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学问的问题。 gzw[^d
,ll!19y
经过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后阶段与合作导师的共同研究,再加上这几年自己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为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学术期刊做审稿人,颇受启发。 Q>||HtF$A
D:){T>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述如下: hI/p9
`w
V1(eebi|
1.Introduction }LE.kd&
Ot v{#bB$
选好一个学术方向后,对此方向上的已有成果进行阅读,分析,分类, 搞清楚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现存的难点是什么,热点是什么, 写出综述报告。 a3p|>M6E
bv|v9_i
2. Problem formulation $BNn 1C8[
c L84}1QD
把所要研究的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学术问题进行描述,并转化成数学问题。 7_A(1Lx/l7
ab
2V.S
3. Main contributions Kz 'W
|
找到适当的数学工具,给出上述问题的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得到理论上的结果, 并用定理的形式进行阐述。 l1YyZ ^Z
|n]^gTJt
4. Simulations or experiments GfVMj7{
通过计算机仿真或实验研究进行上述理论成果的验证。 p61"a,Xc
YMz[je
5. Conclusions _Z 9I')
给出一般性的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g2F~0%HY
由上述做学问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的5个部分;能做出好的学问,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必要条件。 因此,那些只想快速写出好的文章,而不做高深的学问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反之,即使做出了高深学问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这牵涉到了如何把自己的成果“卖出去”的问题。 只有那些既会做学问,又会卖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g,x$z~zU{
VRMlr.T+
上述做学问的5个阶段对做学位论文特别有启发作用。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好的学问都是在博士生阶段做出来的。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的水平高低,最主要体现在能否找到比较先进的数学工具,在理论上解决一些前人还没有解决的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学术问题。因此,其前提是找到问题,找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连问题都找不到的人怎么能知道该如何着手? ?jb7Oq#[
c[ =9Z;|
因此,寻找问题是做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导师只能给出大致的方向,具体的题目,问题只能由博士生自己来找。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写出了综述,并已解决了部分问题后,就可以进行博士论文开题了。通不过这一阶段的博士生也就只就能拿硕士学位了,因为连其本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博士论文。这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也是国际惯例。 ~l.]3wyk
arDY@o~
当然,我希望本课题组的博士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o$2f
ML
v]vrD2L
创新问题 ISOPKZ#F
新问题,新方法 \5X34'7
新问题,传统方法 vUJb-
老问题,新方法 uy 7)9w
老问题,老方法(不行) g
l00$}C
XBi@\i=
不同阶段的要求 A qE,zW
本科阶段 老师给问题,有答案 TlAY=JwW
硕士阶段 老师给问题,有参考答案 "xYMv"X
博士阶段 老师给参考问题,没有答案 iZ)7%R?5
博士后阶段 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 <XGOcekG
自己开展独立研究,自己找问题,自己觉得答案对与不对 7;c{lQ
Oj}
我在不同阶段的座右铭 0^tF_."Y
^> ZQ:xs@(
中学阶段:做人要做“人上人”(唯心论) : 8(~{<R
大学阶段:吃得到千方苦,获得一世甜 3-tp94`8}t
硕士、博士阶段:王国维三个境界 #_4L/LV
立志:昨夜西风雕壁树,独上高楼,忘望尽天涯路
vy6NH5Q
求索:衣带渐 终不悔,为尹人 NS<lmWx+
成果:重里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F0]= z-
PDM>6U
博士后阶段: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