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杜甫:生命的隔离与消亡
级别: 禁止发言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9-06-14   

杜甫:生命的隔离与消亡

杜甫:生命的隔离与消亡 2-o,4EfHVO  
  ———读《登高》 X_ H R$il  
   dulW!&*No  
   =)Ew6} W6  
   !aa^kcEjnL  
  当生命成为一种凄凉,杜甫是幸运的;当诗歌成为一种生存,杜甫是艰难的;当灵魂成为一面旗帜,杜甫是永恒的。生命在杜甫这里,已成为一种表达,甚至一种抽象。诗歌在杜甫这里,已成为一条河流,时光里奔涌而又宁静但却注定要远去的河流。当生命为诗歌挣扎的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生命本身。当诗歌必须要为生命表达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就不仅仅是诗人本身。 O~{Zs\u9  
   ,U>g LTS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一种威压,一种凄清,甚至还有些淡淡的恐慌。这就是开始。杜甫站在高处,举目所见,旷远,清幽,一种不知不觉的凄凉,与环境的暗示吻合非常。诗人内心的疼痛开始反复:这是一种生命的隔膜,充满了生命内在的无助。“哀”,既是外景,又是内心。这是一种纯粹的悲凉,生命既然到了这里。“哀”就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字面意义。这就是《登高》的开始。诗歌的起势架构居然如此伸展:动态与静态相互交错,中间夹杂着沉默无语的高天。一个光秃秃的半老男人,独自站在高台,正在举目望远,急风不仅撩起了他的衣衫,还凌乱了他的头发。这是一幅率先定格的画面。通过这个画面,我们能看见许多,也能听见许多,还能感觉许多。 RK'3b/T  
   iA^w2K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另外一幅画面。一个智者的孤独,一个诗人的陷阱。我们随着诗人的眼光,看见了如下事物:清渚。白沙。飞鸟。前两者为静态,后者为动态。前两者营造的是一个凄清无人的境界:但绝对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模样。这是秋天,万物归宗的秋天,除了有限的生命,就是无限的沉默。诗人的内心又开始了挣扎:凄清的江渚,清幽无人,让人冰凉的江水越来越冰凉。宁静的白沙,宛如颗颗沉默倔强的亡灵。杜甫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将来。这是一种外景的暗示,也是一种生命归宿的暗示,更是一种让人寒冷的暗示。就像一个妄想从生命背后寻找生命的人。唯一的活物,飞鸟,正在空旷里上下。鸟的出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忧——归鸟翻飞,自己居然在此独站。诗人自己的归途呢?诗人此时茫然,作为读者的我,也很茫然。我不知道诗人的明天在哪里。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追究诗人的昨天。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询问诗人的昨天发生了什么。明天还要或者将要发生什么。就这个片段,就在这个高处,我们已经明白:诗人将永远在路上。这是怆然的宿命。 v&H&+:<  
   -jC. dz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实际上就是落叶。秋天来了,生命已经在悄然更替了。当落叶从树木上飘零下来,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诗人看着落叶飘零,内心的伤感与绝望就像眼前的外景:生命的轮回总在秋天集中,万物的凋零总从秋天开始。作为诗人自己,生命仍在继续。苦难也在。漂迫更在。当一个人妄想或者渴望死亡的时候,他的生命内在已经孤独或者绝望到了极致。“无边”,旷野无碍,一种萧瑟博大的意象。气象森严中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萧萧下”,树叶一张接一张地飘落下来,既有声,还有形,更多的还有那种飘荡的质感。看吧,生命就是这样飘零的。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树叶从郁青到枯黄,从枯黄到陨落的过程。诗人站在这里,看见树叶的舞蹈,外在的景象与内心的块垒交相辉映。凄凉的外在反衬孤寂的内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助: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无助的。无论外在多么繁华或者多么苦难。 LrF'Hd=O  
   g/`i:=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既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源之一。当江水作为一种生命载体进入生命本身,我们就会感觉到生命本体的跳跃与涌动,这是一种永恒:时间与空间。“不尽长江”,表达长江无穷。当年苏东坡孤立赤壁,发出灵魂深处的感叹:纵一叶之所入,凌万倾之茫然。诗人内心的无助与外在的凄清形成了一个盲点:长江无穷,江水苍茫。作为生命的自己呢,在这万物凌空的季节里,究竟要走向何处?生命的旅途充满了如此艰辛,所有的生命凝聚都是为了生命的尽头——死亡——那一刻怆然的到来。宇宙之无穷,盈虚之有数,这不仅是圣者之叹,也是今天,此时,站在高台的诗人生命的强力写照。当生命找不准参照点时,我们内心的煎熬与茫然,就像独自一人在蟒蛇群中。我们生命深处的孤独,也会应然而生。这不仅体现在诗人身上,也体现在一般庶众身上。正是如此,古往今来的人,都在望空感叹:皓渺之无穷,生命之有限。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思想者的痛苦,哲人的悲凉。才有了佛主的悲悯,基督的泪水。才有了无数时光凝聚而成的苍茫凄怆的历史。 #A:I|Q1$g  
   .a=M@; p  
  “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流浪者从心里发出的冷。这种冷通过“悲”展现出来。当一切皆悲时,生命几乎走到了尽头。“悲”是悲伤。不是悲悯,更不是慈悲。生命是凝重的,但更多的却是无奈。当生命走到了一种无奈境地,一切都将以“悲”开始。这几乎是一个定例。“秋”,是诗人倾诉的嫁接点。自古就有“文人悲秋,少女怀春”之说。“秋”,既是象征物,又是引导物,更多的却是媒介物。“万里”,自己的故乡在万里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作为诗人的杜甫,他的故乡在哪里呢?每个在外流浪的人,故乡都正在心中凋零。当一个人的故乡正在凋零,还有什么比生命深处的疼痛更加让人忧伤?诗人的一生,几乎都是流浪的:从家乡出发,到长安,到成都,到夔州,到岳阳,最后,在一只江船上了结了本我的生命。 eqeVz`  
   )KXLL;]  
  当诗歌成为生命凝聚的载体,诗歌本身已经成为诗人的一部分,诗人也是诗歌的一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古代有,现代有,当代有,将来还有。诗歌一旦成为生命的折射,诗歌的内在力量就展现了出来:或愤怒,或沉郁,或悲伤,或激扬,或委婉,或深情……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诗歌。生命不仅是一首赞歌,更多的时候是一首哀歌。无论生命的外在多么激昂,也无论生命的内在多么光华。“作客”,是指客居异乡。除了万不得已,一般人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异地谋生。“物离乡则贵,人离乡则贱。”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原因。故乡实际上是我们内在精神的支撑。这种支撑常常成为流浪者坦然面对世事无常的内核。“常”,展现出诗人的漂泊状态。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后天不知道在哪里。居无定所,行无定路,永远在路上的状态。当生命成为一种漂泊,苦难也就随之而来。作为诗人,我想,这种感受应该比常人更深。诗人少年时,帝国正在衰颓,诗人青壮年时,国家正在内乱,民不聊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诗人就在这种状态里颠簸。仿佛无处可去的蒲公英。其实,生命就是蒲公英,特别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外在内在的生存状态。孔子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实际上,诗歌并不仅仅如此。当诗成为一种生命存在,诗歌不仅仅表达生命。 5? c4aAn  
   5 Nl>4d`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这是夸张,也是写实。“百年”应对上文的“万里”。“多病”应对上文的“悲秋”。“悲”是前提,“病”是结果。文人悲秋,已是一种通病。我们从屈原开始,到曹操,陶渊明,李白,刘禹锡,李商隐,杜牧,以及苏轼,李清照,范仲淹,辛弃疾,柳永,姜夔,周邦彦等等。他们对秋的感悟,形之于胸,酿之于心,最后吐呐成文,文成之后,内心的孤立与无助更加彰显。贾岛,孟郊,在这方面几乎是典型。诗歌,在他们那里,已经成为生命的本体折射。生命是需要折射的。“独”,孤独,一个人,连条做伴的狗都没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举酒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诗人站在长江的高台上,面对苍茫滔滔的大江,内心狂飙奔涌,外在宁静空旷。二者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是能够致人于死地的。在此,我们可知,诗人的“独”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hJFQ/(  
   bnD>/z]E  
  “登台”,古人常有重阳登高的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成为秋后登高的绝唱。“登高望远,只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这是一种绝对的孤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另一种。“不知江月待何人”,“江月年年望相似”。这还是一种。境界不同,孤独各异。诗人在此,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孤独者形象,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全面铺展开来:一个孤独到几乎孤寂的人,登上高台,身边只有秋风做伴。举目四望,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群山莽莽,皓天幽幽。此景,此情,此内心,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气象:诗人自我之小,与外在无穷之大,形成了巨大而沉默的意象。生命在整个宇宙长河中,实在是不算什么的。无论人类,还是他类。在宇宙中,惟有生命是最重的,也是最轻的。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对生命的感叹。短暂是一切生命万物的特征。而无穷,恰好又是生命外物的本体。只是它们的元素渗透到了生命的现象之中,因而构成了社会万物的复杂性,多变性。也正是如此,宗教才从人类的最本质的精神载体出发,解决本我与他我的基本问题。解决或者企图解决生命外在与生命内在的根本问题。虽然,我并不知道宗教的原初出发点究竟在哪里。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宗教的愿望基本上都是良善的。 7:x.08  
   $|(roC(  
  作为诗人,我不太清楚诗人的内在出发点,但此时,诗人独登高台的情状,我们仍然可以感知:诗人的孤独是发自内心的。诗人的孤独是真实的,惟有真实的孤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动人。当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理由是不敬城邦,不信神灵,腐蚀雅典青年。作为一个智者,苏格拉底的孤独与世闻名,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罪行”当然极力辩护,虽然后来难逃厄运。苏格拉底的孤独在那一瞬间是真正无助的。当事物成为一种必然,一切的辩护都将无济于事。要么逃避,要么死亡。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作为智者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作为诗人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沉默甚至忧伤。当他在法庭上尽力辩护时,我们看见了一个孤独者的行走,这种行走对生命充满了悲悯:对大众,对大众情怀。当“悲”成为一种外在,我们看见的,常常是苍茫的泪水。只有当情感转化为情怀,我们才能真正看见智者的孤独。 gP/]05$e  
   sB7DF<91  
  “艰难苦恨繁双鬓”。“艰”,生命或者生存的艰难。屈原面对涂炭的生灵,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从自身出发,感受了社会无限的苍凉。在生命的流转与奔波中,作为诗人的杜甫,深深感到生命的内外都几乎是一种宿命。“艰”在此,既是载体,又是本体。“难”,这里指困境更恰当一些。诗人在此是充满困境的:今天在此,明天呢?明天又在哪里呢?无人知晓,甚至自己。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时,这种生命或者生存状态,也可想而知了。我们联系诗人的生平可知,诗人几乎是流浪的一生,无依无靠的一生。无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他的《咏奉先县五百字》,还是其他篇章。当诗人的自我生命与社会载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命的凝重就不仅仅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写照,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反射,只不过这种反射被凝聚到了个体身上。诗人因此,不仅迷惘,不仅深思,最关键的,是对自我生命的出路。当生命没有出路时,诗人本身就不仅仅只是艰难了。 YXV![gw0  
   Hd;>k$B  
  “苦”,是感觉,是我们平常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苦”在诗人这里,常常与“愁”联系在一起。我们平常所说的愁苦。“愁”是“苦”的 前提。或者反之。但无论怎样,“苦”在诗人这里,已经是一种宿命,一种生命本体的宿命。我们的生命都是宿命的,没有例外。小人小苦,大人大苦。国家民族更不例外。任何一个民族的诞生都几乎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比如“苦难”、“痛苦”、“疾苦”、“愁苦”、“辛苦”等等所组成的载体。这种载体总是让我们难以释怀:苦,不仅仅是生命表象,有时就是生命本身,有时更是生命实质。“恨”是一种情怀,在这里。“恨”实际上是内心的郁闷,是一种没有倾诉对象的郁结。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一切,不想再用语言倾诉时,内心深处涌动出来的,常常就是这种情怀。实际上,这里,“恨”也是一种“愁”的表征,前提仍然是“苦”。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这当然是“忧愁”,是“悲苦”,是“郁恨”。实际上,愁已经是生命的综合,在某种特定的前提下。 +"' h?7'C  
   Dm 'Q&  
  “艰难苦恨”,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状态,这种情状进一步具象化,就构成了后面的具象写照:“繁双鬓”。“繁”者,多也。这里是具象情怀,艰难苦恨,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这样一种态势:整个头上全部聚集了艰难苦恨。这里,实际上是以点带面,艰难苦恨繁双鬓,实际上就是苦难遍布全身。身世沉浮,生命飘忽,作为诗人的杜甫,此时的情怀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诗人本身。既然艰难苦恨如此沉重,是让它继续,还是让它停下呢?既然登高如此,或者说,既然如此登高:内在与外在的架构,能成为生命走向彼岸的桥梁吗? j{p0yuZ)<  
   rB=1*.}FLc  
  “聊倒新亭浊酒杯”。“聊”,暂且。自古文人都爱酒。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酒,就没有文人。酒是催生剂,当酒成为文人的一种生命外在,酒是沉重的,也是温馨的;当酒成为文人的生命内在,酒是洒脱的,也是苦难的。酒总是承载人文的基本妄想。刘伶爱酒,已举世公认。陶渊明爱酒,居然用菊煮酒。李白爱酒,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这些都是文人的极致,也是酒的极致。当酒与生命融在一起,我们看见的,不是洒脱的欢笑,就是悲怆的身影。所以,当酒与诗人的内在结合在一起,诗歌实际上就是酒的产物。所以,诗人在此,当然不能没有酒。但事实又刚好相反,诗人终止了与酒的联系。“聊倒”,暂且放下。生命肌体已经不允许,这是生命延续的载体,一旦这个载体不存,其他一切都将虚幻。更主要的,在这种前提下,酒已经没有办法消除诗人内心的荒凉与孤寂。作为漂泊的诗人,在漂泊途中,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之境。登高之后不久,诗人在流浪湖南的途中,便在一艘客船上离世。由此可知,诗人当时的生命存在。当生命以忧伤或者悲伤的形式出现,生命的载体无疑充满了艰辛与苦难。而此时的诗人,却把自己置身于深秋高旷飘渺的凄凉背景中。在此,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新亭浊酒杯”。诗人暂时放下了酒,但另一种东西又截然而来,那就是愁,就是苦,就是恨。诗人在此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暂时放弃了对酒的依恋。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身的生命寄托。诗人此时,内心深处,在情感与情感的煎熬中,有自我解嘲的意思,放下吧,放下吧,暂且放下吧,哪怕生命。 } k5pfz  
   `awk@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诗歌是生命的一种具象表达,当然更是一种抽象。杜甫在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命侧面:生命始终是孤独的,无论曾经多么繁华,到头来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因此,在我们的生命载体中,无论我们怎样奢华,也无论我们怎样不幸,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的过程,这是一条河流。作为生命的客体,一切都如烟花。烟花散尽,一切都将归于岑寂,一切都将归于寂寞。这不仅是生命现象,也是生命实质。当生命实质走到一定前提,生命绽放的常常是孤独,是悲伤或者悲剧。当然,作为诗人,更是社会的载体,特别是有良知的诗人。他们所生存的时代,总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方式——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展现当然是社会的折射,在此,我们感受最深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的走向。 3kKXzIh  
   :dLS+cTC  
  杜甫在这首诗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宣泄了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种生命的暂时寄托,更是一种生命的暂时解脱,站在高处望大江,思绪千载接长天。生命的内在与外在都可以置之不顾,暂且接受这一瞬间的安宁好了。什么社会,什么人生,统统都可以置之脑后。 uO"@YX/  
   kx'6FkZPIr  
  如上所述,杜甫以个人特有的敏感,宣泄了自己的内在情绪。生命作为一种苦难,是一种财富。生存作为一种苦难,更是一种幸运。虽然孤独,甚至孤寂,虽然苍茫,甚至凄凉。诗人在此,既是自我生命的表达,也是社会事实的折射。社会通过诗人的折射,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诗人的孤独实际上是社会的孤独,诗人的无助实际上是社会的无助。诗人的灭亡实际上是社会的灭亡,只不过后者来得比较缓慢,但肯定会到来,而且一定会。 >Pv%E  
   i& _sbQ^  
  综上所述,杜甫的《登高》,既有气象之容,又有金石之声,真正哀而不悲,旷而不怨。诗人老辣的内心与社会凄清的景象,通过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诗歌本身。当诗歌成为一种载体,我们所面临的,常常是诗歌背后的阳光或者阴影。 VJ;'$SYx  
   c!kbHZ<Z  
   |$1j;#h  
   s[xdID^3.  
BJW;A>@Pj  
oO= 6Kd+T  
转自: http://www.ic37.info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