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例行公事看南都,除了“HI,刘翔真来了!”成头条让人觉得实在无聊又反胃,“明年60万大学在粤找工”、“汽油首度破七”让人觉得无奈又痛心,再就是胡舒立女士去职《财经》的标题让我吃惊。不过,惊5秒之后,我能很快恢复平静,这年头怪事多,对这类事情我基本能很快做到不温不火不疼不痒不知不觉。不过,再往下看内文,就不得了,我着实吃惊了,我持续吃惊了,因为新闻下文里写到——胡舒立女士要到中山大学当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我竟一时不知所措,朝着中大的方向默视数秒,继续低头咽我的茶叶蛋。。。 cXDG(.!n7B
V#Pz`D
胡舒立女士要到中山大学当院长、教授、博导,怎能让人不吃惊,借陈SIR曾讲的那句——若是高耸入云的广州新电视塔有灵,也会被雷倒… "e ;wN3/bF
wJ>.I<F6B
本人曾做过几年记者,同行的缘故,我曾经钦佩胡舒立女士女士作为一名记者所具备的气与骨。当然,我也喜欢《财经》,喜欢分析《财经》记者们让某些公司乖乖进贡广告费的技术和技巧。因为阅读习惯,我基本上能按时更新厕所里的《财经》杂志,大畅时刻,同时欣赏《财经》记者给祖国大江南北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挖文章打圆场的激扬文字,感觉到二者的快感是可以叠加的。我也曾多次给手下员工讲新闻标题的创新和创意手法,《财经》的一些标题作为其中分析的范例之一。我虽然一直认为《财经》的文字,基本上还只是文字,它或许不是因为做得不错的,是他们的标题和选题角度。我曾是《财经》的忠诚读者,我的忠诚一直维持到《财经》原有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自由性慢慢消失殆尽,这一蜕变的轨迹真像极了《南方周末》,当城头变幻大王旗,府首为马让猪骑,谁是咱家的麟儿呀,真的让人认不出了,让你有立马想抽出一桶血了做亲子鉴定的冲动。金融危机之后,我重新认识《财经》,觉得它的局限已经太多,能带给读者前瞻性、建设性的东西实在鲜见。自此,我终止了习惯性购买,省下的钱改买香烟,分同事抽去了。 h\<;N*Xi
T GuvyY
我以为,胡舒立女士只是一名记者而已,作为记者她是优秀的,尤其是在生存重压之下,能把《财经》办成一本可能是中国金融类最好的八卦杂志,她算是同行中的一面旗帜,真的很不容易。胡舒立女士的离职,让我想起了许多在报社里干了一辈子的记者朋友,他们正伤脑筋如何改行挣到养老婆养孩子养老人的银两,为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早日找到工作,我说,万一纸媒在未来15-20年内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他们怎么办,15-20年后他们有可能还没死,还必须得为生存继续奋斗,我说这话不是耸人听闻,信不信由你。当然,平时没事我也跟老阿婆似的劝劝同事们少碰造纸类股票。 Yn>y1~
i
w(4!,4~
我有足够的理由。自金融风暴以来,美国的论坛报业、明尼阿波利斯明星报业、新闻纪事报业和费城报业4大巨头,都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啦。纸媒,我主要指的是报纸和杂志,在面对众多新媒体、金融风暴和中国特色的生存环境之下,穷途末路又缺乏根本性变革和有效创新,纸媒在中国还能支撑多久。任何一种媒体,它的价值主要体现于所拥有读者群的众与寡,只有有人阅读的媒体,才能体现它存在的价值,否则只能是一堆废品。近两年来显示的广告收入数据之于纸媒,不异于北极寒冰。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一再忽悠从事纸媒的朋友们,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别学至尊宝,痛苦地看着心爱的紫霞在自己的怀里慢慢死去…。 du5|/
+Rq7m]
所以,胡舒立女士到中大做教授,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地认为,她是很划算的,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她极有可能创造了2009年岁末最划算的买卖,其性价比甚至比创业板上市强得多。当然,胡舒立女士到中大,可能会招致各方人士的质疑,从一名记者摇身一变成为中大的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这确实能体现中大自由、开放、包容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一个记者到中大做教授做博导,似乎有驳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中大校训内涵,从五个词面来分析,有的格格不入,有的相距十万八千里。我总感觉,是中大放弃了自身原则和宗旨性的内涵,才使得此事件有了“张冠李戴”“视点错位”的娱乐效果。纸媒穷途末路或其他不可知原因,胡舒立女士要转型发展,她只是在找一份工作,或换一份工作而已,根据名人、明星、商人、大款等都可以当“客座教授”的习惯,中山大学大可以给她一个“客座教授”的帽子,我想她是可以胜任中大EMBA、MBA或其他相关传媒专题讲师或学校大小内刊主编的职务,给那里的学生传授新闻写作、媒体经营、八卦与非八卦、如何让企业交邀广告费等那些战术,具备实战经验的她理应不负众望。但中大要吴记者去做教授当博导,这包容与纵容之间,记者变身学者、战术或权术与学术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等无高校管理经验方面的差距,很难想象尚胡舒立如何做得名副其实,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国外学者常常打击中国制度催生学术垃圾,不难理解国外学者鄙视中国高校学术的浮躁风。今天南都上甚至刊出了胡舒立的简历,包括她1985受美国一家民营机会邀请去访问、1987年拒绝在洛杉矶工作的机会…不禁悲从中来!这也算个事?下不得地呀!德国佬还请我去柏林上班呢,可我学会德语了吗,我曾听说中大有些优秀的海归和博士,在中大呆了十几年,却依然还是个讲师,连个副教授都不是,中大人才济济可见一斑。我想提醒那些在“中大呆了十多年还评不上副教授”的人,以后如果在中大遇到胡女士,一定要撩衫叩头喊声“师父,高山仰止啊…” 8|2I/#F}]
-<Oy5N
当然了,中国大学的博士点可以随时、随地、随量增设,要不前段时间有报道讲到中国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呢,可知真正胜任博导职责的老师本来就有限,还听说不少知名院校因为博士点多,导致博导不够,所以许多人能够“幸运”地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跟买彩票突然中了500万非常相似。如此说来,胡舒立女士当院长教授博导,似乎也就不是什么事了。我只能理解成,这是中国大学走向堕落的表现之一。 b&g`AnYT
_ry7[/)
几天前,我看到一则新闻,说世界上“最小母亲”年仅5岁就当上了妈妈,5岁的她生下了一个2.7KG的男孩,医学的奇迹很是让人震惊!今天,一名记者要到知名学府去当院长、教授、博导,同样让我震惊的是,对于前者,我的兴趣在于,让5岁女婴受孕当妈妈的那个男人是谁?对于后者,我有疑虑在于,让胡舒立女士去当中大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的那个人是谁?而胡舒立的来者不拒,据说她已经扎好了马步,接住了从天上呼啸而来的馅饼,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窃以为,那是相当有创意的,可谓2009中国一大奇观,而中大之笑话,丹麦之童话、希腊之神话,可从此三分天下媲美于世矣。。。 =N?K)QD`
au?5^
u\
艰难咽下一个茶叶蛋,开始怀疑它具备酒精的作用。竟让我写下这么多文字。不说了,好好工作,别让老板炒了我,下岗后别逼我到中大去当教授做博导成羊城笑柄。 Kc#42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