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上周被披露的大规模情绪实验成功印证了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流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不过他们没有事先通知用户的做法惹怒了一些隐私捍卫者。虽然桑德伯格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是匿名状态,依然无法打消一些人的疑虑。“我们已经开始被视为胚胎和小白鼠了吗”? {}Y QB'}
w(w%~;\kLP
其实 Facebook 的做法无可指摘,首先用户的信息并没有用来作为商业化目的,而是和大学一起合作进行公益的研究。之所以称之为公益,因为很多用户虽然能够朦胧地感觉到自己被社交网络的负能量所左右,或者觉得别人过得都比自己好,但是有了翔实的数据支持,更多人可以确信无疑地离“公知”或者“碧池”远一点。如果事先告知的话,研究的结果很可能会受到用户自我审查的影响。 !FhK<#
K`!q1g`
第二点,用户的数据在收集过程中保持匿名状态,在这个前提下,连个性化的广告推送都没有引起争议,那么研究又有什么错呢?别忘了,还有智能排序、原生广告或者猜你喜欢这样的东西。这些都篡改了你的 News Feed。 (<ybst6+I
DAs&4Y`
当然,Facebook 可以做得更好,比如用户可以在隐私与服务协议里选择未来是否参与此类研究计划;研究事前虽然需要保密,但是事后应该告知用户,我动了你哪儿一段的 News Feed,用于哪些研究计划。甚至因此可以衍生出一项社会调查的付费服务,国内很多经济类社会类学科的研究,需要为一人次的调查付出大约2元,和推广一个App价值相当。 ]h0Fv-[A
4:$?u}9[:[
但是我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未来开展研究工作的主体是大学还是互联网公司? wAHW@q9CK
很多人看到了未来MOOC对二三流大学的冲击,但是MOOC其实是加强了一流大学特别是一流学者的影响力。桑德尔的《公正》,Andrew Ng的《machine learning》和 Eric Grimson的python 课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知道。但是互联网公司手中的大数据,可能让两个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云泥之别。这难道不会吸引一流的研究人员吗?同时成果也可以迅速应用到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中,Facebook在2012年实现广告收入暴涨,部分就要归功于数据团队的研究成果 {I s?>m4
Facebook展开情绪实验,这家年轻的公司刚刚走了两步而已。美国社会学家年会将于 8 月份在旧金山举行,Facebook 在会议的前一天召开“人口数字化大会”,而且准备在社会学家下榻的宾馆挨个捞人。牵头这一活动的是社会学家 Brandon 和社会学博士 Corey。后者和情绪实验的负责人 Kramer 都是 Facebook 数据团队的成员。根据搜狐IT的报道,该团队2007年就成立了。 }s;W{Q
+MG(YP/l
过去有人认为公司内的研究过于急功近利,不过在科技公司扎堆的CS领域已经有很大改观。微软雷蒙德研究院在前沿方面的积累无出其右,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和山大学',this.id)" style="cursor:pointer;border-bottom: 1px solid #FA891B;" id="rlt_4">中山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生。从去年开始整个机器学习研究的前沿几乎都被搬到了互联网公司,包括 Andrew Ng、Hinton和LeCun。在中国,应该很多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淘宝县域电子商务研究报告》吧! 8Z;wF
6&(gp(F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学有更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互联网巨头在研究领域的相对潜力比在美国更大。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不断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年轻的本科毕业生或许愿意直接进入这些公司自我提升并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可以在这里拿到博士学位,至于教育部是否承认,whatever。 'jp nQcwxx
o'.6gZ gk
对经济学和社会学这样非常容易和大数据产生化学反应的学科,一流的研究机构未来都会在互联网公司。或许是十年后,或许是二十年后。甚至不妨把眼光再放长远一点,互联网巨头们未来或许愿意创办一些更吸引人的私立大学,以实现他们所标榜的社会责任。 iqecm]Z0
高考和毕业季刚刚过去,我受到了一点感染,或许想得有点多。 HR'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