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91807
精华:
0
发帖: 5
流量: 1 M
威望: 15 分
介绍博友: 1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11-04-09
最后登录: 2011-04-26
|
2002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地质学博士考试大纲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4B]a8 《石油地质学及其新进展》考试大纲 C+j+q648>
石油地质学基础部分(70分)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Ws(>}
qjy 一、油的成分和性质 ^C{a' 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xM,3F jF 三、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 l=yO]a\QZ 四、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 S3m+(N" & 五、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 1/HZY0em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Tq+pFEgQ`@ 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基本原理和模式 +}n]A^&I\E 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判识 ,LvJ'N 三、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i-&Z`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f%_ 4 = 一、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c-,/
qn/ 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_Z%C{~,7)x 三、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W}f0@#)< 四、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理 rRMC<.=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v1:5r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模式 5ZPl`[He 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时期 3k=q>~&@ 三、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 &EMm<(.]a 四、地下流体势分析 e2;">tp6?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r6A7
}v 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J[9jNCq|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 L%"&_v#a^ 三、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及油气成藏史研究 7BC9cS(0w9 第六章 地温和地层压力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Yz,*Q<t
一、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JO
_a+Yl 二、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T1c{T6n} 三、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UZ
y 第七章 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f6DPah# 一、构造油气藏 }JI5,d 二、地层油气藏 Bq'hk<ns[ 三、岩性油气藏 p.zU9rID 四、其他类型的油气藏 &4]%&mX)-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Y[\[]3[8 一、油气田及其类型 %F03cI, 二、油气聚集带及其类型、油气藏组合、在盆地中的分布 @#sQ7eMoy 三、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e3lb<sv6 四、油气系统 Uq"RyvkpP 第九章 油气资源分布 K5!k06;s 一、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WWD\EDnS 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lQ
oa[#q 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R9{6$djq\: 第十章油气资源评价概述 HAP9XC(F] 一、油气资源概念及序列 BoFJ8Ukq| 二、盆地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 AM\`v'I*6 三、区带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 'j>Q7M7q{ 四、圈闭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 S__+S7]Nr _^Rf*G ! D{\hPv lZ'NLbK o)sr
E5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30分) 第一章 低熟油与煤成油理论 !=Cd1
$< L/#^&*'B 第一节 低熟油气形成机理 HSq&'V 一、低熟油的概念 r>A,7{ 二、低熟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 V(w2k^7)F 三、低熟油气的性质及其判识标志 ' !ZFK
} 四、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及地质模式 $D<LND=o= 五、我国低熟油的分布及其资源前景 Em %"]B 第二节 煤成油形成机理 \k;*Ej~. 一、煤成油的概念 Z<;am 二、煤和煤系地层的生油潜力 <Pg4> 三、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BMgiXdv.B 四、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和模式 UW88JA0 五、我国煤成油的勘探前景 IJhJfr0)Oo 第二章 油气成藏理论新进展 8%@7G* 第一节 流体压力封存箱 37Q9goMov 一、封存箱的概念 g!,>. 二、封存箱的特征 n3da@ClBt 三、封存箱的识别 * _)xlpy 四、封存箱的形成机理 |kB1>$ 五、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FC'!( 第二节 天然气成藏机制 URz$hcI8 一、天然气的溶解性 KP(RK4F 二、天然气的扩散性 mR\rK&'6 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 qv>?xKSm 第三节 非常规天然气聚集 .KSPr 一、深盆气 A%qlB[!: 二、天然气水合物 -!zyit5B 三、煤层气 ?=}~]A5N 第三章 油气系统 ,<!_MNw[ 一、油气系统的概念 ?0QoYA@.$ 二、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 MhaN+N 三、油气系统的研究程序与研究内容 x;w&JS1V 四、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nKPvAe( BiI?eT+ sz}YXR=m 参考书:张厚福、方朝亮、 高先志等编,1999,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EA_6L\+8& 钟宁宁、张枝焕编,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M`^;h: DN^ 郝石生等著,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i.b?" 胡见义、黄第藩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Nv$ SH ,I# X[^/ 0=]RG MW&ww14 Rf7*Ut
wVr GjF'03Z4 s+m,ASj +o&&5&H
R z=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