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UID: 3
精华:
10
发帖: 10451
流量: 10137 M
威望: 10851 分
介绍博友: 5956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群组: 考博英语
注册时间: 2006-03-20
最后登录: 2025-11-19
|
三峡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简章
三峡大学坐落于“世界水电之都”宜昌,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导师133人,硕士生导师1180人。 SH`"o 一、招生计划 s;5PHweWf 我校2019年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人,招生专业及其招生计划见附件1. FG8bP 二、报考条件 jR/X}XQtY 报名参加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_<3:vyfdC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bT\HW%m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普通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当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ePSI|EW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的体检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g~V{Ca;} 4.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cF/FretoO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
$Ze @
三、报名 J'7){C"G$ 博士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我校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名费。 !'[sV^ds (一)网上报名 !-;Me&"I=` 1.时间:2018年12月1日-2019年1月11日。 + S%+Ku 2.流程: 4ErDGYg} (1)登录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网站http://10.1.14.210:8080/yjs/jump/bsbm,按提示注册、报名,并牢记用户名和密码。 1DLQZq (2)根据提示填写基本信息和报考信息,上传照片(为白底登记照)和材料,并仔细核对信息确保无误。 }7C{:H2d 上传材料如下(均扫描为清晰且不变形的图片):
u_Q3v9 ①学历证件:提供报考信息中所填报的学位、学历证件 (包括专、本、硕所经各阶段),应届硕士生还要提供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I &m~ cBj< ②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附件4)。 z5i!GJB ③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XZ1,2jA/ ④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G
UcuD^Fe (3)审核考生上传的照片和材料,如不合格将退回并需重传,考生在未得到确认合格时需关注。 6f{ c (4)报名合格后即可打印报名登记表。 AX1\L|tJS (5)请考生登录http://jwc.ctgu.edu.cn/netbank/index.htm缴纳报名费,缴费说明见http://jwc.ctgu.edu.cn/netbank/help.htm。报名费155元/人。 =tog<7 说明:网报截止后,考生不得要求修改报考信息;缴费后不得要求退费。 RL&*.r& (二)现场确认 T}\U:@b 1.时间:2019年1月14日-15日 O}KT>84M 2.地点:三峡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楼J-1519) Z4(2&t^ 3.流程:资格审核→采集身份证信息→签字交表。 YqDw*S{ 4.资格审核材料: r7IhmdA (1)往届生(含已取得硕士学位人员)须持本人所有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及最后学历电子注册备案表;应届硕士生须持硕士研究生证、学信网上下载打印的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前期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B@s\>QMm (2)凡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无法出具者不予现场确认; F.\]Hqq (3)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 -bj1y2)n 说明: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资格审核、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无效。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手续,恕不接受规定时间外的补报及缴费。 Z6
aT%7}} 四、考试 3^fZUldf 博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sF|$oyDE (一)初试 "~+K`*0r8 1.初试科目: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外国语为湖北省联考英语。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L?Lp``%bI7 2.初试时间:2019年4月13日-14日。 b;}MA7= 3.初试地点:三峡大学(宜昌市大学路8号) [X
QNgSy?z 4.初试成绩查询:2019年4月26日-30日登录网站http://10.1.14.210:8080/yjs/jump/bsbm。 xQD#;
7 (二)复试 )q=1<V44d 1.复试时间:2019年5月,具体时间以学院安排为准。 &R8zuD`# 2.复试内容: 'kC $R;#\7 (1)测试考生外语口语及听力水平; r`&ofk1K (2)以面试等方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考生需提交包括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研究思路和展望的科研报告; -S|L+">=Z (3)已获得硕士学位者或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阶段的政治理论课成绩合格者可以申请免试政治理论,其他需加试政治理论课。 HK-?<$Yc (三)体检 |fJ,+)_( 考生需在复试前到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录取。 \e=@h
!p (四)其他说明 U .rH,` 1.考生与所在单位因博士报考产生的问题由考生与所在单位自行协商;若因此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e@q[Dv'mu 2.对在报考时填写虚假信息及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视具体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F0|T%!FB>% 3.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者,按国家相关规定处理。 62zlO{ >rJ 五、录取 wJgM.V"yb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N[2*.c[ 学校根据招生规模,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及评议书、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录取名单。 Mdy H/.Te 学院审核录取方案详见附件6。 @&~BGh 录取类别: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并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Fke(?X' 六、学制、学费、奖学金 JRNyvG>j 1.学制与学费 Wm\f:|U5` 学制为4年,学费标准为1万元/年。如需延长学习年限,按学校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 8+!$k!=X 2.奖助与激励机制 p"X\]g^jA> (1)国家助学金:13000元/年(全日制,且档案调入学校者均可享受)。 JhD8.@} b~ (2)国家奖学金:30000元/年,可参评。 ZWr\v!4 (3)学业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18000元/年,二等奖15000元/年,覆盖面100%。 [&39Yv.k,7 若本校对上述奖助标准及激励机制进行重新修订,则按新标准执行。 !#X^nlc 七、参考书目和考试内容说明(附件2) g3qtWS 八、学科简介(附件3) 0 @,@ 九、英语考试大纲(附件5) x:@e ID 十、联系方式 \q,w)BE 1.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 ]]]7"a 电话:0717-6393256 CtE".UlCA 学校网址:www.ctgu.edu.cn rkzhN59; 学校研究生院网址:http://yjs.ctgu.edu.cn:82/ q=EQDHmh 学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政编码:443002 k"n#4o: 2.学院联系方式 ))MP]j9
T G(4k#jB 研究生院 '|+_~ZO*d 2018年11月7日 fHgfI@{=j ?^7~|?v 5-g0 2g 附件1: ,CdI.kV>o2 2019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FX'W%_f, O*7vmPy 附件2: pKtN$Fd 2019年博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内容说明 k=W~ot& [zm@hxym ;,6C&|n]w 2019年博士自命题科目参考书 'I+M*Iy kRwY# dD39?K/ NPO!J^^ 附件3:学科简介 nwfu@h0G 一、水利工程(081500) lsj9^z7 1.学科简介 wi.E$RckD 水利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水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0人,博士79人;有博导17人、硕导62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专家19人次。拥有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充满朝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的师资队伍。 1TfFWlf[B 2.科研条件 9+<A7PM1T 学科拥有专业实验室总面积7148平方米,建有多个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研究基地,包括: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水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等。本学科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项目80余项,参与了包括三峡、水布垭、龙滩、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锦屏、官地等大中型水电站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 Ny`SE\B+/ 3.研究方向 N|@tP:j (1)水文学及水资源: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和水资源调度的影响问题,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响应及对水电工程的影响、流域水污染的迁移转化和时空分布规律、水文模型复杂度及时空分辨率对模拟精度的影响、洪水集成预报方法及不确定性理论、水库群多目标联合优化及风险决策方法、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特色研究领域包含:流域水文过程精细模拟、变化条件下的水文响应、水库(群)优化调度等。 1\/vS$bi( (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水流运动、泥沙产生与输移、河道演变以及水流与水工建筑物/水利机械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工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生态水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河流泥沙工程及河流管理;泥沙输移基础理论与模拟技术;土壤侵蚀机理及模拟;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流体测量、测试技术;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 T\4>4eX- (3)水工结构工程:运用现代数学力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以水工建筑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设计理论与方法、施工技术、监测技术、检测与修复加固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安全监控与现代试验技术、水工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高陡边坡和地下工程、大坝安全监测与健康诊断及修复技术、水工建筑材料耐久性分析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 dikX_ Q>D (4)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优化调度与安全防护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利水电系统规划与优化调度;水电站及泵站的结构、运行、控制及诊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系统仿真及资源优化配置;现代监测技术与方法;施工导截流及风险分析;水利水电建设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与运营管理等。 }c=Y<Cdh
(5)生态水利学:围绕开放水体及重大水利工程引起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水流微动力基本理论及其环境效应;水库(群)建设对流域生源物质循环的影响;水环境变化对水生生物的胁迫机制;变化环境下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鱼类过坝技术;水库(群)生态调度技术与方法;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与保育方法。 vg X7B4 x+%> 2qgj" 二、土木工程(081400) &jg>X+; 1.学科简介 wpQp1){%Q 土木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其二级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创新学科,岩土工程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湖北省首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水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1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76人,楚天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专家16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 kDQE*o 2.科研条件 `RU RC" 学科拥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力公司岩土工程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湖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七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省级土木与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计量认证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危险性评估甲级和岩土工程勘察、测绘2个乙级资质;拥有300T反力墙、加载和控制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完善的结构实验大厅、200T长轴实验机、100T材料实验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实验系统、混凝土动静力破坏过程CT观测实验系统、全国最大的人工降雨滑坡试验平台、粗粒土三轴实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实验系统、特殊土实验系统、岩石三轴实验系统、THMC多场耦合实验系统、岩石流变实验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 N;}X$b5Y @ 3.研究方向 ]JmE(Y1(1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岩土特性,研究对象包含地基基础、边坡、挡土结构、堤坝、隧道、码头、填埋场等土工构筑物,采用理论与数据模拟、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土工构筑物的岩土体力学特性、岩土本构关系、岩土体稳定性等,包含复杂环境条件下高陡边坡、深埋地下硐室岩体的开挖卸荷动态响应、变形预测、预警及动态反馈分析、变形控制及加固技术体系;深部能源开采与存储理论、方法和技术;跨区域修建交通设施应对多变地质环境的设计、填筑和维护成套技术;大型垃圾填埋场全寿命设计理论与实施技术等。 e iH&<AH (2)结构工程:运用现代数学力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使用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使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满足各种功能要求。主要包括材料动静力特性和结构振动控制等。特色研究领域有:从材料、结构、力学、化学及数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工程结构在不良环境下的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机制、修复材料、检测技术及其耐久性能提升方法;大型复杂工程结构在服役期常规性动力荷载和灾害性动力作用,结构损伤累积与性能退化,灾害作用下破坏和坍塌等。 ;Tq4!w'rH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建立与发展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和自然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包含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抗爆工程和防护工程等。特色研究领域包含:地质灾害成灾机理、防治及预测预报、边坡防护及生态恢复等。 [?,+DY (4)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解决各类型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物建设中跨越江河、深谷、海峡、穿越山岭或水底以及解决城市交通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桥梁、涵洞及隧道等结构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制造和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等,涉及包括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地铁和轻轨等领域。特色研究领域:桥梁振动理论及应用、桥梁结构安全评定与健康监测、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等方向。 e_rEu'[av x|^p9m"=% 三、电气工程(080800) S @!z'$& 1.学科简介 LKZ<\%
X 电气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湖北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电力与新能源学科群”主干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学科。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9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4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第一层次人才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人,楚天学者上岗教授8人,特聘教授2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拥有电气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汇聚了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已成为电力与新能源领域共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vG?H#y 2.科研条件 /
a-s9< 学科拥有电气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输电线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三峡大学电气设备检测试验中心(省级)、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4个,具备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科研条件。近年来本学科的科研成果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湖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50余项;在IEEE Trans.、中国科学、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00 余篇,其中ESI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水电站仿真、电力系统并行计算、新能源微电网、输变电装备安全运行与评估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项科研成果被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CL(D&8v8~ 3.研究方向 ?e+y7K}"]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该方向主要围绕电能的产生、存储、变换、输送、分配、控制的理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特性分析、运行管理、控制保护等理论和技术展开研究,为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经济、环保的电能。主要研究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电力系统运行计划、调度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新型输配电与分布式发电,电力市场及其运营,微电网运行优化与控制,电力系统节能与储能等。 $Grk{]nT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该方向主要围绕电力电子(功率半导体)器件,变流器拓扑及其控制,电力电子应用基础理论等展开研究,结合现代控制理论、信息与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实现对电磁装置的高效率变换与利用、高性能的电气传动和运动控制及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以达到合理、高校地使用各种形式的电能,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电、磁能量的目的。主要研究电力电子电路拓扑,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其控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装置、系统的仿真与设计,电力传动及其运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 P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