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考博过程终于尘埃落定,心中五味杂陈,难以名状。5月17日,我所报考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公布博士录取名单,有幸忝列其中,录取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在此专业下,我总分位列第一。 *j5>2-C &
> %h7)}U
我的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硕士是四川大学,专业一直是古代文学,因为热爱,所以从未想过改换门庭,只想认定目标与方向,在这个领域内不断探索积累,以期有所建树。 'D`O4TsP>
rQmDpoy =
对于中途换过专业的同学而言,据我所知,在考博方面的确会多些阻碍,因为大概所有的老师,都比较倾向于涓涓细流式的一以贯之,对于中道入行的同学都会有所顾虑。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一般而言,在专业的知识积累、方法探究、学科眼光方面,时间是较为普遍适用的第一标准。不过跨专业的同学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你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不落于人后,你的跨学科背景就能立即转化成优势力量。 =1Nz*
c
8Na.H::cZ
接下来,我会先大概交代一下自己的考博准备流程,然后再按照“报考——准备——笔试、面试”的先后步骤,巨细靡遗地谈及各种相关问题。 v:\8
z=mH\!
X$*MxMNs
f>*T0"\c
我是去年7月正式毕业的,当时并未立即参加博士考试,原因有二,一是中山大学的考博笔试时间,与四川大学的毕业答辩时间恰好冲突;二是自己也深感准备不足,没有信心,因此虽然报名,却最终没有如期参加考试。 ]oT8H?%*Y
T_t5Tg~i[N
毕业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个人感觉还是无法割舍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也找过一些工作,但理想的工作岗位总是没有求得。于是,在去年的九月份左右,我正式决定考博。 }9:(l
Lk%`hsv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边做着兼职,一边每天坚持读书,有苦有乐,现在想起,觉得亦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TF]bmM})0
hcn$uyP
考博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学校,只要笔试与面试的时间能够错开,于是我一咬牙,报考了三所学校: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 %MG{KG=&o
cp1-eR_&
这三所学校都是国内著名大学,竞争激烈,我又都报考了本学科的风云人物。当时只想着读博如此辛苦,若不随着高人求学,未免得不偿失。经过整个考博的过程以后,自己才暗暗后怕,这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此我并不建议同学们再报热门导师。其实每个导师都各有长处,在专业方面,对于指导学生都毫无问题,过分地冒险也许会满盘皆输。 rR Kbs@1M
:1*q}R
后来的考试结果是:南京大学失之交臂,武汉大学英语不济,中山大学这边,则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复试,并最终通过面试。 ;X_bDiG$
( p(/
* 'eE[/K
一、报考 &9Y ^/W
J.EBt3
G2$<Q+UYs?
有心继续读博深造的同学,大概事先已对读博的苦辛有所了解,需要在别人追求事业、经营家庭、回馈父母的年纪,再花费三年至四年的时间与精力,承担常人难以想象的学习压力,来获得博士——这一最高阶的学位。 !S.O~Kq
n;@.eC,T/
因此,在确定报考院校时,务必极其小心谨慎,尽可能地搜集所能获得的各种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渠道,竭尽全力地来获取。否则,一旦选择一所并不适合自己的高校,即使再如何努力,最终的结局也许依然是丢盔弃甲。选择一所正确的学校,是成功的一半。 r` B(ucE
e{EC#%x_
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哪些高校属于强势学科,这都很好查询,在网络上稍微检索便可得到。而且对于已经硕士毕业的大家而言,这应该早已烂熟于心。 _:N=
>jU25"XI[
其次,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区位,建议东部和南部的优势高校,毕竟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可以放大自己的光辉,而稍差一些的则或许会折损之。东部与南部的高校资金雄厚,对外交流便捷,这是不争的事实。 3S 5`I9I
~8 B
]
最后,务必向自己熟悉的同学,或者同学的同学,打听目标院校的考试风格、考试内容的倾向性、考试流程。如果没有认识的同学,可以多在一些考博论坛逛逛,搜集相关信息。
O~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