz#VIB<u  
知识点:动机过程(识记) .- Lqo=o\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wqOhJYc  
U[D<%7f  
知识点:动机的功能   /_a *C.a6  
1.激活功能 ] zY  
2.指向功能 oCYD@S>h  
3.调节功能 NGY I%:  
知识点:动机的分类 7:<Ed"rdE  
1.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S#"pKE6 R  
2.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tSx  
3.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高;模糊动机是无意识的。 G]1pGA;  
知识点: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 s- V$N  
  倒U型曲线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ECzNByP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教程第84-88页) /,UkT*+>!  
;#i$0~lRl  
知识点:亲合动机(领会) xlO2jSSAt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 A%2}?Ds  
1.亲合起源于依恋 OP}p;(  
2.亲合的作用 Y7)@(7G)\  
3.影响亲合的因素 " G6j UTt  
要点:亲合起源于依恋(识记) ItPK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   ZG<!^tj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双亲也难于有对婴儿强烈的亲子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fCyIE  
要点:影响亲合的因素(识记) m5aaY  
1.情境因素 [Mc5N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j]"xck  
对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r~,S{:  
2.情绪因素 SqF.DB~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 2] G$6H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Wb )l8[=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还可能增加。   z x Uj1  
3.出生顺序 >1G*ya)  
  它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lkg*AAR?'  
知识点:成就动机(领会) .<^Y E%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_j\=FJz[  
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k0-?_Z=1  
2.抱负水平 */y]!<\v!k  
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dHF$T33It  
要点:抱负水平(领会) % `1CE\f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Fg6b6  
  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对自我能力的估计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etMh=/NFV  
知识点: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 *3`oU\r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Pph8"`mv.m  
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合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成功的追求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往往成人后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 aC~n:0 v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 A a} o*  
知识点:侵犯 _s^:zPl  
1.侵犯的构成 qJXsf M6  
2.侵犯的原因 F0'A/T'ht  
要点:侵犯的构成(领会) AYA&&b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Oqpl2Y"/  
知识点:侵犯的原因(识记) ''OInfd?  
1.本能论的解释   tK|9qs<%  
2.挫折——侵犯学说 Qj<{oZp&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iH30v  
要点:挫折——侵犯学说(识记) =6Sj}/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c\)&yGE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     ]8m_*I!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yOUX E>-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e4=FU&RpNH  
(3)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nJ*mEB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H/Ec^Lc+_  
知识点:利他 `!omzE*bk5  
1.利他的性质 I51oG:6fR?  
2.利他产生的条件 +eBMn(7Cgv  
3.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v=*Bb3dt  
要点:利他(领会)   3cCK"kr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iL0jpa<}  
第 5 节:态度 7O+Ij9+{n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教程第88-90页) jKj=#O  
)ew[ Ak|  
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 dgco*TIGO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s ~L fi.  
  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WjY{rM,K  
  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5>ADw3z'  
  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my\o P(e\  
1.态度的成分 BEXQTM3])I  
2.态度与价值 KbwTj*k[  
要点: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 OB?SkR  
1.认知成分 -}Cc"qm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 k<YtoV  
2.情感成分 cQ(}^KO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 |;A9A's  
3.行为倾向成分 cW)Oi^q%o2  
  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I7(eh6d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4H;P/xsb  
  一般地,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Y&vHOA  
知识点:态度的功能 G;(onJz  
1.工具性功能 `*e4m  
2.自我防御功能 8W~ lU~-  
3.价值表现功能 !}>eo2$r^  
4.认知功能 n$.1Wk"  
知识点:态度的维度  6Xdtr  
1.方向 ?. zu2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ow2M,KU6Z  
2.强度 b/}'Vf[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94Xjz(  
3.深度 7w "sJ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DVObrL)znL  
4.向中度 L~*u4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a] >L  
5.外显度 C@%iQ]=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fO*)LPen.z  
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识记) <O;&qT*b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k_]\(myq  
(一)服从 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D899gGe  
(二)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uu}'i\Q  
(三)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F4Rr26M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S#,+Z7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 R;WW f.#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教程第90-92页) a;%I\w;2  
$u:<x  
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 !6lOIgn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a-D#^ 2;  
(一)传递者 W/sY#"  
1.信息的传递者 "c6<zP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z^'n* h  
2.说服的意图 {t&*>ma6)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012Lwd  
3.说服者的吸引力 ]a M-p@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vTdUuj3N  
(二)沟通信息 -OWZ6#v(  
1.信息差异 `g--QR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0Q7M M6  
2.畏惧 "TfI+QgLF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teAukE=}  
3.信息倾向性 88+ =F XG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B[CA 5Ry  
(三)接受者 zZ: xEc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74 f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Tpb"uBiXoo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a$}NW.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 ltg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h c"7/k  
(四)情境 QjJfE<h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l[oe*aYN7  
1.预先警告 IB8gDP2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iaO  
2.分心 et` 0Je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x(^]/@  
3.重复 dw9T f^V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gw+eM,Yp  
  oxzq !U  
知识点:态度转变理论 |cgui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h&`y$Jj  
(二)认知失调论 |@wyC0k!  
(三)社会交换论 U*\17YU6h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 [Gtb+'8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精确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到。 )M:)y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教程第92-93页) A[)C: q,  
第 6 节:人际关系  to>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教程第93-96页) 0%#\w*X8  
|>+uw|LtZ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 u R:rO^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z:}nBCmLV  
(一)个体性 WbcS: !0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E|uY]DR  
(二)直接性 y}"7e)|t%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x)oRSsv!Tr  
(三)情感性 9 <\`nm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二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t)a;/scT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   !0" nx{7.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NBOCt)C;H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tUz D  
1.定向阶段 ;gB`YNL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zkP~xQ~  
2.情感探索阶段 Ow/@Z7~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i zwUS!5e  
3.情感交流阶段  f^b K=#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3WUH~l{UJ  
4.稳定交往阶段 2*1ft>Uty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75NRCXh.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e.vtEQV9  
1.相互性原则 : ]II-$/8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qLK?%?.N<  
2.交换性原则 $/Ov2z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tAoa~FA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m9":{JI.w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jSsa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类型 VaLs`q&3>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 Q8nId<\(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g;  
1.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55DE\<r  
2.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K=\O5 #F?3  
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 F- r Q3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Da1aI]{I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k%81f'H  
要点: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识记,领会) = |U@  
1.包容需要 @N.jB#nEb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27Emm c  
2.支配需要 +OHGn;C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nk=$B (h  
3.感情需要 Dr#c)P~Wd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S4o$t -9l  
  舒茨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是按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