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和“博士后”代表攀登学位的顶峰,是学子们多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最高目标。面 yH#zyO4fD-
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的目光常常会习惯地仰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知识的 >*(4evU
化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困顿却让不少博士心生困惑—— sesr`,m.,
.7++wo!,
最近,在水木清华BBS上,一篇名为《读博士是为了什么》的帖子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并且 O@{ JB
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许多高校博士生以及大学生纷纷跟帖,各抒己见。 Z#BwJHh
8W)3rD>
在众多留言中,博士毕业后的生存问题成为重要话题。 '}dlVf
jhjGDF
博士后的辛酸 4Z)`kS}=]
`e .
;P
“念小学的时候总是考第一,因此总是斗志昂扬,把清华北大当作最低理想;上了初中第 s
Z(LT'}
一的机会是零,但仍然是老师的宠儿,现实的目标变成了考上重点高中。高中尽管也还优 q
{@j$fMt0
秀,但已经忘记了儿时的理想,因为学校历史上几乎没有人上过清华和北大,好歹进了一 ny%-u&1k
所所谓重点大学;本科快毕业的时候,发现专科毕业的同学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每年有 LbOjKM^-
一二十万的进账,我暗自下决心,好歹也该找个月薪5000元的工作吧;不幸保送了研究生
Z+`mla
,快毕业的时候发现工作已经比较难找,于是把标准放到了3000元;而本科毕业的同学拿 A\ds0dUE
个三五千元是一般情况;又不幸被保送了博士,毕业了发现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正在北京筹 uy)iB'st&
划买房子,而我进了北京高校当了一名老师,拿着1200元的工资;再过几个月,我就28岁 Yxz(g]
了,我已经没有了理想,只是希望工资能够涨到2000元,能在食堂吃饱饭。” EQ1wyKZS2g
ugcWFB5|
在其中一个帖子里,一位博士如此感叹:我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读博士是为了什么 km,}7^?F0r
? hu%rp{m^,
oNY;z-QK
“我再拼5年,挣钱买套房子!”说这话的人是陈立,他现在是上海一所名校在校博士后。
YqX/7b+
上海的高档大厦千万间,但栖身的房子却“难”住了这个博士后。 而当初,也正是为了过 pm$,B7Q`oO
上更好的生活,在企业里工作了10年的陈立,放弃了办公室主任的职位,告别妻子,一口 ,pE{N&p9
气将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了下来。 这么多年,陈立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儿子,在遥远 Os'
7h
的四川艰难度日。一家人分居两地,寒暑假里才能见上一面,以至于在儿子小时候,每次 Lo
_5r T"
陈立回家,儿子坚持不叫他爸爸而叫他叔叔。 几年博士学习生活,妻子在期盼与等待中, TV\21
默默承受和分担着陈立的压力。妻子一个人,要工作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如今看起 pE@Q
(9`b{
来,妻子比实际年龄要大好几岁,每当想到这些,陈立就心存愧疚,暗暗发誓要让老婆孩 XSC._)ztEE
子过上好日子,以弥补这几年对他们的“亏欠”。 博士毕业后,陈立曾试着到两家公司应 gd^1c}UZX
聘。但在一个公司干了两个月,觉得自己的性格与公司气氛不一致,因此,又回到学校做 Zc(uK{3W-
博士后。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陈立出站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本该充满出头喜悦的陈立,反 sYM3&ikyHI
而心里有点慌了。留在上海,工作容易找,但买房困难。要去外地,又得拖家带口奔波他 &dp<i[ec^
乡,而且同样居无定所。陈立面临着两难选择。快40岁的人,为生活发起了愁,为自己的 &l2oyQEF)
.P+om<
~B
去向彷徨起来。 陈立的苦恼并非孤立的。南京高校一位教授对记 J[2c[|[-
者说,为什么那么多留学生在美国不回来?不为别的,只是生活条件方面的考虑。直到今 4<f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