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汉语史博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37a.
【注意】第一、二两题任选一题(35%),第三、四两题任选一题(35%),第五题必选(30%)。 5 v^yQ<70
一、以下材料引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请据此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明“[淂去氵]、得、悳、德、聽”五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段注的优点。 A\rt6/
X C86-b)E
得行有所淂[去氵]也。(淂[去氵]各本作得,误,今正。见部曰,[上见下寸],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传曰,凡获器用,曰得)从彳见声。(多则切,一部) 3T\l]? z
_s,ao'/
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此当依小徐通论作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为之。德者,升也,古字或叚得为之)从直心。(洪范三德,一曰正直。直亦声。多则切,一部。) z_;3H,z`
87!C@XlK_
德升也。(升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即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最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从彳悳声。 |as!Ui/J/
F+UG'4%
聽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从耳悳,(会意,耳悳者,耳有所得也)壬声。(他定切,十一部) ivO/;)=t
o!TQk{0
(注:括号中原为双行小字) QR?yG+VU
CF!Sa 6
_3iHkQr
二、关于通假,前人有所谓“造字的假借”、“用字的假借”、“古音通假”、“同义通假”、“形近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等说法,与通假有关的还有本字、古今字等概念,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4rK{-jvh>m
snM Z0W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六”云:“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g3n'aD@'x
lLq<x
f
朱起凤《辞通》“约言、结言”下注:“‘结’、‘约’同义通假。” Mk 0+D#
6dH }]~a
吴承志《逊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云:“假借固主乎音,然亦有以形近假借者。如《说文》所举屮,古文以为艸字;丂,古文以为亏字;疋,古文以为足字;鼎,籀文以为贞字。” Xy ,lA4IP
gyHHoZc3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假借之例四:……有叠韵者,如冰之为掤、冯之为氵朋。有双声者,如利之为赖、答之为对。” 8VG!TpX/B
&K_)#v`|
$\o{_?}1
三、试说明隋和初唐时期汉语中古音语音系统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xp'_%n~K@
5V[oE\
B
2=0DCF;Bv
四、试说明上古汉语词汇(或中古汉语词汇,或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关于材料和方法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 @[<nQZw:
d4:`@*
qs\2Z@;
五、请就考生本人所熟悉的汉语史某一专题,谈谈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