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表明我的观点:提前联系导师,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国际惯例。所以,这次我将文章的题目说得更明白一些,并认为这应该成为考博的必修课。 SoPiEq
m&
!4*D
' En|-M5
一些具体的联系措施和技巧:与导师进行沟通,要注意保持同导师的沟通频率,太高容易让他烦,因为他也很忙,不可能整天忙你的事,不能让他把你的事当作是负担或者敷衍。频率太低,他会印象不深。一般来说,只要你同导师通过两三封信,他一般是不会忘记你的。每个月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复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LUN"p#1
qOM" ?av
<)am]+Lswy
另外,我还将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会经历的找导师、找工作与找对象并称为人生的三次“婚姻”,完成一篇博文“人的一生中需经历的三次“婚姻””:找导师也一样,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最终能走到一起“配对”成功的,一般来说也是条件相当的,也没有谁亏欠谁的。达不到入学条件的学生,已经被淘汰;有能力的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更合适的导师。 SNl% ?j|
f
pN?geF~t|
IVdM}"+
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中,将“提前联系”导师简单类比为人情关系,甚至提出问题“原本严肃的考博复试为何会掺杂这欲说还休的人情关系?”我就不明白了,就提前咨询或者与导师沟通一下,怎么就不严肃了,就变成了人情关系了?没有联系导师导致自己的失利,是考生自己的错,怎么就推到那些有心与导师联系的考生的错?至于文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什么提前联系的人就被导师“心有所属”了,“只要他的成绩一过线,名额就是他的,甚至考试前导师还给他单独复习过考博题型。我们都是陪榜的。”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故意想妖魔化大多提前联系行为的话,那么就是无意中的以偏概全! 后面所说的“单独复习考博题型”,这是另外一种违规问题,与“提前联系”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师生的利益是相辅相存的,我不相信一个导师愿意放弃一名优秀的学生,而宁愿招一个可能会给他自己带来麻烦的学生。 +$y%
H
bpp
{Z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