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 F/PH=Dk
1、 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使用利尿剂:抑制髓袢对Na重吸收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 3)肾实质性疾病 4)肾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泌H障碍导致H-Na交换减少,尿钠排出增多。 v\@pZw=x
2、 肾外丢失:1)经消化道丢失: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 3)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或大面积烧伤而只补充水分。 #KNl<V+c}1
^ (
s(4|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g[*"LOw
1、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由于丢失的主要是细胞外液,同时由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造成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R.?PD$;_M
2、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缺水却不思饮,难以自觉口服补充液体。同时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导致低比重尿和尿量无明显减少。晚期可因血容量显著下降ADH分泌增多而少尿。 t3AmXx
3、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因而患者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W^7yh&@lU
4、 经肾失钠者尿钠含量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因RAS激活导致Na重吸收增加而尿钠含量减少。 Cmp5or6d
jK".iqx2L
高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 YG /@=Z.
1、 水摄入减少:见于水源断绝,禁食,饮水困难,中枢系统疾病无口渴感 m[z$y
2、 水丢失过多:1)经呼吸道丢失:癔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的过度通气 2)经皮肤失水:高热,大汗 3)经肾失水:尿崩症,大量使用利尿剂 4)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 bU[_YuJbM
mE=Ur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dz^b(q
1、 口渴: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 FQ>kTm`d
2、 细胞外液含量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且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加。 R58NTPm
3、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水从低渗的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引起细胞脱水导致细胞皱缩。 :T|9;2
4、 血液浓缩:由于血容量下降可激活RAS,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强肾小管对Na重吸收,与ADH一起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循环血量使其不致下降太多。 {kBsiSvsA;
5、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细胞严重脱水可导致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脑体积因脱水缩小,血管张力增大而导致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8{0_
6、 脱水热: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而使散热受到影响。 p/88mMr
#
E_S..
水中毒原因和机制: %%/8B
1、 水摄入过多:大量补液、饮水,无盐液体灌肠,静脉输入含盐少液体过多过快 lT*@f39~g
2、 水排出减少:ARF,ADH分泌过多 GXIzAB(
AloL+eN@
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yj@k0TWT$
1、 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F,A+O+
2、 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液低渗,水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 "*t0
t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裂孔疝。 nF_q{e7
4、 实验室检查见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降低,早期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I 44]W &
|d&C
<O;f
水肿的发病机制: 4'=Q:o*w`
一、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C
#iZAR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平均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代偿能力时发生水肿。充血心力衰竭、静脉血栓或肿瘤压迫静脉可导致静脉压增高,动脉充血是炎性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iC5HrOl6U
2、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硬化和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过多;蛋白质分解增加(恶性肿瘤) (# mvDz
3、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如感染 烧伤 冻伤 化学伤等 g1|Pyt{
4、 淋巴回流受阻:这类水肿液的特点是蛋白含量较高,见于恶性肿瘤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 #HH[D
;z
二、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储留 <F(S_w62
1、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肾小球病变:肾单位严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严重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血流量减少,GFR减少,导致钠水储留 |!9xL*A
2、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见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同时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下降,重吸收钠水增加。 e@
D}/1~=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醛固酮含量增高:分泌增加(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征)灭活减少(肝硬化) 2)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ADH分泌增加;RAS激活醛固酮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 ju'aUzn
4r`
I)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AWi>(wk<
一、 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5I,NvHD4
1、 兴奋性增高:心肌兴奋性大小主要与Em-Et间距有关。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 auc:|?H~1n
2、 自律性增加:低钾血症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降低,因而复极化4期K外流减慢,而Na内流相对加速,自动去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 z,$uIv}'@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减少,去极化时Na内流速度减慢,故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降低,传导性降低。 M9A1
8d|
4、 收缩性改变:轻度低钾血症时对Ca内流抑制作用减弱,复极化2期Ca内流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但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代谢障碍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 @2L^?*n=
二、心电图的变化:T波低平,U波明显增高,S-T段压低, Q-T间期延长 D4@?>ek6U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1)心律失常 2)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加。 kmC0.\
>qB`03>
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ZP!.C&O
一、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g*My1+J!
1、 心肌兴奋性:高钾血症时Ki/Ke比值变小,静息期K外流减少,Em绝对值变小,Em-Et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快钠通道失活导致兴奋性下降。
y705
2、 自律性降低:K通透性增高,复极化4期K外流增加而Na内流减少,自动去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 s|H7;.3gp
3、 传导性降低:Em绝对值变小0期钠通道不易开放,使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减小,因此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t1#5
4、 收缩性减弱:细胞外液K增高抑制Ca内流,收缩性降低。 \Db;7wh
二、心电图的变化:P波压低 P-R间期延长 T波高尖Q-T间期轻度缩短 i_Q1\_m !
三、心肌功能的损害: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室颤、心跳骤停。 '%t$mf!nV
NZv 8#
为什么可以用钠盐和钙盐治疗高钾血症? BHAFO
E
1、 Ca可促使Et上移,使Em-Et间距离增加甚至恢复正常,恢复心肌兴奋性 (E@;~7L
2、 Ca使复极化2期Ca竞争性的内流增加,提高心肌收缩性 :t!J
9
3、 应用钠盐后,细胞外液钠浓度增加,使0期去极化时Na内流增加,0期上升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心肌传导性得以改善。 <Tjhj*
jd ;)8^7K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导致骨骼肌兴奋性减低的机制是什么? g2TK(S|#
1、 低钾血症时,Ki/Ke比值增大,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Em绝对值变大,Em-Et增大,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因此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W|@SXO)DY
2、 严重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急剧升高,Ki/Ke比值变小,Em下降甚至接近Et水平,细胞膜上的快钠通道失活,细胞处于去极化阻滞状态而不能兴奋。 NR(rr.
JS8pN5
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Cj3Xp~
1、 钾摄入不足: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及手术后较长时间按禁食而静脉补钾不足 u`N
rg<
2、 钾丢失过多:主要原因 A\
rY~$Vr
1) 经消化道失钾: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及肠瘘。 "?6*W"N9
2) 经肾失钾:a、长期大量使用排钾利尿剂 b、盐皮质激素过多 c、各种肾疾患 d、肾小管性酸中毒 e、镁缺乏 !gRU;ZQU_
3) 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 X%-hTl
3、 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U:$zlfV
1) 碱中毒 ~h8k4eM
2) 过量胰岛素使用 2& Hl
wpx
3) B-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增强 lY`WEu
4) 中毒:阻断钾通道 @(a~p
5)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E{JTy{z-
{)r[?%FMgV
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f 'Lll
1、 钾摄入过多:静脉输入过多钾盐或者输入大量库存血 Q_,!(N
2、 钾排出减少: a
MydeTCHi
1) 肾功能衰竭:ARF少尿期及CRF晚期 R6;229e
2) 盐皮质激素缺乏 md{1Jn"
3) 长期应用储钾利尿剂 8sDw:wTC
3、 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OKKR/:
1) 酸中毒 C;ha2UV0H
2) 高血糖合并胰岛素分泌不足:见于糖尿病 2g)q
(
3) 某些药物:B-RB,洋地黄类 js)E:+{A,
4) 组织损伤、大量溶血 96F+I!qC
5) 缺氧 }V
H`\g}
6)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q}JP
;p(#
4、 假性高钾血症:指测得的K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并未增高。 UG}"OBg/
%tkL<e
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发生机制? <3k9 y^0
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表现为肌肉震颤,手足搐溺,陶氏征阳性,反射亢进。机制为: g ?%]()E
1、 Mg和Ca竞争进入轴突,低镁血症时Ca进入增多,导致轴突释放乙酰胆碱增多,使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加强 MGKSaP;x
2、 Mg抑制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低镁血症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 {
zalB" i
3、 3、低镁血症时Mg抑制神经纤维膜和骨骼肌应激性的作用减弱 @DR?^
q p
4、 Mg对平滑肌也有应激性,故低镁血症时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引起呕吐或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