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本土大学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博士,也就没有必要再把“海归”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而特殊化。 un~`|
近日,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16博士生招生面试交流会上,有记者发现,2000多名参会的研究生中,不少人本身已是博士生,他们打算在国内博士读到一半甚至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申请出国读博。 &k_*Y-l7]
笔者以为,博士生出国读博,要正确理性看待。一方面,国内高层次人才就业竞争日益加剧,整体上推动了水涨船高,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重“海归”轻“土博”的趋向,倒逼立志走学术路线的学生不得不出国“镀金”;另一方面,海外知名高校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许多博士生做出这番打算,主要还是看重国外高校的科研实力及研究生教育水平。 n&P~<2^M#
诚然,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对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优秀的“海归”博士,在关注领域、创新思维、研究方法上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帮助国内高校在某一学科或领域迅速开辟出新的阵地,再加上“海归”博士的国际学术资源和语言优势,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上,无疑具备推动学校发展的条件。此外,从大学评价体系来看,许多评价指标也都看重科研队伍的海外经历。但与此同时,高校用人绝不能惟“海归”化,还是要分学科,根据研究者的学术水平而定,那种认为“海归”都优先于本土博士的观点,显然陷入了认识误区。 Nj2l>[L;
真正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不是博士生本身,而是要关注国内博士生的培养问题。为什么我国高校难培养高水平的博士呢?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博士生,很多并不是为了学术追求,而是仅仅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读博;在培养过程中,所谓读博,通常就是帮助导师做课题,并没有明确的个人学术旨趣。此外,许多指导教师学术能力和职业伦理上,也还存在问题,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学生培养上。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博士生教育的招生方式、培养模式特别是教师的学术指导方式。 aZ_3@I{d`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和关键期,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海归”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基本的标配。如果我们本土大学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博士,也就没有必要再把“海归”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而特殊化。 C,eP!_O
无论是通过海外深造,还是本土培养,博士作为高端人才,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全球存在的一些共性或长远问题。这才是博士生培养的要义所在。 6.KEe^[-
总之,博士生选择去海外留学或重读博士,在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如果博士生是单纯追求学术目的,自然是好的,国家和高校都要鼓励,在留学方面也要尽可能多创造条件;而倘若是基于功利目的,单纯为了学术“镀金”换块招牌,那似乎就没有太多必要了。况且博士生教育,成本投入都相当的大,是否出国读博,每个人还是要量力而行。(作者姜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Y7p@NG&1q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3日第2版 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