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来源于 考博资料 分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 FFKGd/:!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28.~iw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I=DxRgt  
三国魏晋时代近连两百年,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消息”一词。 K(}AX+rIg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O!/Jv"{,[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la[KqqCO  
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说明了开元杂报的存在。 6uPcXd:8ZR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J:+{4Yn  
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传播活动。 Z3TS,a1I4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o !$  
邸报: "es?=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mEyK1h1G @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aUHcYc\u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U<C@o  
宋代“小报” :#k &\f-Y  
(1)特点: d?AlI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MJ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r#)z4d5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d[p;T\?"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SP*fv`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HB+|WW t>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P O :"B6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2FX&&E_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2*"Fu:a"`I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0:0NXVYs&  
邸报: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b 9&mTl#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j~j jX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x#w<0e>  
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HK\~Qnq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的特点: .itw04Uru  
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fb8%~3i>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 Y!iZW  
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Z VU,b>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zOer,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z'T) =ycT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XM{o:1Y[  
马礼逊:1807年9月,马礼逊绕道美国抵达澳门,成为“伦敦布道会”该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传教士。 `Al;vVMRO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AJ#Nenmj  
米怜是该报创办人,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CLvX!O(~  
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后米怜支持下受洗入教。1823年,伦敦布道会授予他为传教士,成为第一个中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 pTIf@n6I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rmg#;/D  
《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D %Xo&V[  
《杂闻篇》上的大部分内容是宣传基督信仰的。《杂闻篇》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MSf;ZB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N F)~W#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jKt7M>P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1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Q,mJ.CnSR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6{ =\7AY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p/+a=Yo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J2:y6kGj>  
《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副刊《消闲报》。 98^V4maR:  
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AE5 V'  
澳门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之一。 ]+X@ 7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 m=HG^!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yPq'( PV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U14-^7  
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8!BOx8t  
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O%bEB g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KCs[/]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B +4+&{T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0Mt*e{q  
①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XEL  
②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59V&'t  
③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 A}l3cP; `#  
④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a |X a3E  
⑤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S#_HQS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5aCgjA11  
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nR*ryv  
《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U3DG$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tWf  
洪仁玕所写的《资政新篇》,是一个旨在稳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新的政治纲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cMiX\v  
《循环日报》:被认为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一位报刊政论家。 uLV#SQ=bZN  
1874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YuO.yh_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n=$C&x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Te[n,\Nb  
康有为与《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 )P sY($ &  
《中外纪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d9INz.  
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V'A%2Cl=T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XwJ7|cB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glDu2a,Q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夏,随着维新活动的重新兴起,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 {ttysQ-  
严复与《国闻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由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J| w>a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gi1^3R[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2f[}.6+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y}--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pOIJH =#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5/PD,wWy  
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H&-zZc4\  
报章文体有何特点? u7>],<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9sYMSc~Bm  
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Jdj2~pTq  
第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6a~|K-a6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nksLWfpG?B  
第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gCB |DY  
第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ATvS2  
第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c(xrP/yOwi  
第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pmyXLT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nAsh:6${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T Ne l/   
《新民丛报》是由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转为主张保皇额、和实行君主立宪的理性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主编仍是梁启超。 8V`WO6*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A JDWelD  
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C"%p8=HM  
《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 I-]?"Q7Jz  
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o-z y'I  
1901年之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慈禧“新政”的成果开始在报刊界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E Nh l&J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 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lPm1/8  
《国民日日报》:一个月后,即8月7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BYL)nCc  
1905年6月12日,卞小吾在狱中被乱刀捅死,遗体各部有刀伤23处,成为清末报纸发行人被公开杀戮的第一人。 U ]H#MiC!  
《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主编是著名女革命家秋瑾。该报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两期即因秋瑾被捕就义而查封。 }HYbS8'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HdUQCugxx: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X9W@&zQ  
《政治官报》:1907年10月26日创办的《政治官报》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由中枢部门直接创办的新式的政府机关报。 Tztu}t]N  
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53f2%gKa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4<C_52t  
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7W Ly:E"  
“横三民”:民国成立之初“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告,包括《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被称为“横三民”。 6_GhO@lOG  
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S6Q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 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u5`u>.!  
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t6 "%3#s  
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_Eo[7V{NY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w4$OJ?  
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r,73 C/*&/  
徐彬彬:民初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原名徐凌霄。1916年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长期撰写北京通讯和随笔。20世纪30年代其,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连载短文专栏,写出的随笔融时事、经史和历史掌故于一体,颇受欢迎。通讯以内容隽趣、文笔晓畅著称,其运用有趣的内幕材料,深受读者欢迎。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t%0VJB,Q2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y&$A+peJ1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HmGWht6R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和主持人。 3wF;GG  
新文化运动上中的《新青年》 l ^0@86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 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yLvDMPj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D0-3eV -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 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T4Uev*A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Mr\ TN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y'.p&QH'`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展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主义,批判孔孟之道,提倡新文学反和白话文,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认为《新青年》是“明灯黑室”、“空谷足音”,开创了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Di6?[(8  
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0 1rK8jX  
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X 'Xx"M  
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W:2(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9s q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D%pF;XY  
《向导》:1922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l ukB8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 “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x=P\qjSa  
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 cKI9#t_  
《热血日报》: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6月1日,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它发表了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界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向导》周报相配合,特别在时效性上弥补了其不足,对这场爱国反帝运动起了指导作用。瞿秋白是主编之一。 &DX! f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A}9`S6@@  
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U?Zq6_M&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PJ%C N(0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WSB 0~+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j</: WRA`]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 %ntRG !  
(一)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T.BW H2gRP  
第一,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XNkn|q2  
“一切为了前线”成为所有新闻传媒的报道与宣传中心。 Bnxm HGP#&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O<?R)NH-P  
首先是大力发展通讯员,其次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采纳读者建议,再次,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 ^6V[=!& H  
第三,开展批评与表扬。 .Yn_*L+4*  
第四,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J q}j  
(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0'C1YvF  
第一,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9PxwrO  
第二,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ZV8c}  
第三,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贯彻了列宁的名言“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_]H&,</  
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Z@!+v 19^  
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hRhe& ,v  
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JMVV_}n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3XV/Fb}!(i  
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b3, _(;A!  
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 (1(q  
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OQJ6e:BGt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0yEC  
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LZY"3Jn[nQ  
第二节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X l5 A 'h  
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2P0*NQ   
土地改革是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土改运动初期,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过份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地”,这些宣传报道不利于发动广大农民投身土改斗争,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失实的报道为数不少。 UP,c|  
《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改正,在报纸上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对“客里空”运动。 zK@@p+n_#.  
客里空:采自苏联剧本《前线》里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根据从指挥部里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露出马脚,被从前线赶走。《晋绥日报》连续发表了编辑部文章,还陆续发表了大量有关材料,有读者的揭发,也有编辑记者的检查。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解放区。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 +23x ev  
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一是发扬了批语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表达编者意见。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运动后期,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误伤了一些好人,所幸的是,即时为党中央所觉察,并加以纠正。 m9rp8r*e  
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K-">f  
经过 fNFY$:4X  
在土改早期,有一些媒体片面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人为制造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进行纠正。《晋绥日报》从1946年6月起,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认真检查新闻报道中的右倾错误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是行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新闻。 X'iWJ8  
6月15日,《晋绥日报》用第四版整版的篇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 6月25到27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不真实的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进行自我批评。后将该活动推广到全解放区.但次此活动后来又左倾的错误出现,党及时发现并纠正了错误. vEJbA  
意义 ]c'A%:f<  
一是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并采取了“编者按语”的方式。 <Q3c[ Y  
二是客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jse&DQ  
“四大队”:1947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分两支队伍,一支由范长江率领,由总社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番号为“四大队”,留在陕北,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从事新闻工作,充当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另一支由时任社长廖承志率领,向太行山区转移,在太行山重建临时总社,后来总社随着东渡黄河向河北平山转移。此后,中共中央恢复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同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至平山。 =UWI9M*sz  
在解放战争期间,军事宣传报道始终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前期,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还通过各种评论、社论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在转入反攻后,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为了作了军事报道工作,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先是组建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进行采访,后在此基础上扩建前线分社。 SvF<p3  
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Pv%#P-<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6Z"X}L,*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zdam^o  
“九台式”:有线广播收音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九台式”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 Z *x'+X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4j^ @wV'  
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cw <l{A  
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dSHDWu&  
广播改革工作全面展开,以1956年7、8月间召开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为标志。 2D5StCF$O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pMM8-R'W-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j-Z Lq:;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S,8e lKH4  
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事业 =Dj#gV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记协)。 xyXa .  
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3Jn ;}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起开辟的杂文专栏,到1964年为止,共发表杂文67篇,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共用一个笔名“吴南星”,轮流执笔,自由选题。 , W?VhO  
第四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1TAw.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P.DK0VgY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_*yGK48n  
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 \Vk:93OH21  
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 0=$T\(0g  
《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三部被观众称为“老三战”的电影。 +b 6v!7_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I=T @1_D  
“六厂两校”:“六厂”是指北京印刷厂、北京针织厂、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等运动中的先进单位。 VIbq:U  
“两校”:是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3OB"#Ap8<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2#lI  
第一节回归新闻本位——1978年至1992年的新闻事业 k}rbim  
1978年国家规定报社是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 8zb /xP>  
第二节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年至2002年的新闻事业 0n'_{\yz  
1992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报纸管理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报纸具有四个属性:政治属性、信息属性、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J . <F"r>  
报业发展制条件: yt2PU_),  
从宏观背景来说,报业发展有三个制约条件: fN2lLn9/u  
一是综合国力的强弱,二是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三是城镇人口的多少。 7}mFL*  
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出现了“散”、“烂”现象。主要表现是: 7j{?az a  
1、结构失调,重复办报; 6S{l' !s'  
2、布局分散,质量不高,形不成规模; s#GLJl\E_P  
3、强行摊派,加重群众负担,影响政府威信; d_ P` qA  
4、违规违法,险情不断。 hqdDm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评论性栏目《东方时空》开播。它与20分钟的《早间新闻》一起,构成了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板块。中国人第一次开始早晨起来看电视新闻。接着,1994年,中央电视台对晚间新闻节目进行了改造。 [fy LV`  
第三节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年至2008年的新闻事业 .]K%G\*`:  
第四节三十年的广播电视事业 V VCZ9MVJ  
四级办: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 )M^ gT}M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为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这是为《新闻联播》的前身。 (-co.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hf8ZEW9'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迈向主流媒体 D/' dTrR  
第一节网络传媒格局的形成 ss-D(K"  
第二节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 yh=N@Z*zP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q cno^8R  
第一节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 S]{oPc[7  
所谓的报禁包括“三限”,除上面的“限证”外,还包括“限张”和“限印”。 {xB3S_,8  
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Ir]\|t  
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