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考博“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背诵(下)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来源于 考博资料 分类

考博“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背诵(下)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Y,{Xv  
1.教育观察的含义: SI\zW[IL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q~lmOT~E  
教育观察的类型:广义的观察和科学观察。广义的观察(日常观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为深入的认识。 .- w*&Hd7b  
2.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特点: VrHFM(RNe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 6D>o(b2  
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m$3&r2vgi  
1)目的性。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FXIQS'  
2)客观性。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确保客观性、真实性。 5 gE  
3)能动性。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是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因此,同样具有能动性。 W n|w~{d{  
3.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 h4]yIM `8d  
1)目的性。要按照研究课题的目的,撇开那些无关的内容和次要的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使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及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暴露。 MD&Ebq5V  
2)客观性。为保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意过失、假象与错觉。 tjGQ0-Lo  
3)自觉性。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收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提高从事实材料中概括提炼的结论的可靠性。 \D0Pik@?  
第二节 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s i C/k*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类,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0nC%tCV'  
按观察的方式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SH"O<c Dp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 JoVJKv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4Jyhm:o  
第三节 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Ue~W, |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R{/nlS5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R25J$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tONxV`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的观察条件有一定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uY77co6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6j ; RV  
补充:根据桑代克及哈根的论述,观察研究的步骤是1,选择你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o be observed2,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ll within a category) 3,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 4,量化观察 (quantifying observation) 5,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 (developing procedu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基本程序如下: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准备;③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资料收集记录;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R'He(x  
2. 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B'<* Y  
1)描述性记录 y<MXd,eE  
日记描述法:用日记的方法详细描述,裴斯泰洛齐最早使用。 yqZKn=1:  
轶事记录法: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和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地编码分类。 n"* A.  
连续记录法:在校长的时间内做连续不断的记录。 {eL XVNR7R  
2)取样记录方法 d=`hFwD9  
时间取样:以时间为取样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持续时间。 ;>bcI).  
活动取样: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x x&  
事件取样: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J#"@~Q+a`@  
3)行为核对表 r1f##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表格上要列出一些具体要求,项目应有一定的顺序性。 sSU p7V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fnl~0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 <;G.(C K@n  
调查survey),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study)对所搜集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 w,n&K6<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的实践活动。 bkTk:-L5:  
2.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hRCB=G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德非尔法); J sde+G,N  
2)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06M@  
3)按调查采用的方法分类,可分为调查表法、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等; 7S|nn|\Kp  
4)按照调查目的,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8Th{(J_  
3.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7,X5]U&A<x  
1)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于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干涉和控制; Wb4+U;C^!'  
2)是一种间接的观察,调查可以对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和现象,进行事后追踪研究。 XnR9/t  
3)调查研究能够提供教育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线索,但并不能直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j\@Ht~G  
4.调查研究法的优缺点: +es|0;Z4yP  
优点:方法简便,研究面广,收集资料的速度快,在教育实践中能广泛使用。 AUBZ7*VO  
缺点 }&!fT\4  
1)研究中不能主动控制条件,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因此只能找到有关现象产生的原因。 GI']&{  
2)调查中所获得的材料是第二手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有时可能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 d|I?%LX0p  
3)调查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任意确定对象或调查样本太小,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iW  oe  
5.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cc37(=o KL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XAj/6pm  
(二)、问卷调查 II;   
1.问卷调查的特点 !Z(3dtUy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O7,)#{  
问卷法:研究者把调查的课题分成若干变量,拟成具体易答的一系列问题,编成标准化问卷,然后发给调查对象,根据回收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HX}9;O  
优点: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调查形式的匿名化、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省时间、省人力、省费用,取样大,收集资料多,定量分析可信度高。 qGivRDR$  
缺点: dK.k,7R  
1)问卷调查时,有一部分对象会不愿做回答,或任意填写。由于问卷采取的是无记名,就难以知道他们不配合的原因,也不知道他们与其他人的区别,这样就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 8p"R4  
2)问卷中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易懂,稍有含糊,就会得不到正确的回答。 s&.VU|=VQ@  
3)问卷中的题目不宜太多或太少,要适量。 -0P(lkylf  
适用范围: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的调查,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Xlg 0u.  
2. 问卷的结构: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NRIp@PIF:"  
问卷的编制技术:没有统一的格式,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一般结构,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和备选答案四个部分组成。 ';,Rq9-'  
标题——对调查内容简洁概括的反映 ` b$u w  
3.问卷的设计: 0*y|k1  
A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7:Cq[u fl  
B明确问题的范围; LeEv']  
C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不交叉重叠; J)I|Xot  
D问题数量适度; L@VIC|~E  
E问题的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措词讲求礼貌,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Z1nb  
F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 =pa F6!AB  
G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y*oH"]D  
H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不要涉及个人隐私以免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问题。 QP?eK W9 :  
问题的形式;按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 vXI2u;=y  
1)开放式 如“当前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对回答类型不作具体的规定,也不作回答范围的限制,故称为开放式。) M?[~_0_J  
2)封闭式 研究者在问题提供可选择的答案,要求作答者在答案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外界因素的干扰对课的内容不感兴趣C听不懂D已经掌握E无法控制自己” RvXK?mL4F  
3)半封闭式 部分限制,还有一部分让对象自由回答,如其他、为什么…… _-6IB>  
4)综合型问卷一般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Thc"QIk&4  
开放式问卷对被试的回答不作限制,允许对象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被试的主动性,方法简便,易作定性分析。但有不足之处,答案中混杂相当多的无价值的、不确切的信息;所得到的数据常不是标准化的,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回答所用的时间多,致使问卷回收率降低。 ,Y+J.8.H   
封闭式问卷的优点:可以把不恰当的回答降低到最低限度;答案标准同意,回答方式一致,便于分析比较,也可以转化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被试回答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省力、省时,而且心理干扰小,回答较为真实。缺点:缺乏灵活性和深入性。 J bR;E`8  
问题答案的格式 -h%!#g  
(三)、访谈调查(interview yb4Jsk5%  
1.访谈调查特点 | > t,1T.  
访谈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 \A%s" O/  
访谈法的优缺点: W`k||U9  
优点:灵活性强,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容易进行深入调查;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适用各种类型的调查对象。 pVN) k  
局限性:费人力、费时间、费钱物是访谈法最大的缺点;访问调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素质和被访者的合作态度。难以保证被访问者匿名。 Bk44 wz2 X  
访谈的技巧:谈话前应建立双方信任、友好的关系,取消被试的戒备心理;要找到谈话的突破口;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及主题不能由对方天马行空;善于挖掘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N.1 @!\z@@  
调查研究 survey studyex post facto research 事后追溯研究、survey designs 调查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 纵向设计(trend study 趋势研究 cohort study 群体研究 panel study专门对象研究)、cross-sectional design 横向设计、methodology 方法论、questionnaire 问卷、item construction 题目制定、cover letter 前言、interview 访谈 %G43g#pD  
2.访谈调查的类型 8n'"RaLQ8  
访谈的分类: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一次性访谈和重复行访谈。 @a]O(S>Ub  
依据在调查访问时的控制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称为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另一种称为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 ,Nk{AiiN  
1)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访问者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对所有被访者进行相同的询问,然后将被访者的回答,填到事先制好的表格中去。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由被访问者自由选择答案。 <$+Cd=71\  
2)半标准(半结构)型访问法,这种方法只是将要问的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_(zPA4q8q  
3)非结构型访问法,又称非标准型访问法。这种方法是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自由的交谈,适合于探索性研究。分为:①引导式访问。②谈话式,即访问者事先拟好腹稿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交谈。③非引导式访问法,事先完全没有拟定调查标题,可以进行深度访问。这种方法要求访问者具备一定的访问技术。 $-#|g  
3.访谈调查的过程 bf*VY&S- T  
选择访问对象: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以对学生和家长为主要对象。 Ho!dtEs  
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 +=o?&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准备 K3I|d;Y~X!  
1.根据目的设计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的目的,分析、设计出具体的访谈提纲。) 552yzn1  
2.联系商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 r<d z  
3.对访谈对象的材料搜集和特点分析 OA?pBA  
正式访谈: bd & /B&a  
访谈的实施与访谈技巧 xhTiOt6l  
1.访谈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做这样几件事:打招呼、问好;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话题;安排就座与作好设备方面(摄像机、录音机等)的准备工作。 yKb+bm&5:'  
2.提问是访谈中主要的活动,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决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访谈的质量。 1;FtQnvH  
3. 追问(访谈者就受访者交谈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事实、观点、疑问等进一步进行询问,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kG2$/lR  
4. 听与回应 kuI%0) iZn  
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有三种: WJ[ybzVj  
第一种,主观判断式的听,即访谈者把受访者的回答内容,按照自己的观念、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去理解,用自己的观念体系理解对方的话,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 WJA0 `<~  
第二种,客观接受式的听,即访谈者尽量把自己的观念暂时存放起来(“悬置”),客观地接受被访者的话,尤其重视被访者自己使用的一些独特的概念(“本土概念”),尽可能理解其真实的意义。 ^f?>;,<&  
第三种,意义建构式的听,即访谈者在倾听的同时,积极与对方对话,与对方共同建构事物、概念等意义。 $!q(-+(  
回应的方式主要有: oEN^O:9e  
第一,呼应。包括语言上的呼应和非言语的呼应。 M[1!#Q><!  
第二,重复、重组和总结。重复是把受访者的话重复一遍,表示确认没有听错。重组是把受访者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的话重新组织一下,以便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总结是把受访者的话进行归纳概括,一方面突出中心和主要的思想,另一方面,检验是否理解正确。 |08'd5  
第三,自诉。指访谈者在受访者的话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的时候,适当地诉说自己的相关情况和自己的感受、体验。 O* dtVX  
第四,适度的积极性评价。 ='z4bU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VxTrL}{(6  
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6vT'hE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1Vi3/JM @  
2.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u+_6V  
首先,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它区别于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而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因果关系的探讨;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5}'we  
其次,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试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从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科学的事实,而是为了通过假设检验和归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不是静态的自然事物而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在具体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变量的精确度,而是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进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T P#Hq  
3.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mYRsM s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7AouiL 2-W  
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JK=0juv<E  
4.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o >Faq+@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是: - :~"c@D  
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检验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合规律,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 ziXZJ^(FI  
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X Z4q{^o  
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cuDGo.  
局限 Q *K31Ln  
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 "xx t_  
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教育研究涉及的价值判断将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7B s:u  
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景下的复杂行为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到限制。 nA4PY]  
5.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iQ{Q &JR:  
1 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e,8[fp-7  
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统计方法,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6*r#m%|   
补充:前测与后测 !E.CpfaC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测验。 3D^!U}E  
实验组与控制组 1ww#]p`1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剌激的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人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成比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剌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m=Q<cV  
2 实施阶段。 3 总结推广阶段。 5h7M3s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t/c }a#  
1.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MK"*W8QRM  
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是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但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缺点是,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原因之一是较多的实验室实验都是以一定区域学生的有限取样为实验对象,而他们与众多的不同区域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其二是实验室的环境与现实的教育环境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POsbb>  
2.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试验与验证性实验; S!6 ? b5  
3.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k~{F,)  
4.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O]VHX![Y$  
前实验涉及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 UB2Ft=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是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Dj-@7.C/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地控制,能较好的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的操纵研究变量。 <1eD*sC?g  
补充: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5lrjM^E|  
这一设计实际上是上述等组前后测设计和等组后测设计的综合,是由所罗门(Solomon1949)首创,故称为所罗门四组设计(Solomon four group designs)。其设计模式是: F1GFn|OA  
./i5VBP5  
这种设计包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四组受试者均由随机方法选择而来。其中,有两个组接受前测,两个组则无。实验处理后,四组均接受后测。 w0&|8y  
实验效果的测定,可用相关样本或独立样本的Z检验或t检验(N>30Z检验,N<30t检验)的方法,检验下列四种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_h^er+d!_  
①第一组前测和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2-O1); # ~(lY}  
②第一组和第二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2O4); Lu5lpeSQ  
③第三组、第四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5O6); }F4%5g o  
④第一组、第二组前测平均数和第三组后测平均数的分别差异(O5O1O5O3) =HHtLW.|,  
如果上述四个差异的检验都获得一致性的效果,研究者将更有信心确定是实验处理产生了效果。因为这等于重复做了四次实验(若以有前测和无前测比较,则等于重复做了二次实验)。有关前测经验的单独效果之检验,可比较第二组和第四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4O6)。这种设计对影响内在效度的八个因素均可控制,而且,可以控制和测量前测的主要效果,可以控制和测量前测与实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效果(通过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比较),可以测量“成熟”和“历史”的综合影响效果(根据第四组的后测平均数O6和第一、二组的个别前测平均数O1O3的比较)。可见,这种设计是最严谨控制的实验设计之一。但是,由于有四个组,需要大量的样本,研究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缺乏实用性。因此,在一般的教育研究中,这种设计的应用并不广泛。 kHz?vVE/l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与变量控制 =k\Qx),Ir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 5a%i%+;N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必须要考虑实验效度。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实验效度一般有两种: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实验过程中,这两种效度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ap wA  
2)【内在效度 g+%Pg@[  
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实验内在效度高低,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控制的越好,实验的效果越能解释为由实验处理所造成.反之,控制的越差,实验结果越无法解释。其结果究竟是由实验处理所产生,还是由其他无关因素所导致的,将难以确定。对于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美国学者坎贝尔和斯坦利 Cambell & Stanley 1963)认为有八项因素是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vn1*D-?  
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量的事件。 5b$QXO  
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发挥的作用。 oCSJ<+[(C  
测验,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l&{+3aC:  
测量手段,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Pj ^O8  
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 [oG Sy5bB  
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即分配或挑选,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性。 %0q )PT\  
试验的偶然减员,非随即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会产生不良影响。 <RCeY(1  
取样,由于取样不一带来的成熟程度的不一致。 7bL48W<QD  
3)【外在效度 M,sZ8eeq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换言之,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一个实验越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表示该实验越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如果用于男生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中学生男生,而不能推论到女生,用于中学生的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中学生,而不能推论到小学生,那么,这个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群体效度)就比较低。如果在试验室里实验的结果,只是用于实验室环境,而不能推论到日常生活情境,在城市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城市,而不能推论到农村,这个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也不高。 Vo(>K34  
美国学者坎贝尔和斯坦利( Cambell & Stanley1963)认为有四个因素是影响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A>_UT_"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体中。 I/_,24[  
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根据实验处理的需要而挑选现成班级进行实验,其结果不能推广。 icN#8\E  
实验安排的副效应,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也称霍桑效应。 TXbnK"XQ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 CZ.HQc  
2.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9E2OCLWrE  
要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除了具体分析影响实验效度的各种因素外,还必须设法控制一些影响实验效果的无关变量。 RU+F~K<  
1. 实验控制的原则 {nH*Wu*^  
实验控制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最大最小控制原则。意思是使自变量产生最大变化,使其他干扰的变量与误差产生最小的影响。这个原则在英文上称为maximincon principle,前一字是由maximize minimize control三个字缩写组合而成。这个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suE#'0K  
控制实验变量 FF~VV<a  
要使实验变量有系统而且尽量的(maximized)使前后的变化显出差异。例如,要研究时间(自变量)与遗忘(因变量)的关系时,时间的选择应采用1357911等不同日期的变化顺序,而不宜采用12345678等不同小时的变化顺序。因为后者变化间差异太小,所产生结果影响不易辨别。 hx hs>eY  
控制无关变量 ;\ gat)0n%  
要控制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使其保持不变或达到最小变化甚至排除在实验情境之外,务必不致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O<TNSbrC  
控制测量工具控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务必使误差减低到最低限度。 cv9-ZOxJ  
2. 实验控制的方法根据上述原则,研究者要采取一些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V PI_pK  
随机控制法 )TOKHN  
随机控制是将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各个不同的实验组。从理论上说,随机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佳方法。因为在概率的原则下,各组受试者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机会均等。在实际使用时,随机分派法可分为两个步骤: ` o6T)49  
第一步是用随机的方法将参加实验的所有人员进行分组; xbs X-F  
第二步是再以随机的方法决定哪一组为实验组,哪一组为控制组。 (``|5;T\  
随机控制的方法,虽然在事实上未必各方面都完全相等,但理论上他们相等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dF'oZQz  
物理控制法 Z 4{~  
物理控制就是注意实验情境的物理条件是否保持恒定,刺激的呈现是否标准,以及反应的记录是否客观一致等物理性因素的控制。例如,为了使实验情境保持恒定,以免干扰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效果,要设法控制声音、灯光、气氛、周围环境等物理因素。 E[M.q;rM  
排除控制法 5](,N^u{):  
排除法是在设计实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预先排除于实验条件之外,使自变量简化,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在试验发现式教学法和演讲式教学法的优劣时,如果认为智力因素会影响结果,则只选高智力生为受试者(或只选中等智力生或只选低智力生为受试者),这样智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被排除掉了。同样,如果认为性别因素对实验有影响,则可采用单一性别(如只用男生或只用女生为受试者),这样,性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排除掉。 =|qYaXjT$  
排除法能很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但所得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例如,只用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来结果就不适用于女生。因此,在实验设计时,排除法并不常用。 BV eIj }  
纳入控制法 hEAP,)>F  
纳入法是弥补排除法缺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影响将来实验结果的某种(或某些)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将其纳入实验设计中,成为多因子实验设计。这样,不但可以收到控制之效,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例如,上例中,可将智力因素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纳入设计中,这时,原设计就变成为2(教学法)×3(智力)的二因子实验设计。在这一设计中,一方面可了解不同智力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又可了解智力和教学法之间的交互作用,亦即教学法的效果是否因不同智力层次而有所差异。假如同时考虑智力和性别两个因素,就成为:2(教学法)×3(智力)×2(性别)的三因子实验设计。 VV"1IR  
配对控制法 J-W8wCq`  
配对法是企图使实验变量之外其他变量发生相等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认定与因变量有明显关系的变量,然后决定所要控制的变量,并据此选择同等分数或相同特质的受试者配对。配对后,再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其中一个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个分派到控制组。例如,为了使两组学生的智力相等,研究者可从智力测验分数中,选择分数相同的受试者配成对,然后随机分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常用以配对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和前测分数等。必须注意的是,配对变量的决定,一定要以和因变量有高度相关者为根据。 c1h? aP  
在理论上,配对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者,在所据以配对的特质方面,可达到相等的程度。但在实验上是很难使用的。因为:首先,配对的变量若超过两个以上时,要找到这几个变量同时相等的受试者是十分困难的;其次,配对的变量虽然可保证会相等,但其他因素却未必会相等。再次,对于中介变量,如动机、态度等内在的因素,根本无法找到可靠的根据去进行配对。只有随机控制法才能克服配对法顾此失彼的缺点,而且对难以观察测量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性向、态度、疲劳、注意等因素,也同样发生控制作用,这也许是在实际中人们多用随机法而少用配对法的重要原因。 I ka V g L  
测量选择控制法 C M 8Ub%  
测量选择法是把参加实验的对象全部测量一下,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予以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为了使各组均等而编制或采用的测验,必须合乎实验处理的要求。例如,如果打算采用两个组做实验,以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方法的效果,那么所要测量的就是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测量的结果出来后,就按分数多少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再按排列顺序上的位置,把他们均等地分派在各组里面。为了使各组均等,在实行分组时可采取“弓”字排列式。如下AB两式,若按顺序连结,则是两条“弓”字形的曲线。 )P9&I.a8  
p"Q V| `  
` W{y  
根据上述分组法,组数再多时仍可依此类推。为了使各组的均等更接近于理想水平,可在依上述方法分组后,再求得各组的平均分数而加以比较,若仍发现有彼此悬殊的情况,则可把这一组中分数较高的人和那一组中分数较低的人加以调换。此外,仅仅在平均分数上相等还不算相等,还必须在差异量数〈如平均差,标准差等〉上也力求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两组在原有水平上更接近于真正均等。控制无关变量是实验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这里所说的“控制",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有程度之分。要想对人类行为和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达到绝对控制而又肯定变量问因果关系的程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实验研究中要正确理解“控制"一词,才能正确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 M (.Up  
3.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T9]:, z  
主要是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等多种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g:Bg%43h  
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用随即匹配,或让被试兼做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设计控制;统计处理控制。 m ?jF:] ^  
匹配(matching)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3wR@  
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随机指派的逻辑和程序十分简单,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 u1\M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nj7\vIR7  
1.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W9  
研究假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处理;实验设计的方案。 9P#<T7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条件,要观测的结果。这三个因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 B2)SNhF2Y  
   变量(Variable)又称为变数,是实验方法论的一个术语。指某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以观测的、数量化的东西,都可称为变量。 Fr]B]Hj  
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p"o_0 {8  
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关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所需观测的指标。 5db9C}0  
3)控制变量(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实验中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无关变量不仅仅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它与实际结果是有关的,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 Tw!_=zy(Gw  
4)实验做法: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消除、平衡、抵消。 (kZ2D  
2.教育实验研究评价的内容 R2dCp|6A  
1)教育实验研究的目标评价 |v= */e  
基础性-即该实验研究所确定的总课题将对教育科学有关领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这一领域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创新性-即该课题的研究对原有理论框架、思维模式或实践方式将有所突破、更新和再创造;操作性-即该实验研究将抽象的理论研究假设转化为操作化的经验,提供一套可行的操作方式,能在一定的范围中推广;变异性-即该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引发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逐渐深化发展的研究课题,而且对相邻近学科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cW0a  
2)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评价 I 2* \J)|f  
教育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是否规范,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有较明确的实验研究假设,并通过采取相应的改革教育教学的措施,以验证假设,从而使实验结果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而是遵循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在选择被试、操纵自变量、评价因变量、控制无关因素方面,尽可能达到科学的要求。 QxeK-x^  
教育实验方法论基础的科学性评价。 H]&^>Pvh  
3教育实验研究的结果评价  从测验的效度与信度上来检验;用实验系数进行检验;用重复试验来检验;与其他有关的已确立的定理定论对照进行检验;实验结论要注意准确性。 N.|uPq$R  
第七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结构 PVX23y;  
1.教育调查报告 Gcd'- 1  
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nVv=smVOt  
教育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写法: Ib0@,yS[  
1)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 P> i lRb  
2)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VTwJtWnq  
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rT28q .  
基本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W,p?}KiO T  
1)题目:必须能准确、清楚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通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pXq5|,aC  
2)前言: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前言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yZqX[U  
3)方法:要让他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以评价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他人用同样地方法进行重复实验。 E:S (v  
这部分内容包括: S$1dXXT  
①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界定和阐述; Yp8GW1@  
②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 s.K Hm L3  
③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 +oRwXO3W  
④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 SKrkB~%z  
⑤资料数据的搜查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7~7_T#dTh  
方法部分的结构要周密,条例要清楚,用词要准确明白。 ^V;2v? O  
4)结果: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設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 }^}ep2^  
其基本内容包括: \KT}T  
①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LGF5yRk  
②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I.RmBUq):s  
结果部分的撰写,要注意:①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叙述作者本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以数据资料说明问题,不应夹杂他人或前人的工作成果,也不应加入作者的主观议论和分析。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③资料翔实,层次清晰,前后连贯,文字准确简明, >Mc,c(CvU  
5)讨论 pZO`18z  
讨论的作用有: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为本研究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对结果中不够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说明,从而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D}6~2j  
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K!BS?n;  
①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gQ~X;'  
②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 m Qy!*0y  
③提出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gfx;  
3.学术论文 B|(M xR6m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 l8Ks{(wh  
基本类型: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 v35=4>Y  
学术论文框架结构包括:A标题、B内容提要、C序言、D正文、E结论与讨论、F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 C.I2J`_  
第二节 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N)N\iad^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s6| S#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炼、间接,表达准确完整。 MH=;[| N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论坛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