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 ,&LGAa
1、 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使用利尿剂:抑制髓袢对Na重吸收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 3)肾实质性疾病 4)肾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泌H障碍导致H-Na交换减少,尿钠排出增多。 tY- `$U@
2、 肾外丢失:1)经消化道丢失: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 3)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或大面积烧伤而只补充水分。
j>)yV@g/
$q g/8G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lbm ,#
1、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由于丢失的主要是细胞外液,同时由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造成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O^r,H,3S
2、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缺水却不思饮,难以自觉口服补充液体。同时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导致低比重尿和尿量无明显减少。晚期可因血容量显著下降ADH分泌增多而少尿。 ^oDSU7j5,
3、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因而患者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hYJ Y
4、 经肾失钠者尿钠含量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因RAS激活导致Na重吸收增加而尿钠含量减少。 -Q"
N;&'[&
o{OY1 ;=6
高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 /JQY_>@W
1、 水摄入减少:见于水源断绝,禁食,饮水困难,中枢系统疾病无口渴感 \*\ )zj*r
2、 水丢失过多:1)经呼吸道丢失:癔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的过度通气 2)经皮肤失水:高热,大汗 3)经肾失水:尿崩症,大量使用利尿剂 4)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 yZY.B
{
c=<5DC&p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Rz"gPU4;`
1、 口渴: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 <CN+VXF
2、 细胞外液含量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且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加。 \s_`ZEB
3、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水从低渗的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引起细胞脱水导致细胞皱缩。 :tT6V(-W
4、 血液浓缩:由于血容量下降可激活RAS,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强肾小管对Na重吸收,与ADH一起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循环血量使其不致下降太多。 ;mSJZYnT
5、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细胞严重脱水可导致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脑体积因脱水缩小,血管张力增大而导致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HB9|AQ4K
6、 脱水热: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而使散热受到影响。 q]wP^;\Jl
2!";?E
水中毒原因和机制: KVp3pUO
1、 水摄入过多:大量补液、饮水,无盐液体灌肠,静脉输入含盐少液体过多过快 CYZ0F5+t
2、 水排出减少:ARF,ADH分泌过多 i7foZ\btFc
T*qSk!
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9G9<NK
1、 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Kq;s${ |G
2、 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液低渗,水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 CQ:38l\`gd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裂孔疝。 X^)vZL?
4、 实验室检查见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降低,早期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Y *n[*N
8Lr&-w8J
水肿的发病机制: >rid3~
一、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j S<."a/n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平均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代偿能力时发生水肿。充血心力衰竭、静脉血栓或肿瘤压迫静脉可导致静脉压增高,动脉充血是炎性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_!E)a
2、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硬化和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过多;蛋白质分解增加(恶性肿瘤) !b8.XGo
3、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如感染 烧伤 冻伤 化学伤等 LyG&FOf?
4、 淋巴回流受阻:这类水肿液的特点是蛋白含量较高,见于恶性肿瘤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
ws< (LH
二、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储留 mH/9J
1、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肾小球病变:肾单位严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严重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导致钠水储留 10{zF_9yx
2、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见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同时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下降,重吸收钠水增加。 \7] SG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醛固酮含量增高:分泌增加(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征)灭活减少(肝硬化) 2)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ADH分泌增加;RAS激活醛固酮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 y8$I=
H,0Io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30BR|K*
一、 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NM4b]>
1、 兴奋性增高:心肌兴奋性大小主要与Em-Et间距有关。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 C^*3nd3
2、 自律性增加:低钾血症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降低,因而复极化4期K外流减慢,而Na内流相对加速,自动去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 -d_7 q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去极化时Na内流速度减慢,故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降低,传导性降低。 0{qe1pb w
4、 收缩性改变:轻度低钾血症时对Ca内流抑制作用减弱,复极化2期Ca内流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但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代谢障碍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 ;3Z6K5z*f
二、心电图的变化:T波低平,U波明显增高,S-T段压低, Q-T间期延长 ~zhP[qA})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1)心律失常 2)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加。 dZ`c
dzs(sM=
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9F(C R
一、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Eal*){"<,?
1、 心肌兴奋性:高钾血症时Ki/Ke比值变小,静息期K外流减少,Em绝对值变小,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快钠通道失活导致兴奋性下降。 D|D)782
2、 自律性降低:K通透性增高,复极化4期K外流增加而Na内流减少,自动去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 ^0HgE;4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变小0期钠通道不易开放,使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减小,因此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g9oiOhnG
4、 收缩性减弱:细胞外液K增高抑制Ca内流,收缩性降低。 |OBh:d_B]
二、心电图的变化:P波压低 P-R间期延长 T波高尖Q-T间期轻度缩短 GS+Z(,J>=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室颤、心跳骤停。 hj,y l&
i)=
\-C
为什么可以用钠盐和钙盐治疗高钾血症? `l0"4[?
1、 Ca可促使Et上移,使Em-Et间距离增加甚至恢复正常,恢复心肌兴奋性 RX?y}BDo0
2、 Ca使复极化2期Ca竞争性的内流增加,提高心肌收缩性 %/w%A:y#&
3、 应用钠盐后,细胞外液钠浓度增加,使0期去极化时Na内流增加,0期上升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心肌传导性得以改善。 #j4RX:T*[
A5go)~x\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导致骨骼肌兴奋性减低的机制是什么?
6)yi^v
1、 低钾血症时,Ki/Ke比值增大,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Em绝对值变大,Em-Et增大,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因此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X.eocy
2、 严重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急剧升高,Ki/Ke比值变小,Em下降甚至接近Et水平,细胞膜上的快钠通道失活,细胞处于去极化阻滞状态而不能兴奋。 T\w{&3ONm
LG;U?:\
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pvhN.z
1、 钾摄入不足: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及手术后较长时间按禁食而静脉补钾不足 n;e.N:p
2、 钾丢失过多:主要原因 ET;-'vd
1) 经消化道失钾: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及肠瘘。 <-"[9 w
2) 经肾失钾:a、长期大量使用排钾利尿剂 b、盐皮质激素过多 c、各种肾疾患 d、肾小管性酸中毒 e、镁缺乏 2]cU:j6G
3) 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 6"yIk4u:
3、 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sp6A*mwl
1) 碱中毒 L
wcAF g|
2) 过量胰岛素使用 v9"03=h
3) B-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增强 RV),E:?
4) 中毒:阻断钾通道 e \.
5)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v.F|8 cG
mD7kOOMY
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2%vG7o,#
1、 钾摄入过多:静脉输入过多钾盐或者输入大量库存血 H18pVh
2、 钾排出减少: gwDVWhq
1) 肾功能衰竭:ARF少尿期及CRF晚期 {R?VB!dR
2) 盐皮质激素缺乏 :
"gu=u!
3) 长期应用储钾利尿剂 4e?MthJ>
3、 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 R Akf<
1) 酸中毒 kOQ!]-;
2) 高血糖合并胰岛素分泌不足:见于糖尿病 bzh:
3) 某些药物:B-RB,洋地黄类 }(!3)k7*
4) 组织损伤、大量溶血 -nY_.fp>
5) 缺氧 u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