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直,〈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1988。 8Hs>+Udl
張光直,〈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 /z,sM"d
張光直,〈三代社會的幾點特徵〉同上。 a)[XJLCQ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e0*',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同上。 v/Z}|dT"
張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同上。 xZL`<3?
李 濟,〈史前文化的鳥瞰〉《中國上古論文選集》上冊,台北:華世,1979。 M\8FjJ>9
楊 寬,〈古史傳說探源論〉同上。 'e\m6~u\hm
楊 寬,〈試論西周春秋間的鄉遂制度與社會結構〉《古史新探》北京:中華,1965。 IX^k<Jqr
徐炳昶,〈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地平線,1978。 %dS7u$Rnh
徐炳昶,〈所謂皇帝以前的古史系統〉同上。 RWXj)H)w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文明的起源》北京:中華,1985,或台北滄浪翻印,1986 mhp5}
陳夢家,〈殷代社會的歷史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klKAwC Q,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qw0tw2|
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或《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EUe2<G
丁 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本。 T2}I,{U
丁 山,〈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同上。 lyIstfRh15
杜正勝,《編戶齊民》第1,3,4,8章,台北:聯經,1990。 ]^&DEj{
西鳩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r['T.yo
宮崎市定,〈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論〉同上。 DhY9)>4M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同上。 WMZa
6cH
錢 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東大,1976。 zY\v|l<T
李玄伯,〈家邦通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Yiu)0\ o
陳啟雲,〈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轉軸理念和心態〉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L1Fn;nR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認識論基礎〉《學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第四卷,1996,頁113-142。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bI@+Or
陳啟雲,〈《論語》「正名」與孔子的「真理觀」和語言哲學〉《漢學研究》十卷二期,(1992),頁27-51。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_;rJ{!aE
陳啟雲,〈從莊子書中有關儒家的材料看儒學的發展〉《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88),頁95-124。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rc*3k
沈剛伯,〈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o=R7n%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同上。 @+Berb
馮友蘭,〈原儒墨〉同上。 L`x
:Y>C(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80。 }&rf'E9
陳良佐,〈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23pHB|X
勞 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68Wm=j.m
勞 榦,〈漢代政治組織的特質及其功能〉同上。 s3_i5,y
勞 榦,〈秦的統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w^p
'D{{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I$g .f/#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同上。 ;r-
\h1iA'
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同上。 }N2T/U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同上。 ECg/ge2
沈剛伯,〈秦漢的儒〉《大陸雜誌》。 AvEJX0"\df
傅樂成,〈漢儒與漢法〉《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8xe2=Ub
傅樂成,〈漢代的山東與山西〉同上。 rA8neO)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6,pp.453-482。 \ zhT1#O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世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n|SsV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4本。 V`S6cmwdc\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第1章第1、2節,台北:學生,1991。 bX|Z||img
史念海,〈戰國至唐初太行山以東經濟地區的發展〉《中國史地論稿》台北:弘文館,1986。 AJ^9[j}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6。 G}BO!Z6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同上。 ~6kEpa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GLnj& Ve
張金光,〈試論秦代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同上。 lsY5QE:Qrp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同上。 Cj_cu
高 敏,〈兩漢時期「客」與「賓客」的階級屬性〉同上。 Gow_a'
陳啟雲,〈兩漢樞機職事之演變及三台制度之發展〉《新亞學報》四卷二期(1960)頁127-157。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XzIOO;b
陳啟雲,〈關於東漢史的幾個問題--清議、黨錮與黃巾〉《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頁123-141。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wcsUb9(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考論之一(淵源論)〉《新亞學報》第十二卷(1977),頁143-182。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EtcAU}9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其演變〉《新亞學報》三卷二期(1958),頁99-299。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P9G c)$6{p
陳啟雲,〈中國歷史「中古時代」分期的觀念問題〉《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編,1996,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e=tem~/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 z1T.
\mzfX
陳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同上。 'r(}7>~fC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同上;《選集》pp.190-223。 p r(:99~3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同上。 B3c
rms['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W{83rXQ
唐長孺,〈魏晉戶調制及其演變〉同上。 vtCt6M
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同上。 a7%5Qg9B;
唐長孺,〈讀抱阜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同上。 v'`C16&^]
唐長孺,〈魏晉玄學的形成及其發展〉同上。 i0v;mc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 +]Po!bN@@
唐長孺,〈魏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同上。 QyJ}zwD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的客與曲〉《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拾遺》北京:中華,1983。 +Z/*=
;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同上。 Eu l,1yR
唐長孺,〈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0j^Fq5[+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 w;&J._J
周一良,〈南朝境內各種人與政府之對待政策〉同上。 4~P{H/]
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同上。 CDK0 $W n
牟潤孫,〈崔浩及政敵〉《新亞學報》。 O B_g:T
毛漢光,〈晉隨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1,pp.99-130。 7!]$XGz
[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權之影響〉同上,pp.281-321。 A Ns.`S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E<:XHjm
毛漢光,〈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同上。 3yszfWr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83 FWq+'GkSV
繆 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vol. 8,1948。 %nSm 32/t3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新論--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 @mSdksB
/L
康 樂,〈民爵與民望〉《漢學研究》vol .4,1986。 n!2"pRIi
塚本善隆著,周乾榮譯〈北魏僧祇戶與佛圖戶〉《食貨月刊》第5卷第12期。 6y)TXp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國經濟史研究》上冊,台北:稻鄉。 EeIV
6ug
逯耀東,〈拓跋氏與中原世族的婚姻關係〉《從平城到洛陽》台北:聯經,1985。 IlVz 5#R
何啟民,〈中古南方門第--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之比較研究〉《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1978.1,pp.79-119。 B5GT^DaT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自覺與新思潮〉《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90。 FIL?nkYEO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轉變〉同上。 r{!]`
'8
楊聯陞,〈晉代經濟史釋論〉《國史探微》台北:聯經,1983。 t3|If@T
錢 穆,〈略論魏晉門第與學術思想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3)台北:東大,1978。 ;P
CnEs
余 遜,〈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i,r O3Jn
陳寅恪,〈論隨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 ^I4'7]n-
陳寅恪,〈論唐代之番將與府兵〉同上;《選集》pp.371-383。 Jz&a9
陳寅恪,〈論韓愈〉同上。 )_k"_VVcC
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同上。 cXU8}>qY7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或《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0.5,pp.271-316。 VkTdpeBV
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1963。 K+ZJSfO6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同上。 R4"*<%1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文史哲學報》台灣大學文學院,1965。 ?oan
a%
傅樂成,〈玄武門事變之醞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9I>y2WU~
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同上。
J@sH(S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同上。 Dk8
O*B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同上。 3#N'nhUzA
李樹桐,〈唐代的政教關係〉《唐史新論》台北:台灣中華,1972。 BmR++ ?L
全漢昇,〈唐代物價的變動〉《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鄉。 ~QgyhJM_h=
全漢昇,〈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弱〉《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jBZlNEw
楊聯陞,〈中唐以後稅制與朝稅制之關係〉《清華學報》12卷3期,1937。 &.XlXihnt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3分,1981。 (3
cJ8o>&
毛漢光,〈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0本;《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Jv0^"]
王壽南,〈唐玄宗時代的政風〉《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 ZByxC*Cz
王壽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 jz,Mm,Gi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第1章,台北:東華,1978。 aF*KY<w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緒論〉《劍橋中國史》第3冊《隋唐篇589-906》上冊,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上海:上海人民。 o>WB,i^ G
芮沃壽(Arthur F. 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 8T6LD
彼得森(C.A. 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與地方〉同上,pp.499-608。 wcr3u
gvT
徐萍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v47_ 5O
劉子建,〈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Y-2IAJHS8
劉子建,〈包容政治的特點〉同上。 %+ln_lgD:
劉子建,〈試論宋代行政難題〉同上。 )/HbmtX qI
劉子建,〈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同上。 "/e_[_j
張蔭麟,〈南宋亡國史補〉《張蔭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 jfmHc(fX4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A61]yB
趙鐵寒,〈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大陸雜誌》。 (rKyX:Vsy
趙鐵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陸雜誌》。 sX8d8d`}
全漢昇,〈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大陸雜誌》第28卷第2期。 ')R+Z/hG.
全漢昇,〈北宋物價的變動〉《中院史語所集刊》第11本。 OaTnQ|*
全漢昇,〈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G^r`)ND
聶崇岐,〈論宋太祖之收兵權〉《燕京學報》第34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CzMCd
~*7R
聶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學報》第33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NS<C"O
錢 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第1輯。 {F!/\2a
錢 穆,〈初期宋學〉《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伍)台北:東大。 cNbH:r"Ay
賀 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輯。 7e NLs
陳榮捷,〈朱子及新儒學之大成〉《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1-35。 6jw9p+.
朱鴻林,〈理想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15卷3、4期。 In[rxT~K}Q
宋 晞,〈宋代的商稅網〉《宋史研究論叢》第1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1979。 'FNnF
m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 ^fiJxU
洪 業,〈半部論語治天下辨〉《清華學報》,或《宋史研究集》。 }Q2v~
eD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輯。 n~"qbtp}
牟潤孫,〈折可求墓誌銘考證兼論宋江之結局〉《文史哲學報》台大文學院。 1d$qr`
陳樂素,〈宋徽宗謀復燕雲之失敗〉《輔仁學誌》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 ,`Keqfx
王德毅,〈略論宋代國計上的重大難題〉《宋史研究論集》第2輯,台北:鼎文,1972。 uTShz
3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4。 -F. c<@*E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同上。 vAh'6Ob7r
梁耕堯,〈市易法述〉《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 c"O4=[N: ;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d*YVk{s7V
黃寬重,〈南宋時代邑州的橫山寨〉《漢學研究》3卷2期,1985,或《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0.7。 3"BSP3/[l
內藤虎次郎著,蘇振申譯〈宋代史學的發展〉《宋史研究集》第6輯。 XF&_**0n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 序章》台北:聯經,1977。 h;+{0a
宮崎市定著,杜正勝譯〈從部曲到佃戶〉上下《食貨月刊》復第3卷。 |(%=zb=?X
陶晉生,〈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3。 t$Bu<frQ
林瑞翰,〈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輯。 &6^ --cc
姚從吾,〈契丹漢化之分析〉《大陸雜誌》或《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 MY60
%
姚從吾,〈女真漢化之分析〉同上。 7|HIl=
陶晉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運動〉《邊疆史研究集》台北:商務,1971。 sYq:2Wn>8Q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f, '*f:(
陳 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異趣〉《援庵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翻印,(大陸)1982。 qfkdQ/fP
陳 垣,〈元也里可溫教考〉同上。 6b7c9n Z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 b'ZzDYN
蕭啟慶,〈元代的宿衛制度〉同上。 csd9[=HW/Q
蕭啟慶,〈元代的鎮戌制度〉同上。 )Q 5 x%
勞延宣,〈元初南方的知識分子〉《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學。 %a
I,K0\
吳 唅,〈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或《讀史劄記》北京。 ih|;H:"^
吳 唅,〈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第15期。 =P9Tc"2PN
吳 唅,〈明初的學校〉《讀史劄記》北京。 MQQQ
aD:v
吳 唅,〈明代的軍兵〉同上。 =9V
o [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87。 4ClSl
#X#i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同上。 Q#X'.](1
陳榮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學派〉《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331-351。 A^E 6)A=
陳榮捷,〈性理精義與十七世紀之程朱學派〉同上,pp.385-420。 EJP] E)
何佑森,〈清初的學風〉《國史釋論》台北:食貨,1987.11。 +I\54PBws
石 錦,〈釋論明清時代的官商與紳商〉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HaX
.Z<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90。 v}J0j
梁方仲,〈一條鞭法〉《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季刊》4:1,(大陸)196?。 76o3Sge: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概述〉《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谷風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lUaJC'~p
全漢昇、王業鍵,〈清中期以前浙江米價的變動趨勢〉《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外篇》第4種,1960。 +!GJ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1988。 g${JdxR: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復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 0K6My4d{
張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貿易與地方經濟發展〉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aZ|?i
}
劉廣京,〈論商人〉收入《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第5章(亦收入《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代序〈進世制度與商人〉)及第6章。 t 9t
'9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聯經,1980。 lX-i <0`
文復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商務,1985--。 qDTdYf
張炎憲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