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考试样卷(样卷二) ~<.{z]*O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y|0!sNg
1.中央集权制 :GN++\1pw
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VbDk44X.W
2.德育评估
_!_^B
德育评估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出客观评估的管理活动。德育评估包括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的评估和对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估。 n0LN
AhM
3.课程管理 ? 'qyI^m@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制度、课程实施等作出一定规定。显然,课程管理是教育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多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相关的课程材料,都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课堂具体加以贯彻、体现。此外,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是教育管理比不可少的活动的内容。 A^E 6)A=
4.班级经营 m68>`
班级经营,是指教师或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通过计划、组织、安排、督导和预期等活动,适当而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完成教育目标的历程。 Rt5,/Q0
5.教育科研管理 P(s:+
教育科研管理是根据指导教育实践、加快教育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规划、指导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y^e3Gyk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 52 *ii
简述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joDqv,iW8
答:1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 .p]rS
=#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成熟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教育法律、法规,但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P:_bF>r ?
2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 r7sA;Y\
就我国而言,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em95ccs'-
3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MrQ-B (
( 1 )制定的机关不同。国家的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而教育政策也可以由政党制定。 W'
:b6}?
( 2 )约束力不同。教育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对全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而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只对某部分人有约束力。 v`c;1 ?=,q
( 3 )执行的机关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机关,而教育政策除了国家机关,还有其他有关组织。 @`#x:
p:
( 4 )发挥的作用不同。教育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性作用,而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性作用。 [mv!r-=
( 5 )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而教育政策主要以决定、指示、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广泛、原则和概括。 Z^}[CQ&Am
( 6 )执行的方式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社会成员必须遵照执行;而教育政策则主要靠组织与宣传,启发人们自觉遵循。
D)bL;h
( 7 )稳定的程度不同。教育法律的稳定程度更高,而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更高。 ^Vhl@
( 8 )公布的范围不同。教育法律必须向全社会公布,而教育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Z
p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Bl^TT
1.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BG
8/
答:为了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等十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①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为学生的人身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建立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成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落实相关制度(如门卫、实验室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定期检查和信息通报等),对学生的用餐、用水、用电和住宿、医疗及校车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范,并建立安全档案。③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学校应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大型集体活动、体育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做好晚自习巡查和上学、放学的交接工作;对学校人员资质和场地使用严格把关,关注特殊体质和心理异常的学生。④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组织事故预防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卫能力。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难的方法和手段。 ok [_
Z;
2.举一个实际例子说明教育评价每一阶段有哪些主要工作? :h |]j[2p
答:教育评价的基本流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和反馈三个阶段。 $.t>* Bq
1 .准备阶段 $}r.fji,c
( 1 )进行背景分析。主要任务是了解评价的需求,确定评价的目的和评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阐明为什么要评价以及评价什么。内容包括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分析、评价委托人需要分析、评价参与者及受评价影响人员的心理分析等方面。背景分析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和对关键人物进行采访等方法获取有关信息。背景分析的目的是为评价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H]
g=(
%ok
( 2 )设计方案。方案是整个评价过程的计划和蓝图。评价方案应当体现评价的目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评价的目标、评价内容和形式、指标的权重、评价标准、收集和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包括表格与文件)、实施程序等。 9pPLOXr ,
( 3 )组织准备。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建立、评价资源(人员、经费)的配置、评价活动的管理。评价组织的人员结构,应力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 u}%6=V
( 4 )组织学习,开展宣传动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组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进行学习,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程序等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调动两者参评的积极性。同时要举办以评价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班,使其掌握必要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Xtfs)"
2 .实施阶段 \gkhSLq
( 1 )预评价。在正式评价之前,先选择试点单位进行试评,以便取得经验,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和评价程序。试评可以由评价组织进行评价,也可以把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作为试评。后者更有利于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M|j=J{r
( 2 )正式评价。要求被评者不仅做到实事求是地全面提供各种材料,而且还要为评价者提供有利的工作条件。同时,评价者要注意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和杜绝各种弄虚作假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n1b:Bv4"]#
( 3 )收集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是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是作出科学结论的必要条件。所收集的评价信息应当全面、准确、充分。评价信息的收集一般分组进行,然后在分组基础上归纳汇总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查阅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G.@'
( 4 )整理与处理评价信息。整理评价信息是指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审核、建档,保证评价信息全面、准确而真实;处理评价信息就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处理评价信息,将评价对象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运用数字或其他方法处理成为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包括:主评人员按照评价标准及细则,对被评价者(单位)的实际表现,给予相应等级或定性描述;评价小组对各主评者的评价结论进行认定、复核;评价领导小组对各评价小组的评价工作进行审核;资料处理小组进行必要的数据汇总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告评价领导小组并反馈到各评价小组。 G&Dl($
( 5 )形成综合评判,撰写评价报告。即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将分项评定的结果汇总成对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综合评价。由于评价结论对被评价者具有重要的影响,应当十分慎重,评价组的人员要充分交换意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作出准确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结论,并写出评价报告。 fN&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