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2)、文学硕士(1984)、文学博士(1989)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1991-1992)、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外国人教授(1997-1998)。曹虹教授现为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骈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赋学学会理事。参与主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 P>7PO~E.
研究成果 VJtRL')
>> 专著 y"ms;w'z
}]j#
C
《阳湖文派研究》 UR[UZ4G
清代阳湖文派与桐城文派并称,而历来为桐城文派作专书、专文以阐扬者甚多,至于论究阳湖文派者则颇少。本书有鉴于此,填补空缺,从常州学术、文派渊源、骈散两宗、文论思想、各个专家重点评论以至历史地位等,试图加以全面清理,并对如何研究中国文学中的流派问题,也作出了一些方法上的思考。本书由业师程千帆先生赐序。列入国家古籍规划小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 M+L0 X$}NZ
t>"|~T$9
《洛阳伽蓝记释译》 2c5)pIVEy
本书由题解、原著注译、源流、解说、参考书目诸项构成。在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是享誉甚高的一部名作。其丰富内涵正如明代毛晋所评:“铺扬佛宇,而因及人文。撰著园林、歌舞、鬼神、奇怪、兴亡之异,以寓其褒贬,又非徒以记伽蓝已也。”(绿君亭本跋)本书对杨衒之“记伽蓝”的用心其及佛教意识加以明辨,纠正了历来的某些似是而非之见;对作者“因及人文”的史才与文彩特点及其文史地位,亦作出准确理解与中肯评价。注释参酌海内外学术积累,译风追求与原作对应的整饬浑雅。由台湾佛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98年版)。 + )7h)uq
,*;g+[Bhpl
《慧远评传》 \~""<*Hz
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高僧之一。他“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慧皎《高僧传》),不仅足以成为中古学术文化博雅造诣的典范;而且其弘教业绩和佛学探索也代表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某些重大步伐。本书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呈现慧远的人生历程、人文气度与思想脉络,从而厘定其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佛教史上的历史地位。在对前期生平的追踪时,辨析其学养特征与求道方向形成的时代机缘,考察心仪范宣、师从道安等经历的思想意味。慧远入庐山后,创建东林寺,倡导念佛,抗俗护法,迎请外国学僧入山译经、与北方的鸠摩罗什法师展开佛学对话等,成为其后期生涯中关系佛教发展前景的事件。在对这些事件原委的勘查中,注重阐发他的思想对当代与后世佛学新课题的意义。为了全面了解慧远及其庐山教团的文化性格,对慧远所率领的文咏活动以及他的文学观也作了适当稽考。在评价慧远的影响力时,还考察了他在汉文化圈诸国如韩国、日本所享有的高名。本书尽力融会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是一部自为经纬、别具新见之作。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tU>4?`)E
fyv S1_
《中国辞赋源流综论》 ,
h.hgyt
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是取为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之一,并波及古代汉文字文化圈的周边邻国。本书着眼于辞赋发展的各种有机因素,致力于从此体的纵向历史流程与横向跨国影响中追究问题点。与此相应,采用系列论文的写作形式,归为“源流篇”、“思想篇”、“理论篇”、“域外篇”四个专题。本书重视探究赋史流程中某些带有初始性或转折性的创作形态、审美命题以及赋体与诗文的互动等现象,还对赋史与思想史进程中某些交相呼应的景观、根植于中国的这一文体向邻国赋学的渗透等情形,加以新证。研究视域的开拓与多种方法的参用,是本书致力之处。此书为《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之一种。 DXfQy6
k'
"D
ivsq^
h ?+vH{}j
《清代常州骈文研究》(第一作者) }M9I]\
常州旧称“中吴要辅”,是积淀深厚的吴文化的重镇,在清代骈文复振的态势中,常州骈文家高才萃止,成绩骄人,意义非同一般。本书聚焦于这一地域性的文体业绩及其成因,属于首部区域断代骈文史的尝试之作,从而弥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相关课题的缺失。本书也有助于呈现清代常州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从而与现代区域文化建设的脉动接轨。本书在评价清代常州骈文的地位时,注重检测其文学创造力与经典化程度,由此而避免偏于一隅的自赏或自限。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对于阐释文学经典与地域传统相资相生,提供了历史观照与逻辑观照的实例。本书系与陈曙雯、倪惠颖合作。此书为《常州清代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 /Fp@j/50
Qr[".>+
;vgaFc]
>> 参著书目 !GZ{UmwA
%eE 6\
f%g
《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 辽宁少儿出版社1992年9月版 'tq4-11xB
《古代文化基础》 岳麓书社1995年8月版 @Y+9")
?
《中华文学通史》 华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 dxF)) Z
《古文类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K!>j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K"d\<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Iz I
hC
<VmEXJIk
DgC;1U'
>> 主要论文目录(1997年以来) /@K1"/fqH
')j@OO3
《李兆洛的学术与文学》 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2月) h, P#)^"
《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 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三期 Bfr$&?j#
《更端词在赋体结构中的功能》 载《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IOBYHVDo
《“儒宗诸书”与佛教史籍——兼论〈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的选录标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四),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SR {KL#NC
《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文风的初步交融》 载《中国语文学》(韩国)第30辑,1997年12月 -Sj|Y}
《李义山诗的心态》(与张伯伟合作) 载《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bF? {
《清代妇女文学的成就与女性自主意识》 载《人文科学研究》(韩国)第17辑,诚信女子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1998年2月
8=j_~&*
《白云浮远盖 流彩映长安——读兴膳宏先生〈异域之眼〉》 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一期 i^&^eg'.5
《“江山虽邈,理契即邻”——关于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佛学对话》 载《国学研究》第六卷 47
9yG/+\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 载《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 ?h'd\.j{
《论序》 载《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9It|R
《从东晋后期沙门拜俗之争看玄佛关系的新态势》 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三期 %8T"h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与吴承学、蒋寅合作) 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四期 :HDU\|{^
《论〈奈城志〉的结构艺术》 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辑发行 1999年9月 Y%)@)$sK
《道安佛学的理性姿态——兼论〈综理众经目录>的学术史意义〉》 载《古籍研究》1999年第四期 w;KNS'
《略论中国赋的感春传统及其在朝鲜的流衍》 载《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 lAx^!#~\
《南朝美文的衍化》 载《古籍研究》2000年第一期 KJN{p~Q
《慧远与庐山》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三期 .wz.Jr`{
《东晋佛学史上荆州论辩的背景与意义》 载《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63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