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IR32O,)
2002年 C#P>3"
一、 概念辨析(每题6分,共30分) %&J`mq
1.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IDdu2HNu
2. 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城市经济区 =6N=5JePB
3.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e#(p<
4.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方化
,V)hV@Dk
5. 市场区位与门槛人口 [C!m,4
二、 问答题(每题10分,工50分) pP%+@;
1. 简述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h]
4qJ
2. 与旧国际劳动分工比较,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何不同
M>i *e
3. 试述产业高层次化的基本趋势 g@]1H41
4. 试述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的影响 p*JP='p
5. 评述核心—外围模式 Psm9hP :m
三、 设计题(20分) }S%}%1pG7
拟在某一地区开展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完成《产业空间组织的自然条件评价》专题,就该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手段,完成研究大纲的设计。 (e9hp2m
2001 0|{":i_s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r^S
o
qom3
1. 农业地域专业化 @f
-rS{
2. 核心—边缘模式 z;>O5
a>z
3. 区域比较优势 $>Gf;k
4. 经济全球化 d8WEsQ+)A
5. 城市经济区 v'Up& /(
6. 区位决策
)
urUaE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o+\?E.%%g
1. 试述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fUJe{C<H
2. 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区域规划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f%REN3=5K
3. 评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以及两类研究方法结合的重要性。 luz,z(
v
三、 分析、设计题 ~\zIb/
#
1. 依据人口转移理论,利用表一(为1949年—1998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提供的数据,分析 ON"V`_dq+M
(1)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化的特点 Nt[&rO3s
(2)这一变化特点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影响 P[e#j
2. 拟用半年时间进行某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项目,制定出简明的工作方案 `$/M\aM%
四、 论述(20分) [U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