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病理生理学(博士) zmV5k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d..L-`]ET
1.核黄疸 7X\azL
2.肺性脑病 ^T):\x(
3.死腔样通气 /s91[n(d
4.无复流现象 so~vnSQ!x
5.氮质血症 JI{|
8)S
6.SARS [ugBVnma
二、名词比较(每题6分,共12分) 9.F+)y@
1.parallel hyperplasia and series hyperplasia "i+fO&LpZ
2.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rFY% fo
三、判断题(共5分) $O}:*.{(W
1.氰化物中毒会导致组织中毒性缺氧。 K OZHz`1!
2.低血钾时机体一定缺钾。 ES~ykE
3.肝性脑病系肝功能不全继发神经精神障碍,故属MODS。 O gQE1{C
4.ARDS时必定有二氧化碳潴留。 R)s@2S
5.我国目前临床实践中法律认可的死亡标志是脑死亡。 yQkj4v{
6.急性高血钾症时可因超级化阻滞而发生肌肉弛缓性麻痹。 obUX7N
7.低渗性缺水时机体丢失的是低渗液体。 jOuz-1x,&
8.休克患者的心输出量均有所减少。 aE0yO#=
9.动脉血氧容量大于静脉血氧容量。 y993uP
10.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的。 F<wwuCbF
四、选择题(每题0.5分,共5分) :G#>):
1.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的是①低渗性缺水②高渗性水③等渗性缺水④水中 毒⑤脑水肿 ,(0q
2.心肌向心性肥大一般发生于①输液过量②高血压③严重贫血④动-静脉瘘 ⑤甲亢 Og8:
3.左心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的机理主要是①交感兴奋呼吸中枢②H+对呼吸中枢的刺激③肺淤血水肿④PaCO2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刺激⑤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 K8 Y/sHl
4.各种慢性肾疾病产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共同发病环节是①肾缺血②肾中毒③肾血管梗塞④肾小管阻塞⑤肾单位广泛破坏 =i jGB~
5.PH降低,AG=12,PaCO2=40mmHg通常提示发生了①代谢性碱中毒②呼吸性酸中毒③呼吸性碱中毒④内生酸增多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⑤HCO3-丢失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C^]y
iR-U
6.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①肝细胞②脾淋巴细胞③中性粒细胞④嗜酸性粒细胞⑤单核细胞 H]a; <V9[
7.下述哪种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水中毒①甲状旁腺②甲状腺素③抗利尿激素④肾上腺素⑤醛固酮 ZJz6{cY
8.对诊断循环性缺氧最有价值的血氧指标是①血氧容量②血氧含量③血氧饱和度④动脉血氧分压⑤动-静脉氧差 {}ks[%,_\
9.心肌抑制因子的实质是①K+②H+③内毒素④脂多糖⑤活性小分子多肽 =y"
lX{}G
10.在诊断呼吸衰竭时,最全面正确的血气分析结果是①PaO2<60mmHg或伴有PaCO2正常②PaO2<60mmHg或伴有PaCO2异常③PaO2>50mmHg或伴有PaCO2正常④PaO2>60mmHg或伴有PaCO2<40mmHg⑤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 B|#*I[4`w@
五、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bqmOfGM
1.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肌的兴奋性 _____ ,传导性 _____ ,自律性 _____ ,收缩性 _____ SOo/~giz|
。 '+tU8 Pb
2.细胞膜上调控Ca2+内流的钙通道主要有: _____ 、 _____ 和 _____ 。 !Fa2F~#h
3.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基础是 _____ 。而 _____ 和 _____ 是其重要的发病环节。 ^hOnLy2
4.就酸碱平衡而言,所有呼吸衰竭患者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 _____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患者 _____ K9Dxb
。在此基础上呼吸衰竭患者有可能合并发生 _____ 和 _____ ,甚至发生 _____ 。 mgeNH~%m@*
5.引起心室顺应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 和(或) _____ ,心室顺应性下降可通过 _____ 、 _____ 、 lxTW1kr
_____ 诱发或加重心衰。
a@_.uD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M~Tq'>Fn
1.细胞死亡有哪些形式?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有何差别? z@hlN3dg
2.诊治功能性肾衰与器质性肾衰的基本原则及其病理生理依据。 Q5'DV!0aSv
3.辨别休克、感染性休克、SIRS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BwO^F^Pr?k
4.MODS发病形式的不同类型。 (I~-mzu\
5.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急诊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PH7.40,PaCO2 44 mmHg, $Oa}U3
[HCO3-]26.4mmol/L, [Na+]142mmol/L, wkm;yCF+
[Cl-]96.5mmol/L,分析其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 E&H`da
附:代偿预期计算公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