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马列原著导读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来源于 考博资料 分类

马列原著导读

  vW@=<aS Z  
1 马列原著导读 Ab;.5O$y  
 一、《共产党宣言》 bpa?C  
  YuwI&)l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 j B{8u&kz)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3o/[t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 b| (: [nB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_,*r_D61S  
一、《共产党宣言》概述  4Wp=y  
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 AbOf6%Env  
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 ?Q;=v~-Q  
思执笔写成。    x.4m|f0;  
《共产党宣言》下文每段再次提及时简称《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 )QJUUn#  
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 ]e V8b*d6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62NsJ<#>  
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  DVeE1Q  
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 #lO Mm9  
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 "ocyK}l.?  
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HK% 7g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X;7  
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 0tJ Z4(0  
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 Ew$C ;&9  
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 dQG=G%W  
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 \}G^\p6?M  
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 :Iz8aQ  
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 4 H&#q>  
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 '0,^6'VWOV  
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 H6gSO(U  
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 OcO3v'&  
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Y|/ 8up  
二、《共产党宣言》意义 DIUjn;>k8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 \^1E4C\":  
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BI46B\  
三《共产党宣言》内容简介 d0 /#nz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 .o}v#W+st  
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DAlRz#d,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 =?`c=z3~i$  
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 %N_%JK\{@  
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 uvS)8-o&F  
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S`]k>' l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Yz93'HDB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vzl. ^"-  
2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 HkVB80hv  
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qdEq_ m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 f|oh.z_R  
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9(<@O%YU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 9-m=*|p  
略。    ku M$UYTTX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 ygl0k \  
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    5Jnlz@P9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I1&aM}y{G  
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 k$}fWR  
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 IEvdV6{K  
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 LjHVJSC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 P{^6v=8)  
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 %vi83%$'4  
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 vs{s_T7Mz]  
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sdmT  
四《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2^yU ~`#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 l%i+cOD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 \Y}8S/]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  x ]ot 2  
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   1896年中国革命的先行 E8&TO~"a]e  
者孙中山留居英国期间就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他曾敦促留学生 ufT` "i  
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1899年3月上海《万国公报》刊载节译的英国 uY'HT|@:{  
社会学家颉德的《大同学》一文就涉及到《宣言》的有关内容。1905年底资产阶级革命 y"w ShAR  
派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记述了 -A!%*9Z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第一次简要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 J5jvouR  
意义还依据《宣言》的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摘译了该书的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 W `}Rf\g  
文并作了解释。作者将该书的书名译为《共产主义宣言》。1908年3月15日刘师培署 iOO)Q\  
名申叔在《天义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宣言》作序。此 9'q* :&qq  
后有关《宣言》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 Xla~Yg  
中国的先进分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介绍和讨论《宣言》的文章马克思 *4Y V v  
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即马克 [ !OxZ!  
思 ——编辑注学研究会”集体翻译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印发了少量油印本在当时 5` :Y ye  
的先进分子中传阅。1920年8月由陈望道根据日文和英文版本翻译的《宣言》的第一个 AYx{U?0p  
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了一 ]z9=}=If  
本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其中产和党两个字印反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陈 uGlUc<B\*  
望道译本在以后的年中多次重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1920年第一次阅读了考茨基 um0N)&iY  
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周恩来 ~qOa\#x_  
对陈望道就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J/*`7Pd  
《宣言》对当时在国外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0年初蔡和森 Q'0d~6n&{  
在法国先后翻译出《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在赴法勤 0"bcdG<}  
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邓小平也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宣言》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b{]:Y  
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    D}X\Ca"h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与日俱增。《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 w+CA1q<  
3 版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有5个中文译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 <e</m)j  
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    9qG6Pb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在北京印了苏联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 em N*l]N  
全部7篇序言的《宣言》百周年纪念本。195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校订了《宣言》的中译本 R*2E/8Ia  
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964年根据德文并参考英法俄等文本再次作了校订 |# 2.Q:&  
出版了单行本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版本。1972年5月新编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s}} &u/  
正式出版其中收入了《宣言》的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写的7篇序言。1995年6月又编 ~M4;  
辑出版了第二版。这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收载的文献作了较大调整并按原著文字对 6V01F8&w  
译文重新作了校订。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一 ;;N9>M?b  
卷中的 《宣言》的新译文出版了单行本。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AkQ ~k0i}b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纪念版。 7O-x<P;  
五、重点提示 WEi2=3dV  
   1、《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E09 :E  
  《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 ;@|n @ax  
式诞生。列宁就曾评价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 x+@rg];m  
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 HCC#j9UN6  
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即 wcY? rE9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确立和运用。《宣言》正是 j HJ`,#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5~7Ub.No  
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 : E )>\&  
2、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原理 bAtSVu  
《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 %/#NK1&M  
避免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通常称为“两个必然”。掌握 zue~ce73J  
这个原理应明确这样一些观点第一“两个必然”讲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3m!X/u  
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这个规律和这种趋势本身并不回答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 vuY~_  
或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何时胜利而是指出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的不可避免性第 CN8Y\<Ar  
二“两个必然”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t=W}SH  
的水平。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就是指它本身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以适应社会的革命性质。 K^<BW(s  
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不可能长期容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它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 %S^8c  
资料的公有制与它相适应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社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资本 *d4 eK+U$5  
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再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生产资料的公有形式 t)$:0  
就一定会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主义就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三“两个必然”的 CU2*z(]&  
实现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胜利、何时取得胜利则取决 DAr1 C+Dy  
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整个国际环境第四要联系“两个决不会”来理解“两 }Sh?S]]`  
个必然”看到这一趋势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诚然是不以人的 V#gK$uv  
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终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自己开辟道路。然而正如马 eiaFaYe\  
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 !C)x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uGK.\PB$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会”它指出了“两个必然” ,Ae6/D$h/  
作为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根本变革也只能是在长期的曲折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此无 xHLlMn4M  
论是持怀疑或悲观失望的态度还是抱急于求成或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违背历史运动客观  B Qxs~  
逻辑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 ~/iKh1 1  
3、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 1FL~ndJs  
《宣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原理(1)指出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 >7T'OC  
4 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代表了先进 fW1CFRHH  
的生产力(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它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 :zke %Yx  
统治(3)无产阶级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它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 V1 `o%;j  
界。这三方面的内容贯串《宣言》的全书。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打倒资 SBk4_J/_  
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完全 6@F9G 4<Z  
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hf!o0'1M  
4、关于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原理和原则 BLf>_b Uk  
《宣言》第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所持的态度来阐明共 g63(E,;;J  
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vDhh>x(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 -[9JJ/7y  
则共产党人要同国内外一切同盟者结成统一战。 3-qr)h  
     5、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4ber!rJM  
资产阶级是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打破封建的生产关系从而取得统治地位。这是生产关 t[;LD_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宣言》发表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7<#U(,YEA  
系的矛盾已很尖锐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W.(S6O(  
以前被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又对准了资产阶级的生产 kY|utoAP  
关系。正如《宣言》写道“几十年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 GxI!{oi2  
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所以生产关系一 PI:4m%[  
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客观规律无论对封建贵族或是对资产阶级都一样起作用的。这 )D5"ap]fX  
就宣告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M2>Vj/  
6、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 z2_*%S@  
这里讲的“劳动的价格”是指劳动力的价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价格(即商品 IS{wtuA.  
价值的货币表现)平均起来总是和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相等的。什么是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 v6M6>&RR|  
呢?就是指社会上公认的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劳 qYjce]c  
动的结晶。生产一件产品一要花费工人的劳动二要花费原材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的 %Ycy{`  
磨损等等即凝结在物上的过去劳动。所谓社会生产费用就是这些劳动的总和。这些都是以 0y" $MC v  
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花费的生产费用要低于商品的社会生 mAj?>;R2$2  
产费用。因为资本家在产品上的花费除了原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磨损外还支付了工人 T@:Wp4>69  
的工资而工资只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剩余部分作为利润被资本家装进自 jrlVvzZ  
己的腰包。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是同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相等也就是说同只 QQ*hCyw!  
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相等。关于这个提法是采用恩 h-#6av :  
格斯早期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论点。后来马克思、 Pw7]r<Q  
恩格斯都对这个命题作了纠正。恩格斯在马克思所著《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第二节中“劳动 J!v3i*j\  
的自然价格无非就是工资的最低额”这句话下面作的附注说虽然工资实际上经常有接近最 <EB+1GFuI  
低额的趋势但上述论点毕竟是不正确的。劳动力的报酬平均总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事 i &Tbz!  
实并不能改变它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纠正了上述论点(见“劳动力的买和卖”一 fcRxp{*zO  
节)而且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劳动力的价格会愈来愈低于劳动力的价值(第二十三章 xd q?/^E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og=IF2:  
7、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eWQa`g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叙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过程时所讲的一句名 cz#rb*b  
言。对它不应只照字面上去了解而应体会它的实质。恩格斯说过“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 (lBCO?`fx  
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 2\A$6N ;_  
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 g|DF[  
取全部政治权力”。列宁也指出“只有当每个工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员都 p*R;hU  
5 认识到他每天同个别老板和个别官吏进行小的斗争就是在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政府的 $<dH?%!7  
时候他们的斗争才是阶级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4T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工人同业主的任何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斗争那就错了。这 Yh@JXJ>  
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工人同资本家的斗争随着这个斗争逐渐成为阶级斗争而必然成为政治斗 ~rE|%o  
争。”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只有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 ~9,,~d b  
自觉地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种斗争才是政治斗争。至于阶级斗争的形式马克思主 EnKR%Ctw  
义一向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斗争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最基本最主要的 75cW_t,g  
斗争形式是政治斗争。机会主义者认为既然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那么仅仅要求增 b$d;Qx  
加工资提高福利也就是政治斗争因而就不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显然这是对这句名 '1P 2$#  
言的极大歪曲。 MnsJEvn/  
    8、如何看待中间等级 tzWSA-Li  
    中间等级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即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fy>{QC\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作为小私有者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生存条件反对资本 59LZv-l  
主义机器大工业力图保持小生产的私有地位把历史车轮拉向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VZp5)-!\  
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受资本家的排挤和迫 d\&U*=  
害绝大多数贫困破产不断转入无产阶级队伍里来。因此他们有革命性能够参加革命 }Sm(]y  
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工人阶级必须在中间等级中特别 LiC*@W  
是在农民中争取同盟者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拒绝中间等级于革命之外。马克思在 rT=rrvV3g  
总结一八四八年法国革命的经验时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才能 <prk8jSWV  
取得胜利的结论。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进程把 p,EQ#Ik  
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 ttaM.  
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 a=|K%ii+Y  
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e@L=LW>  
中又指出当无产阶级和农民实行联盟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 7cuE7"  
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后来拉萨尔派粗暴地 5N#aXG^9  
歪曲《宣言》完全否定了中间等级的革命性说什么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 NlA,'`,  
反动的一帮”。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在哥达纲领中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 8 `v-<J  
领批判》中曾给予彻底驳斥。 paA(C|%{  
9、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Z\(q@3C  
这里说的“过去”指的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在资本主 aG-vtld  
义条件下它表现为资本。“现在”指的是活的劳动力即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 Fx]WCQo  
因为占有了工人过去的劳动所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料便取得了支配工人现在劳动的手段。工 J@/kIrx  
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在这里工人即 XnH05LQ  
现在的活的劳动力成了增殖那个已经积累的劳动即资本的手段。所以说过去的已经积累 *[Imn\hu  
的劳动支配着现在的活的劳动力简言之资本支配工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 RF?`vRZOe  
生产资料不再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不再为资本的增殖而劳动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s-NX o  
而劳动。过去的已经积累的劳动即生产资料由工人所支配成了扩大生产、丰富和提高工 H-!,yte  
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即现在支配过去。 (=FRmdeYl1  
    10、工人没有祖国 \:P>le'1  
这句话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阶级敌人是 {Ea b j  
共同的他们解放的条件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强调国际团结的重要性。“工人没有祖国” "-E\[@/  
在当时是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无 SjK  
产阶级受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压迫这样的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所以工人没有祖国。“祖 4XL^D~V  
国”是一个历史范畴要用阶级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祖 xEa\ f[.An  
6 国在这样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争得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政治统 JB\UKZXw  
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领导阶级。这就是“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无 mwO6g~@ `  
产阶级只有在民族范围内才能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斗争的直接舞台是在本国 m%0p\Y-/  
和本民族内进行的所以它“暂时还是民族的”。(2)当无产阶级在本国取得了革命胜利工 k<z )WNBf  
人就有了真正的祖国保卫无产阶级国家就成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神圣职责。(3) \wmN  
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当在争取民族解放求得国家独立的战斗中英勇地保卫祖国 M^A48u{,"  
反对外来国家的侵略和压迫。 1Te %F +7  
1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6A ` q\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g9OY<w5s]  
    这里所说的“联合体”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区别于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 D=TvYe  
一直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国家。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 j<upRS,$  
级和阶级对立人类将成为能够驾驭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能 &.3"Uo\#  
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不象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不 aI'&O^w+  
顾他人和社会恰恰相反它不仅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起到彼此鼓励和互相促进的作 ,.S~ Y  
用。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z>xmRs   
六、问题思考 \Zk;ikEY  
1、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是否意味着“两个必然”的结论已经过时? WpDSg*fk=Y  
2、当代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否意味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改变? W@>% {eE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 VC Ywz B  
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这样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I|v[G$l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坚持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39c2pV[  
5、怎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yH YsZ,GE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v4<nI;Ux  
一、写作背景  $B+8Of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 cbjs9bu  
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 IuDS*/Sx  
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全面了解《提纲》的意义 je\Ph5"  
和地位首先应当了解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和《提纲》的写作背景。 rCEyQ)R_}  
1、马克思的思想进程 q~Hn -5H4Q  
2、《提纲》的写作背景 8bGd} (  
二、《提纲》的地位  thh. A  
《提纲》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或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基本文献。它被恩 + /G2fhE  
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 _`$qBw.Nx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3ZuZ/=  
三、《提纲》的基本思想  q_lKKzA  
 《提纲》共有11条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 t|?ez4/{z  
义的基本出发点和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提纲的整个中心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世界实 J`Q>3] wL  
践是理解问题的出发点。 'ycJMYP8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 OG~gFZr)6  
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 ZmqKQO  
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g|gsG`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 Rr$-tYy6  
7 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 ?5__oT  
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 eu|YCYj)g  
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 ?PxP% $hS  
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 w_c"@CjkE  
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 qAr M|\l1  
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 "9uKtQS0o  
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 yF:1( 4  
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 t,Lrfv])  
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G5_=H,Vmd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 tIi&;tw]  
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 >=lC4Tu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 2szPAu N+  
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 K g*Q  
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 EP&,MYI%E  
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 %Xd[(Q)  
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 f`(UQJ  
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 m 0C@G5  
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 MKCsv+   
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     o[4}h:> dq  
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 (/YHk`v2  
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 !,uE]gwLw  
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 nAato\mM  
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E+p"7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 s^TZXCyF o  
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e}4s?7od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 i"FtcP^  
本质上是实践的    iyE7V_O T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 X JB)rP  
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 := V[7n])  
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 cZ*@$%_  
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4C% +-  
《提纲》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Y-z(zS^1  
第一部分《提纲》的第一条。  ttQGoUkj  
这一部分主要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新哲学的基本原则。 w.o@7|B1N  
主要有三个问题 B-Hrex]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v{LRRi  
2、两种能动性思想  E&w 7GZNt  
3、费尔巴哈在人本质问题上的错误 a-tmq]]E  
第二部分《提纲》的第二条。 Rv>-4@fMJ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基础作用。主要问题是 Yh7t"=o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1?@  
第三部分第三条到第十条  H8jpxzXv  
这一部分第一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差别 4J? 0bZ  
或者说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唯物主义。   >Tx?%nQ   
8 第三条  tOD6&<  
肯定了一些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合理因素批判其不合理因素特别是与 pki%vRY  
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  T>Z<]s  
第四条 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 qR{ =pR  
宗教的途径。  6MW{,N  
分三个层次  3?yg\  
第一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功绩。  l'qg8  
第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局限。 -2 [a2^a'  
第三宗教产生的最终根源和消灭途径。  sP~<*U.7  
第五条 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 00y!K m_D  
应把握三个方面 *^4"5X@  
第一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 *C(q~PQ  
第二批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3"i-o$P  
第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感性”的不同理解。 yyJ  f%{  
第六、七条      ^CX6&d  
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见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 Vb_4f"  
质的基本观点。  0OE:[pR  
分为三个层次 X_h}J=33Q  
第一层次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  m(!FHPvN  
第二层次指出了费尔巴哈错误的原因。 fr3d  
1、没有把人看作是现实历史进程中的人而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 SnfYT) Ph  
的个体。  Sm|6 %3  
2、由于把人仅仅理解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本质”。  eMsd37J  
第三层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oc`H}Wvn  
第八条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n>YKa)|W`  
两个内容 eauF ~md,  
第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T8g$uFo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EvNu  
第九、十条 进一步阐明了在历史观上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 /4Gt{yg Sr  
第一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ziHx  
第二新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不同出发点。 Lf&kv7Wj  
第四部分《提纲》第十一条  l_p2Riv  
概括地说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S1_RjMbYM  
四、思考题  1、什么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什么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 V,njO{Q  
2、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是什么 K"MX!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WsB?C&>x  
4、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W<g1<z\f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 z03K=aZ  
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 WyiQoN'q  
表作。  9* M,R,y  
9   一、写作背景  F^:3?JA _  
  《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 N!}f}oF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6gDN`e,@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R|(a@sL  
  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 PJ#,2=n~  
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19世纪中叶 {JLtE{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 nw<uyaU-t  
物主义创造了条件。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gSj,E8-g  
《古代社会》一书出版。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 OyIw>Wfv  
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马克 tH4B:Bgj!  
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 KI.hy2?e  
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 A#,ZUOPGH  
世了。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 V7/Rby Q  
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 53 h0UL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 :`sUt1Fw.  
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 x+]"  
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 0jfuBj5!  
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4qa.1j(R/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  M6TD" -  
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 pgo$ 61  
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 8P`"M#fI  
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ar,7S&s H  
  2《起源》是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LP=)~K<  
  17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西欧和北美得到确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 W,u:gzmhw  
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各种唯心主义社会学说论证资本主义永世长存。比如论证父权制家庭是 &^nGtW%a 9  
最古老的形式并把它同近代资产阶级的家庭相等同等等。 %iB,IEw  
  19世纪初面对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资产阶级学者竭力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 9+N-eW_U  
固有矛盾和种种弊端大肆宣扬私有制自人类出现起就已经存在甚至提出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资 eS! /(#T  
本。比如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罗·托伦斯就曾说“在野蛮人用来投掷他所追逐的野兽的第 : Dp0?&_  
一块石头上在他用来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实的第一根棍子上我们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 \2z>?i)  
物的情形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资本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KPki}'GO  
年版第170页而在国家这一政治制度核心问题上资产阶级学者则把国家说成是永恒存在而 FI.\%x  
不可侵犯的“国家学说被用来为社会特权辩护为剥削的存在辩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辩护。” "N#Y gSr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Dv6}bx(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进一步掀起了鼓吹私有制、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历 fqd^9wl>P6  
史唯物主义的浪潮。例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鼓吹说私有财产权的合理性 'ga/  
是根据每个工人可以把他的劳动果实或者消费掉或者储蓄起来这个天赋权利而发生的。又如资 vQ.R{!",>  
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竭力为私有制辩护认为私有财产的原则不一定会和那些自然的和社 @)}L~lb[)  
会的罪恶联系着等等。  #9s,# }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在工人运动发展过程中清除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和国家理 xD7]C|8o  
论的影响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OrW  
的深入发展这一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恩格斯撰写了《起源》。 F"kAkX>3}  
  3《起源》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撰写的 io w"n$/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学说得到广泛传播欧美各国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先后成 N>E_%]Ch  
立国际工人运动正积蓄力量并酝酿着新的斗争。 &&%H%9  
  面对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各国资产阶级竭力施展各种手段进行政治统治。一方面加紧对社 ~M$Wd2Th  
会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镇压。例如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78年10月21日制定了《镇压社会民 so s5Y}  
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的“非常法”对社会民主党人实施空前的镇压。另一方面为了迷 ykJ>*z  
惑工人运动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制造“国家社会主义”骗局。而资产阶级学者则鼓吹所谓 u@^LW<eD  
“讲坛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可以调和对立阶级的利益逐步实行“社会主义” mZBo~(}  
企图把社会主义运动纳入资产阶级的轨道。如同恩格斯所揭露的那样最近“出现了一种冒牌的 tX[WH\(xI  
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堕落为某些奴才气无条件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 F[MFx^sT{  
都说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 )Xy%QV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政府还竭力拉拢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利用他们反对无产阶级 4z)]@:`}z  
革命抹杀国家的阶级本质鼓吹合法改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卡·赫希柏格、爱·伯恩施坦和 "jCu6Rjd  
卡·奥·施拉姆组成的苏黎世三人团公开声称“正是在现在在反社会党人法的压迫下党表 3gzXbP,  
明它不打算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的道路而决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马克思 ^sZ,2,^  
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在英国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的费 k=^xVQuI  
边社分子也宣扬国有化和阶级合作是渐进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同时这些机会主义者还宣 [Qr"cR^  
扬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是超历史、超阶级的工具或者把当时的国家当作“民主”的圣物而加以顶 tp|d*7^i  
礼膜拜。 2qp#N%  
  消除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阐述马克思主 !9x}  
义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进而阐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性质、方 -qoH,4w  
式、道路、方向和目标已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也是恩格斯写作《起源》 X?Au/  
的直接出发点。 \NC3'G:Ii  
  二、内容介绍  N g,j#  
  【一】全书基本内容 T C"<g  
  《起源》包括1884年第一版序言、1891年第四版序言以及正文九章。在正文中第一、 MQ4KdqgP  
二章主要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与之相对应的家庭婚姻形态第 @ P|y{e6  
三、四、五、六、七、八章分别以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民族为个案追溯了氏族 EV?z`jE9  
组织的特征以及从氏族向国家演进的历史由此说明了国家的特征、历史类型、形成方式。第 e(yh[7p=  
九章是总结部分系统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全书主要包 |hQ;l|SWg  
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LQ3y"[  
  1.两种生产理论 Debv4Gr;^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提出两种生产理论在《起源》第一版序 /<3UQLMa  
言中恩格斯进一步完整表述了这一理论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看作是制约人类社 > P)w?:k  
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此阐明了人类社会从血缘关系向阶级关系演进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他 uw7zWJ n  
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ZB{EmB0W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 saAF+H/=  
11 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 c 9Yrw^  
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 <QvOs@i*  
因素是血缘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劳动的发展 N;gfbh]  
阶段和所有制的支配。 K%d&E YoW]  
  2.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BuwY3F\-O  
  恩格斯采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前 [gB+C84%%  
两个时代又各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恩格斯考察了各个历史时代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家 u4j5w  
庭形式的历史变迁指出家庭作为经济细胞和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 he4(hX^  
产生、存在和发展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家庭形式随着习俗和生产的发展依 Z}QB. $&  
次经历了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u:GjL'$  
  3.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kP"9&R`E  
  恩格斯以摩尔根发现的北美印第安人部落易洛魁人氏族为依据运用古代希腊人、罗马人、 4Up/p&1@  
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的大量历史资料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中解析了私有制和阶 4z? l  
级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他强调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 nwWJ7M,A  
产生的物质前提劳动个体化的趋势是决定性因素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普遍化。私有制 &o*A {  
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私有制和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wbHb;]  
物是一种历史范畴因此它们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qCPlK;  
  4.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68 sB )R  
  恩格斯分析和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阐明国家是在社会分工发展、家庭关系发展、私有制和阶 TN.rrop`#g  
级产生、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并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9UkBwS`  
  恩格斯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也不是“伦理观念的 Zh,71Umz  
现实”而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演进、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的 . ^u,.  
结果。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尽管国家表现 T |p"0b A  
这种本质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奴役工具的属性却具有 N$DkX)Z  
历史一贯性。他强调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RpK@?[4s  
  【二】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7/)Ot(  
  节选部分包括该部著作1884年第一版序言和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第三、四部 _+,TT['57s  
分。 S:Hl/:iV  
  在《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介绍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说明马克思生前曾经 >V937  
打算根据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写作《起源》这一著作在 0erNc' e  
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以完成马克思未能完成的工作。 9z0p5)]n>  
  在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d1*< Ll9K  
血缘因素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但随着生产力 ;*N5Y}?j'  
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财富大大增加阶级对立的基础等新的社会成分日益发展起来 !W\+#ez  
这时的社会制度更多地受劳动的发展阶段和所有制的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由此得到发展 (mOtU8e  
并且“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 lk!@?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Fs{*XKv&lH  
  第九章节选部分主要是关于国家理论的内容。恩格斯以雅典、罗马和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历史 *_e3 @g  
事实为依据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其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如下  q| 7(  
12   1.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 ,I9bNO,%JK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第三次社会 lFk R=!?=  
大分工产生的。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从第 CAlCDfKW}  
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形成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主人和奴隶两个阶级。 KXrjqqXs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除了自由 )_:NLo:  
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而且使得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的经济 _M1%Z~  
单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和农牧业的分离和商人阶级的出现。这次社会大分工彻底瓦解了 {_}I!`opr$  
氏族制度赖以存在的前提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由此可见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 yVfC-Z   
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的产生有不同的过程 _GPe<H  
和途径他以雅典、罗马和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为事实依据系统地阐述国家在氏族制度 'R)Tn!6  
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雅典式的形式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 5(2;|I,T  
对立中产生形成这是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形式的国家起源罗马国家是平民和 >~f]_puT  
贵族斗争的结果第三种是德意志人的国家产生途径即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广大外部领土中产生 dQvcXl]  
的。 maZ)cW?  
  2.关于国家组织的特征 xo)P?-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不是对氏族组织的简单继承而 @iiT<  
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按居住地来组织 xk5 ]^yDp  
国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和管理居民二是国家设立专门的公共权力迫使被统治阶 YUb_y^B^  
级服从这种公共权力以强制力即以武装的人及其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为后 ;a/E42eN;  
盾这是氏族社会所没有的三是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甚至发 qK+5NF|  
行公债。 UG^q9 :t  
  3.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 s~>}a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 #_1`)VS  
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 ,uvRi)O>a  
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 do_[&  
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 =]t| ];c%  
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 Xvv6~  
2011年版第139页“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 #E?4E1bnB  
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 mw!F{pw  
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 if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141页 Z;i:](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说明国家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sK{e*[I>W  
  第一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 Q8NX)R  
和的产物因此它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bOB \--:]  
  第二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形式不是其本质。国家在形式上凌驾于社会之上似乎中立 [GR; ?R5  
于相互冲突的阶级之外其面貌是代表公众的利益。但剥削阶级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形式 .H|-_~Yx|  
总是与其阶级本质相悖的。国家中立于社会之上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只是国家的外部特征 uZ5p# M_  
隐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 A>@]d  
  第三国家是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维护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分裂为经济利 8y L Y  
益相互冲突、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社会自身既无力摆脱这些阶级对立又不可能解决这些阶级 UZMd~|  
13 矛盾。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缓和这种冲突努力把它们控制在“秩序”的 BLttb  
范围内这就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设置履行统治与缓和、压迫与控制的多重职能。正 G2D$aSh  
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充当着缓和阶级对立和冲突、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特殊工具。 E.TAbD&5(  
  4.关于国家的统治形式  &HW9Jn  
  在揭示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基础上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明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R&gqja  
统治阶级财产状况与政治统治联系的不同方式。恩格斯把进入文明时期以来国家的统治划分为三 *T/']t  
种类型一是奴隶制国家二是中世纪农奴制国家三是资产阶级国家。这三种国家与历史上的 +2{Lh7Ks  
三大奴役形式是相适应的他强调“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 3$ pX  
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 %Zi} MPx  
役形式公开的而近来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 N['  .BN  
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8=l%5r^cq  
  按照恩格斯的分析在这三种国家形式中奴隶制国家和农奴制国家采取的是赤裸裸的统治  @5FQX  
形式而资产阶级国家由于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转而采用间接、隐秘的方式来进行统治包括直 ?  t|[?  
接收买官吏使其变为自己的代理人政府和交易所结盟直接通过普选制来进行统治等等。 v+XJ*N[W  
  5.关于国家的未来消亡 X8|,   
  恩格斯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 ;+%rw2Z,B  
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 K-4PI+qQ\  
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 6Oq 7#3]  
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 CTb%(<r  
2011年版第142页这就表明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也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 AH^/V}9H  
不过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 { FkF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dK Tx#gZ  
  《起源》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Y]>t[Lo%  
  社会发展历史和国家起源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部著作丰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 3BI1fXT4=j  
理论和方法体系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jd: 6:Fm  
揭示了国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DQ3<$0  
理论地位。正如列宁在《论国家》一文中所指出的“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看看恩 8tL~FiHb"  
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列宁专 L0,'mS  
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COlqcq'qAu  
  在我国最早提到《起源》内容的是旅法学者创办的刊物《新世纪》最早发表《起源》片 7#XzrT]  
断中译文的是同盟会员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天义报》。此后恽代英在《东方杂志》第十七卷十 ]Ze1s02(  
九号和二十号发表了《起源》的部分译文。1922—1923年蔡和森在上海大学讲授“私有财产 4RO}<$Nx}  
和家族制度起源”课程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社会进化史》一书系统介绍了《起源》。1924 e ,(mR+a8  
—1929年《社会进化史》出版过五次在大革命期间被各地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一些党的基 kVgTGC"L=  
层组织列为教材和学习读物影响许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一时期介绍《起源》的还有李达 3fj4%P"  
等人。《起源》一直是我党学习、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多次被 @"A4$`Xi3  
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必读书。 afVT~Sf{  
  今天学习《起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 [y(MCf19  
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qs $v06  
14   在《起源》中恩格斯对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 ZK,G v  
和系统论述阐明国家是生产力和社会自身发展运动的产物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象。这些 04ui`-c(  
分析和论述为我们把握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们运用历史唯物 i1Us IT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家、民主、自由、人权等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同列宁指 Q ,g\  
出的“我所以提到这部著作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观察问题的方法。它从叙述历史开 (PL UFT  
始讲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 cuX)8+  
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起源》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 6k%f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断推进中 :#Wd~~d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F9PxSk_\9  
  《起源》深刻阐明了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任何国家都是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维护者。这 /~1+i'7V.,  
就告诉我们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什么统治形式和政府政策只要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 4#D,?eA7  
阶级对立基础上其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核心功能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其作为资产阶级 /ZX }Nc g  
国家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公 I9^x,F"E]  
有制基础上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在本质上 Z,gk|M3.  
必然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坚持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必然 E .h*g8bXe  
要把维护和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求作为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43c E`9~  
  《起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和把握国家、民主等政治现象的本质划清不同国家和不同民主 ~N4m1s"  
政治的界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起源》在论述剥削阶级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的关系时明确指出 ".%k6W<n  
国家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但是形式上却常常以凌驾于社会之上、中立于相互冲 ]L jf?tk  
突的阶级之外的社会公共利益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在对国家本质与形式的考察中恩格斯特别强 mpyt5#f  
调在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中其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以私有制和财产状况作为经济基础和本质特 CpN>p.kM  
征的。但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会采用间接、隐秘的方式来进行统治比如通过 6BlXLQ,8q  
收买官吏、培植自己的代理人、实行普选制来进行统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民主实际上不过是 V`5 O{Gg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间接和隐蔽形式是围绕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利益运行的。 )J |6-C  
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民主政治在阶级本质上具有根本区别。社会 rv;3~'V  
主义国家和公有制的建立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获得民主对剥削阶级实行 ceA9) {  
专政因此成为国家发展历史上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与形式、程 Om&Dw |xG8  
序与实质的关系方面达成高度统一在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与实现全社会公共利益方 Ri'n  
面达成高度一致奠定了基础为切实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普遍、真实和平等的权利创造了前 !D6]JPX  
提。 2wn2.\v M  
  |Tw~@kT@  
四、《实践论》 kAx4fE[c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后即以拯救和改造中国为己任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不 WIOV2+  
屈不挠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成功也经历了1927年和1934 M5B# TAybC  
年两次惨痛的失败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长达四年的统治几乎把党引向毁 a*;b^Ze`v  
灭的边缘。1935年1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 k)u[0}   
义的统治在重大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 Xj*Wu_  
毛泽东鉴于中国革命因为重大理论和路线错误而造成的多次重大挫败花了很大精力从理论上深 E`q_bn  
刻反思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先后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剖析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 9uY'E'm*  
倾错误指导思想。1937年7月写作的《实践论》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 0(I j%Wi,  
的关系”就是毛泽东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文章重点 J,G lIv.A  
对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故题为《实践论》。  \v{=gK   
15 《实践论》的写作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研读各种哲学书籍特别是马恩列斯的 kza5ab  
原著以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 3 $w 65=  
到达陕北后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在保安和延安等地广泛搜读马列著作不分 @x1-! ~z#  
昼夜发愤攻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在哲学读物中有不少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Vi}_{ Cy  
教科书如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等著、李达和雷仲坚合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主编的《辩 .hiSw  
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和《新哲学大纲》斯大林著、博古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 5f/`Q   
唯物论》等。从保留下来的资料看毛泽东对有些书反复研读。他在书页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阅 MDN--p08  
读符号如竖线、横线、斜线、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并留下了许多批 Y7nvHU|+o  
注。批注的内容大致有四类一是原著内容的提要二是对原著内容的评论三是结合中国实际 $(9U@N9E  
情况所发的议论四是对原著中一些理论观点的发挥。对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 A >$I -T+  
论教程》毛泽东至少研读了三遍所写的批注文字约1.2万字其中对认识论、辩证法的批注 ^{{q V  
约占一半。对辩证法的批注则集中在三大规律部分而对三大规律的批注又以对对立统一规律 u>$t'  
的批注最多。对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毛泽东在书上留有批画符号 %SI'BJ  
的180多页批注内容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等章节上共有 z2c6T.1M  
2600余字其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批注占了一半。毛泽东在研读苏联哲学教科书和其他哲学 *A< 5*Db:F  
著作的基础上于1937年夏撰写出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一影响广大的讲义这 }Lv;!  
个讲义主要是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课之用。从1937年4月至7月上旬毛泽东曾在 eQ"E   
“抗大”讲授哲学长达3个多月共110多个小时。他每逢星期二、四上午到校授课下午还参 :EH=_"  
加学员的讨论。课前他发给学员油印的讲课提纲人手一册。毛泽东“讲哲学深入浅出旁征 "j-CZ\]U|  
博引”且“通俗易懂课堂内外往往都挤满了人”深受欢迎。总政治部把他讲课的记录稿整 :LTN!jj  
理出来经他同意油印了若干份。胡为雄《毛泽东与苏联“马哲”教科书从研读到批判》 G`zm@QL  
2005年第4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FR4a  
新中国建立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 OTp]Xe/  
节《实践论》单独成篇以原题“实践论”收入1951年10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将 .o8t+X'G  
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1952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q =Il|Nb>  
第二卷不久又改收入1952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与讲授 2Hdu:"j  
提纲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矛盾论》则与讲授提纲有较大的改动。经过修改既保全了原 *dF>_F  
来的精神面貌又在内容上、逻辑上有了发展和提高。 9Ee'Cm  
毛泽东在对《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革命的实 l]cFqL p  
际写道“不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而从空虚的理论命题出发李立三主义和后来的军事冒险主 ,P Z ge  
义与军事保守主义都犯过此错误不但不是辩证法而且不是唯物论。”他的《实践论》就是以 x:7IIvP  
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 8] ikygt"  
本原则对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 ?}7p"3j'z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强调了 Jl<2> @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实践是推动人们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 Ha#>G<;n  
面的动力也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1sCR4L:+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人们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 -![|}pX  
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的。他说人的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人在实践 %bfZn9_m  
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 8V(pugJ  
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 Vg23!E  
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 MfQ!6zE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就是感觉 c|1&lYal;  
16 和印象的阶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 X jX2]  
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 yEoV[K8k  
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 E"@w ek.-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差别。循此继进使用 ;$tSb ~K+  
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即理性阶段。前 ,(4K4pN  
者只解决现象问题后者才解决本质问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 \L\b$4$d  
理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 $kKjgQ S(  
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毛泽东结合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指出教条主义和经 km40qO@3  
验主义都是违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条主义者否认认识开始于实践否认感性认识的必 F>cv<l =6l  
要性。他们总是从书本出发忽视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生吞活剥地引证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 ^H' \"9;7  
中的个别词句去指导革命。经验主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的感性认识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 k'"%.7$U!  
一孔之见而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 aA TA9V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完结它只 PuO&wI]:  
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 L:8q8i  
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去 c=+!>Z&i$G  
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又是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一个飞跃。理论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 )Beiu*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并不能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 <o= 8 FO  
预想的结果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纠正其不完全性和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人 42{:G8  
们从社会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推移到理性认识造成某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 ,1##p77.  
案用来指导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 w-{c.x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说 +H Usz ?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 (b6NX~G-:  
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 PzR[KUK  
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 p6WX9\qS(  
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ss e.*75U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 M|[oaanY'  
《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 0C*7K?/  
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它的发表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标志 gGS=cdlV  
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为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业 每位同学完成2000字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同学们可以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 (@}!0[[^  
电子书、PPT、插图等。课程结束后将进行统一的评比设各种奖项若干颁发奖品和证书。优  v<:R#  
秀的作品将推荐到我校校报和网站有关栏目发表。  ~3S~\0&|  
  eNu7~3k}  
  :Xd<74Nu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