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UID: 3
精华:
10
发帖: 9957
流量: 9633 M
威望: 10347 分
介绍博友: 5902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群组: 考博英语
注册时间: 2006-03-20
最后登录: 2024-11-26
|
读博士,我该怎么选导师?
我该选谁做我的导师呢? bk E4{P" :\x)`lu U2=l; R{ 这个问题当然很具体很技术(所以没有兴趣读硕读博的同学们可以退散了),同时却又非常关键。至于原因我是这么理解的:尽管现代社会里的方方面面都开始流水线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科学研究本身也不例外(想想LIGO引力波项目,想想人类基因组计划),但是博士培养过程却令人惊奇地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形态。今天的研究机构里,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和几百年前作坊里师傅和学徒的关系差不太多。学生(学徒)仍然要在导师(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学术研究(手艺),逐渐开始做出初步的学术发现(练手的活计),等到毕业(出师)之后就可以开展真正的独立研究(开作坊、带徒弟)了。要知道,在很多民间传统故事里,师傅徒弟的关系就是纯粹的人身依附关系,徒弟任劳任怨,师傅由打由罚(比如电影《霸王别姬》里的片段)。当然在今天的学术机构里导师学生的关系肯定不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套用(否则公检法会找上门来),但是这么类比一下,相信你能明白作为学生而言,选择导师是一件重要到足以影响你此后几年乃至几十年人生和职业发展的事情了。 ?Kw~O"L8 Vx@JP93| "d'D:>z]% fYF\5/_ 顺便插句话,在我自己看来,这种看起来有点脱离时代的作坊式师生关系其实还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在里头。因为就像作坊里秘不示人、一代代积累传承的手艺一样,科学研究的风格也很难说有一个一概而论的判断标准——只要是真实可信的研究,都是人类知识储备的一部分,说不定哪一天就能大放光彩。仰望星空搞定万物规律的研究是科学研究,埋头苦干吭哧吭哧算小数点后好几位的研究也是;找准厚木板去铁杵磨针地钻洞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专门挑薄木板扎好多眼的研究也是;上书架的纯粹基础研究是科学研究,上货架的应用研究当然也是……因此,大批量整齐划一地去生产新一代研究者既不明智也不现实。我们需要允许导师们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审美去培养学生,让多样化的学术研究思路一代代传承下去。 l~,5)*T 4I7} w66iLQ\@ 因此,当你已经做好了读博士的智力和精神准备,也已经大概确定了要去报到的研究机构之后,千万,千万,千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慎重考虑你的未来导师。 Ml1sE,BT Q=lQ y NF <|3| [psW+3{bG ^>02,X
mk 到底怎么选?波士顿矩阵来帮你 /t`s.!k p\66`\\l !Mp.jE 必须承认,选导师需要考虑的要素实在是太多了:导师的性别年龄作风,实验室未来同事们的性格爱好,实验室科研产出的质和量,毕业去向……为了简单化这些要素,尽量在一篇文章里给出一些有操作性的建议,我要郑重祭出从前东家那里学来的秘密武器之一——享誉全球商业界几十年、折服过千百CEO的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 /{Wu:e )IQa]A 1w}%>e-S a#t:+iw 5Jd(&k8% Su99A. w iIFM 5CT 这个矩阵长这样。它的内在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客户公司的复杂的产品线或者商业单元按照简单的两个维度——市场份额(现状)和增长速度(未来)——来分类。两者兼备的是当之无愧的明星,需要公司发现和栽培;有现在没未来的是用来赚钱的金牛,是公司必须握在手中的基本盘;有未来没现在的是风险巨大的问号,进入需要谨慎;而两者皆无的,当然是谁都知道需要赶紧逃离和避免的“垃圾股”。 VWqmqR% zKB$n.H f
QSP]? 那我们来依样画葫芦来为挑选导师这件事也画个波士顿矩阵吧。前面已经讲过,读博士的过程,其实和作坊学徒性质相仿,就是跟着师傅学习如何独立做学术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两个要素:导师的个人特质,和导师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 4Cs
|F7R R&Y+x;({
,83%18b +~b@W{ rEEoR'c6 如上的矩阵,横轴列出的是导师个人的“好”和“坏”,而纵轴则是实验室研究水平的“好”和“坏”。 JgQ,,p_V? *@`Sx'5! #!="b8F 你可能会说,这有啥用处啊?你不画图我也知道要挑人好研究也做得好的老师啊! 3Au3>q, *Ii_dpJ 且慢且慢,这张图的第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们厘清导师个人特点和研究水平之间的关联。类比传统的波士顿矩阵,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导师的个人特点代表的是现在,而研究水平代表着未来。因为单就学生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来说,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决定了你究竟能做多好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拓展未来从事前沿研究的机会,以及是否具备培养从事第一流研究的能力——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机会。而导师的个人特质,则会立刻决定你是否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到快乐、收获和成就感,是否还愿意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这项工作——这代表了现实的生存状态。 J?VMQTa/+ ASA ]7qyO 1vw[{.wC 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挑选导师,既有”现在“又有”未来“的自然是上上之选,否则“现在”(导师个人特点)要比“未来“(研究水平)重要,这是次优选择。一个研究水平很高,但是导师个人性格情绪行为不怎么样的实验室,也许适合更进一步的学术训练(例如博士后或访问学者阶段的训练),但是非常不适合研究生们作为研究生涯的起点。要知道,刚入学的年轻研究生们,不管对学术研究抱着多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总是有盲目、幼稚和脆弱的成分——这种热情需要得到用心呵护和引导才会最终变成成熟的科学家心态。稍微被摧折,这个学生很有可能就失去兴趣并放弃研究职业了。而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空间有多大,对他/她也就毫无意义了。当然,必须说明,我不认为研究生就一定要发展学术研究职业,更不是说离开了学术界就浪费了研究生的训练。我只是说,既然我们读博士的初衷是学术研究(参考我第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当然要选一个能够最大化我们未来从事学术研究机会的导师。 _Q)rI%A2 ZBYFQTEE ;7,>2VTm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真正有技术性的问题:怎么判断导师的好和坏,研究的好和坏呢?秉承王氏鸡汤不肥不腻解渴能力强的一贯风格,我们来说几招有操作性的办法吧。 ~jcdnm] WbF[4x >Pa&f20Hp })~M}d2LXB 9R$0[HbI3 好导师坏导师:FACS原则 (%p@G5GU zsM3
[2E* G,o5JL"t 说说怎么判断导师的个人特点吧。看到很多国内的学生们喜欢找”大腿“导师,一般有各种高大上头衔的,校长院长、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国家XX奖获得者,比较受欢迎。也有一些学生比较喜欢挑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吃饭喝酒唱K的导师。应该说这两种选择也有合理的成分在——有各种炫目头衔的导师往往更有经验和人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应该比较好相处。不过,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标准偏感性了点,不能算是考虑周详。要知道入学之后你和导师相处一室大眼瞪小眼的时间可能还要超过陪伴另一半的时间。你为自己挑另一半的时候,总不至于看到家里有钱或者喜欢一起玩闹就马上牵手吧? {v3?.a$u R*PR21g o
USv)G.zb 这里隆重推出我之前秘不示人的导师挑选大法,简称FACS原则(学过生物的都知道什么意思不解释)。FACS的意思是:公平(fair),有空(available),常识(common sense)和支持(supportive)。 rnNB!T jimWLF5Q5" dV/ ^@[ 且听我慢慢道来。 -!Ov{GHr0 dMw7UJ yyZs[
5Q F=”公平“。对于导师来说,公平意味着对他/她的学生能做到大致一视同仁。我们不得不承认,导师也一定会有七情六欲,会有对不同人不太一样的感情和态度。但是至少,他/她应该做到不会因为特别偏爱谁,就在这个学生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和热情,对其他学生不闻不问;也不会因为特别讨厌谁,就动辄冷嘲热讽大声呵斥,对这个学生的研究工作打压排挤。你可能会说,前者也没什么不好啊?我努力工作,成为这个老师心中的”香饽饽“不就好了?但是你要知道,有这种明显偏好的导师的情绪往往也是很多变很难预测的,你怎么就能保证肯定会成为这个香饽饽?你又怎么确定你能始终做个香饽饽? opaRk.p $X\deJ1Hi A=“有空”。对于导师来说,这意味着当学生需要答疑解惑和帮助的时候能找得到他/她。别小看这一条,今天的学术界往往是以经理人、而不是科学家的角色来定位和要求教授们。特别是在国内,导师们需要应付小到发票报销、学生宿舍申请,大到申请经费奖项的各种事情,还要时不时被大大小小的会议牵扯精力。很多时候越是大牛、大腿、大咖导师,越是没有太多在实验室里为你答疑解惑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你来说是很关键的!别忘了我们开头说过的,读博士就像是作坊里的小学徒,你看不到师傅怎么开车床怎么用斧头怎么学得会木工活呢?就算现代科学研究里很多操作和思想方法都可以从书本和文献上获得,但是怎么设想一个科学问题,怎么分析似是而非的数据,怎么从数据中提炼发现,这些东西还是需要导师个人化的指导和帮助。 bX*>Zm .I
h'& X}fu $2 C=“常识”。常识的意思是,导师在学术研究之外,应该要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能够用正常人的思路和你交流。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难道头顶博士学位做着前沿研究的导师还能连常识也没有?你还别说,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什么样的思路和行为是没有常识?比如说吧,有些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研究事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他/她热爱到完全忽略了科学之外的生活——特别是忽略了学生们还有科学之外的生活,以至于学生们实验间隙聊聊天看看书、趁假期呼朋引伴旅行几天、因为家事请几天假也各种不满意——这样我觉得也许就是没有“常识”;高强度布置研究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催促成果,不管学生是不是正在生病或者刚刚失恋;一有问题开口就骂,一点也没有基本的礼貌和风度,我觉得也可以叫做没有常识。和一个没有常识的老师朝夕相处,是件挺可怕的事。毕竟,做研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应该是学生生涯的全部。 f3;.+hJ]) 0(o{V:l%Z| S=“支持”。我所说的支持,特别关系到当导师和学生的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导师能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承认,学生和老师的利益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是高度一致的:学生想要学到科学研究的技能,导师也希望有学生一起完成科学研究;学生想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导师也如此。但是在那些利益有时不一致的时候呢?做出了研究、发表了论文,学生想要毕业继续职业发展,导师也许希望学生能趁热打铁多做几个相关的课题。两者的想法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导师是不是愿意坐下来谈谈,尽量有一个折中的方案,保证双方的利益都不要有太大的损失?优秀的学生毕业了,导师一般的倾向是希望学生们继续学术研究,但如果学生就是想去商界打拼呢?两人是否就要道路以目了? q0t} _GW, 9s^A .X.,.vHx 当然你可能会问,FACS听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我怎么才能了解到这些信息呢?我总不可能跑去问,老师你是不是“FACS四有青年”吧? 7gnrLc$]O ORDVyb_x $:}sm0; 其实做法倒是非常简单——别怕麻烦,找这个导师手下的学生问问就知道了。根据我的经验,还从来没见过有学生会主动帮老师隐瞒“劣迹”的。你大可以去问问,你的未来导师有没有明显宠爱或者讨厌的学生,有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们的研究?会不会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能不能支持学生的个人和职业发展?还是那句话,千万、千万、千万别怕麻烦,比起你在博士阶段时间精力的付出,私下里打听导师的性格习惯人品FACS,这点努力真的不算什么。 Bx" eX>A8 Z%4w{T+[ HSG7jC'_ E7`Q=4@e O[<YYL0 好研究坏研究:R-N-P原则 xf|vz|J?y Ljs4^vy<J 8?4/ 讲完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导师个人特质分析,我们再简单说说作为研究生,怎么分析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 D/oO@;`'c n4A#T#D!t3 pPH"6
我收到过好多青年学生的来信,询问到底应该在生物研究里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免疫学好不好?”“组织工程有没有前途?”“基因编辑是不是最热门的?”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个人的感觉反而是,除非个人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本身倒没有那么要紧。原因在于,基础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吧,生物学家想要理解性状代代遗传的秘密、身体抵抗外来威胁的能力、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几百年后只要人类还在,它们估计仍然会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的,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研究问题会有热门冷门的区别,但是这很可能是因为某个特殊时刻某个方向出现了重要的概念或技术突破,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进入这个方向所导致的。学生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其实不必受短期热点的左右。 0\KDa$'1k @Wl2E.)K; $ISx0l~ 但是抛开专业方向,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仍然是选择导师的重要考量。模仿一下FACS,我再轻狂地抛出一个RNP原则(学生物的也应该知道这是啥)供大家参考。RNP的意思是,可靠(Reliable),新颖(Novel),和高产出(Productive)。 q/eo
d @.8FVF
%G> R=“可靠”。也就是说,你未来导师的研究,必须是可靠、可信、有可重复性的。说到这里我也不怕自黑,生物学研究中的可靠性问题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焦点问题了。大家或许能从新闻上看到一些端倪——时不时就会听到哪个重量级研究论文撤稿的消息。2012年,美国制药巨头安进公司更是曾经发表论文毫不留情地指出,在他们检测过的53篇重磅癌症生物学论文中,有47篇的发现无法被重复!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现代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复杂;研究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学术论文发表对逻辑完整性的过高要求等等,我们在此不多讨论。但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研究生涯的学生来说,你肯定不希望从研究一开始,导师就有太明确的倾向“期待”你做出什么样的发现;你不希望在你做出违反预期的结果时,导师的态度不是积极地分析讨论而是大发雷霆勒令你赶紧重做。相反,他/她应该对实验数据有比你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接受标准,帮助你慢慢理解什么样才是足够有说服力的、可靠的科学证据。 #>_5PdO L)QAI5
o:3 ZOzwO6(_ N=“新颖”。这里我想拎出来强调的,是研究手段的新颖性。前面说了,我认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没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另外,至少对于很多基础学科的同学们来说,从博士毕业到真正有独立教职,中间还需要经过博士后的训练,把博士研究一直延续到自己未来实验室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我认为,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手段却是有时效性的。拿我相对熟悉的神经生物学来说吧。对于同一个科学问题——比如说,搞清楚大脑某一个区域对于行为和认知功能的作用——研究手段的升级换代是非常快的。百年前人们只能往动物脑袋里插个金属棒把那个区域一股脑捣碎然后看看动物的反应,慢慢地神经科学家可以用化学药物更精确地阻断该区域的功能,再后来大家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特异性地扰乱那个脑区里某种特别的神经细胞的功能……到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用药物、用光、用微波、用磁场在非常精确的时间窗口里操纵一团神经细胞的活动性,然后利用各种定量的行为模型来分析其影响。新技术手段对于旧技术有着非常强的替代作用。因此对于刚刚进入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当然应该确认未来实验室的研究手段是新颖前沿的。 3R?6{. =2OLyZDI La8 D%N P=“高产出”。其实说白了,就是未来实验室产生新科学发现、新学术论文的能力。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人质疑,毕竟读博士总希望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发现、发表写着自己名字的学术论文嘛。反而可能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这么要紧的一条居然最后才出现。你没看错,高产出的地位被我放得这么低,是有理由的。我确实觉得,至少对于博士生来说,论文产出率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当然,你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而且应该争取在有声誉、有严格要求的学术刊物发表。但是具体是发表了一篇Nature,还是两三篇你们领域内受到广泛认可的期刊(比如JBC和J. Neurosci),一般而言不会那么的重要。至少,远没有你能和导师愉快地度过五六年教学相长的时光、积累更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学会怎样做可靠和前沿的科学研究那么重要。 HLb`'TC3r+ 7*C>4G
s 我必须承认,至少在生物学里,按照目前水涨船高的招聘要求,如果你未来希望在国内外的一流研究机构谋一个教职,在顶级期刊上(例如Nature,Science, Cell,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PNAS等等杂志)发表论文大概是很重要的——这是个很让人悲哀但却无可奈何的现实。但是至少对于学生物的同学来说,寻找教职之前几乎必须经历博士后阶段的训练——那才是你研究经验最丰富、最专注、论文产出率最高的阶段。或者说,如果你在研究生期间真正找到了享受科学研究的感觉,掌握了做一流研究的能力,那么在博士后阶段做出重要论文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_)a!g-Do7 7OdJ&Gzd XFi!=|F 好了,不知道这几条小小的经验总结会不会对你有用。必须要说明,比照上面的尺子,我自己也很惭愧自己距离好导师还有差距,但是我仍然希望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分享给你们,也算作对我自己的激励鞭策吧! (Y~gItej
9D{p^hd 我愿意再一次重复我的观点: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你们来说,挑一个适合你的导师,决定了你是否会度过硕果累累和智力愉悦的几年时光,也很可能决定了你是否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术研究职业。千万、千万、千万多花点时间考虑哦。祝你们都能找到FACS四有导师和RNP全能实验室! Q=?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