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解 4分 8个 总32分 nvUc\7(%NW
1罢极之本 LrK,_)r:~
2阳病治阴:对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以滋阴清热之法。 uH-)y,2&
3脾主升清: 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同时,脾气主升对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有重要作用。 eN~=*Mn(za
4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l$'wD hN*
5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又称精血同源。乙为天干,五行属木,癸为天干,五行属水。因此中医用乙癸指代肝肾,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精血同源,说明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具体同源体现三方面:1精血互化,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2阴阳互生互制,肝肾阴阳互生互制,维持肝肾阴阳的平衡。3疏泄与封藏互用互制,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疏泄与封藏互用互制,以调节女子月经与男子排精功能。 )tpL#J
6用热远热 p6WX9\qS(
7上焦如雾: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和津液的作用,如雾露之灌溉。 ;Q&5,<
N)j
8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即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 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f4
Rf?w*
9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货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rc>6.sM
%
10中焦如沤 :是对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述与概括,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如发酵酿造之过程。 hiw|2Y&`
11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又称心肾相交。水指肾水;火指心火;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 RAK-UN
12通因通用:是用攻下通泻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的病证,又称以通治通。 tdaL/rRe
13木火刑金 eNu7~3k}
14审证求因:中医学在认识病因时,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收集、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审证求因”,又称“辩证求因”。 zNuJj L
15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②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 Z87
|Zl
16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条经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 K!]/(V(}
17塞因塞用:是用寒凉药物资料真热假寒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 <1COZ)
18用寒远寒 o7LuKRl
19体阴用阳 7(
2{
'r
20阴病治阳:对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以温阳抑阴之法。 HgkC~'
21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治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u4|$bbig
22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9]wN Bd
23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称“奇经八脉”。 s&!a
24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证。指阴盛,虚阳浮越,而格阳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本质是真寒证。由于格阳于外,出现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C=>X193U
{s{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