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考博的考生一定思考过联系导师的问题,很多人为此简直是伤透了脑筋,毕竟这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情,而且是考生自认为有求于导师的事情(实际上是双方互相有求,生择师,师亦择生)。 n]? WCG}cd
ISqfU]>[
oVO.@M#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有两个环节需要和导师打交道,一个是写两封专家推荐信,另一个则是联系导师,前者还好说,选择面很广,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但是对于联系导师而言,虽说一个不行也可以再换另一个,但是诸位考生心中肯定是有最优选项的,选择面其实很窄很窄。 je%M AgW`
y;`eDS'0.N
440FhDMj
有一个问题:考博非得要提前联系导师吗?其实也不一定,比如你考教育博士(Edd),或者其他导师组共同招生的专业,在报名时不需要你填报导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提前联系导师了,注意,可以不联系不是说你一定不联系,能提前联系一下也没有坏处。 }0/a\
kA?_%fi1
Lk,+Tfk"
为什么这么说呢?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抬高导师选择学生的心理门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导师的学术旨趣,然后写研究计划的时候就可以有意匹配一下,说不定还能获得更加精准的复习范围;再就是,如果聊得特别投机的话,也有可能提前加入课题组,将要取之,必先与之,先给导师干干活,这中间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处好关系,一圈人都站在你这边,想不留下都难;最后,你有机会提前锚定最优秀最知名的导师,导师们之间的学识、资源和地位那可是千差万别的,反正是要读这个博士,那为什么不选择最优秀的博导呢? Q+[ .Y&
a
-0cN 9
fj']?a!m
这种导师组共同决定,或者说干脆入学后再分导师的专业,你只需要按照招生简章的要求做好材料准备、笔试准备和面试准备就可以了。 2W$lQ;iO
对于一定联系导师的情况,比如像一些语言类的专业、艺术类的专业、理工科的专业,每一个导师代表着一个方向,关键是他自己命题,报考他的考生和报考别的导师的考生考的不一样,这种情况务必要提前联系,而且要进行深度沟通,否则即使你到了面试这一关,也不一定能留下,“霍布森选择”告诉我们:只有一种选择是最差的选择。你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导师有绝对话语权,其实这种情况的最优策略,都不是复习了,而是只能你自己体会的内容。
M[P^]J@
Ob@Hng%v
@z,*K_AKr
当然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你需要报考的导师从属于某一个二级学科,而这个二级学科有很多个博导,按照专业统一考试,你只是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选择五六个博导中的一个。这种情况就有辗转腾挪的空间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力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导师进行深入沟通。 J\`^:tcG
TUTe9;)
ExhL[1E
怎么和目标导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其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么多导师中,我为什么选择你而不选择其他导师,一个是这么多学生中我为什么偏偏选择你而不选择其他学生。只要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你就和导师“如胶似漆”了。这一个问题,我们以后在探讨,毕竟考博兵法系列有100篇,这才是第2篇,不着急,一个一个问题去深究。 ;bjnL>eW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是,怎么联系到导师?换言之,如何获得导师的联系方式? Ol+Kp!ocY
@p!Q1-] =
!D:k!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关系网。做过一次连锁性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只要你想联系某个导师,总能够通过几番周折联系到的,当然,理论只是给出了一个指导方向,实际操作上并不需要那么多中间链条。
9YKDguG
S!dHNA:iU
7 `Du5>b8
首先,最简单的是,去学校的官网找一找,很多老师是会给出邮箱和办公电话的,如果你想联系的导师还有行政职务的话,搞不好假期还会有值班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直捣黄龙了。有些学校还会有导师答疑时间表,固定的时间一定是在办公室的,这些信息都会从官网上获得。如果你要考北大教育学院,院长的电话就在官网上。 :t$A8+A+0
&=w|vB)(p
再看一个值班表。 P[i\e7mR
f1cl';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