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教程第78-80页) 8.IenU9
[[';Hi^
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e$`hRZ%
4mX?PKvbn
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 MTNC{:Q
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 ~>~qA0m"m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LyT!y
要点:光环效应(识记) Rs"G8Q9Q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Ll&A@yU
要点:刻版印象与定型 (识记) M&Ln'BC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这是社会知觉中表示凝固性与偏向性的概念。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定型。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定型。刻板印象与定型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定型往往具有负面性质,会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
O[Y
知识点: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IAe/)
1.加法模式 Ra
H1aS(
2.平均模式 )24M?R@r
3.加权平均模式 b8vZ^8tBV
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 B/!/2x
1.印象整饰的概念
fWi/mK3c
2.印象整饰的作用 SQx&4R.
3.印象整饰的策略 tp&|*M3
要点:印象整饰(领会) ~$"2,&
印象整饰,亦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b&LAk-}[
第三单元 归因(教程第80-82页) g+<[1;[-
P$*N
gt
知识点:归因(领会) Q[|*P ] w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hv\Dz*XTs0
知识点: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 &"hEKIqL
1.内因与外因 '!,(G3
个体实际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前者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6f
?,v5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rK:cUW0]X
2.稳定性与易变性 Z|ZB6gP>h1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vB2
3.可控性 LNHi}P~
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h4FLF_w
知识点:控制点理论 (识记,领会) jiLJiYMg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的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之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之外部,称为外控者。 ._`rh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4C[<Gbx$(
知识点:归因原则(识记) MxKTKBxQ
1.不变性原则 |d*a~T0
2.折扣原则 i*@PywT"i3
3.协变原则 yBIX<P)vE'
要点:不变性原则(识记) lI.oyR'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 h8(>$A-
原因。 IAq
o(Qm
要点:折扣原则(识记) `ZI -1&Y3
这个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2,NKdD
要点:协变原则 (识记) /S1/ ZI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凯利指出,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发生,而效应不发生时也不出现的条件。我们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因此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 dt+r P%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 , c{ckm
1.特异性信息 #d-zH:uq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 A=Gra
2.共同性信息 `8RKpZv&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L$_80
3.一致性信息 ubOXEkZ8N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