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有用了,我这里也有一些真题,仅供参考。 <S}qcjG
2004年白求恩医科大学考博病理试题及答案 VM,ZEt3Vy
04年病理及答案 (=/F=,w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J50 ~B3bj`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vf=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S8=4C`> jf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PWMaB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的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所谓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RybKoaA
肿瘤异型性:由于肿瘤分化程度的不同,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的组织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Tpukz_F
间变性肿瘤:有些恶性肿瘤分化很差,异型性显著,称为间变性肿瘤。 r$F]e]Ic\
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Y#<t
G]
室壁瘤: kOCxIJ!Xp=
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恶心的状况。 is(!_Iv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4I-p/&Q
二 简答及论述题(共80分) xu=B
1 坏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 aA
ri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V>%yl{8
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 E$bm2
1)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常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化学腐蚀剂作用引起。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 k&/)g3(N(
2)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内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见于细菌或者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脑软化以及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 Xa@wN/"F
3) 纤维素性坏死: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sAoM=n}!
4) 坏疽: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分为干性、湿性、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湿性坏疽多发生在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发生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气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t1$Ew<
2 按再生能力与方式的不同,论述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YfwJBzD
1)上皮组织的再生 fmJW d
|
1.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及粘膜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XKX,7
2.腺上皮再生 如腺上皮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腺体构造完全被破坏,则难以再生。 0Qp'} _
2)纤维组织的再生 U
0RfovJ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化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质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AG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a_kJ)J
软骨再生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增生的幼稚细胞逐渐变为软骨母细胞,并形成软骨基质,细胞被埋在软骨陷窝内而变成静止的软骨细胞。软骨再生能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由纤维组织参与修补。骨组织的再生分为1 血肿形成 2 纤维性骨痂形成 3 骨性骨痂形成 4 骨痂改建或再塑 9.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