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參考論文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參考論文

張光直,〈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1988。 8J(j}</>a  
張光直,〈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 LOx+?4|y  
張光直,〈三代社會的幾點特徵〉同上。 eA4:]A"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d~t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同上。 SU~a()"  
張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同上。 luf5-XT  
李   濟,〈史前文化的鳥瞰〉《中國上古論文選集》上冊,台北:華世,1979。 pD$4nH4KST  
楊   寬,〈古史傳說探源論〉同上。 +{I_%SsG  
楊   寬,〈試論西周春秋間的鄉遂制度與社會結構〉《古史新探》北京:中華,1965。 ~ 1h#  
徐炳昶,〈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地平線,1978。 'V:Q :  
徐炳昶,〈所謂皇帝以前的古史系統〉同上。 -XV,r<''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文明的起源》北京:中華,1985,或台北滄浪翻印,1986 u< BU4c/p  
陳夢家,〈殷代社會的歷史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6o*g>: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V*4Z.3/E5  
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或《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15g! Q *v  
丁   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本。 O^@8Drgc  
丁   山,〈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同上。 t/i I!}  
杜正勝,《編戶齊民》第1,3,4,8章,台北:聯經,1990。 K&L!O3#(  
西鳩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ANhtz1Fl  
宮崎市定,〈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論〉同上。 D|LO!,=b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同上。 Pp8S\%z~h  
錢   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東大,1976。 XNYA\%:5S  
李玄伯,〈家邦通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A5XMA|2_  
陳啟雲,〈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轉軸理念和心態〉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v"bWVc~H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認識論基礎〉《學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第四卷,1996,頁113-142。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Z!)$3 bB  
陳啟雲,〈《論語》「正名」與孔子的「真理觀」和語言哲學〉《漢學研究》十卷二期,(1992),頁27-51。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d9f7 &  
陳啟雲,〈從莊子書中有關儒家的材料看儒學的發展〉《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88),頁95-124。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A WR :~{  
沈剛伯,〈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RaJTya^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同上。 N"S`9B1eD(  
馮友蘭,〈原儒墨〉同上。 R}&?9tVRR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80。 s fM"!{7  
陳良佐,〈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t+?eye~  
勞   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e HphM;C  
勞   榦,〈漢代政治組織的特質及其功能〉同上。  s5VK   
勞   榦,〈秦的統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0]DOiA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7~h3B<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同上。 yZleots1  
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同上。 n1-p/a.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同上。 V*p[6{ U0  
沈剛伯,〈秦漢的儒〉《大陸雜誌》。 ~MG6evm &  
傅樂成,〈漢儒與漢法〉《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_jQ:9,; A  
傅樂成,〈漢代的山東與山西〉同上。 5nG\J g7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6,pp.453-482。 {?qfH>oFA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世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PucNu8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4本。 x@ -K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第1章第1、2節,台北:學生,1991。 <y6`8J7:  
史念海,〈戰國至唐初太行山以東經濟地區的發展〉《中國史地論稿》台北:弘文館,1986。 km %r{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6。 14,)JZN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同上。 LO`0^r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6#Vl3o(E|  
張金光,〈試論秦代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同上。 {wS i?;[Gq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同上。 _J,**AZ~z  
高   敏,〈兩漢時期「客」與「賓客」的階級屬性〉同上。 $fb%?n{  
陳啟雲,〈兩漢樞機職事之演變及三台制度之發展〉《新亞學報》四卷二期(1960)頁127-157。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JuJu1  
陳啟雲,〈關於東漢史的幾個問題--清議、黨錮與黃巾〉《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頁123-141。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6uRE9h|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考論之一(淵源論)〉《新亞學報》第十二卷(1977),頁143-182。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RoqkT|#$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其演變〉《新亞學報》三卷二期(1958),頁99-299。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Ydj .85  
陳啟雲,〈中國歷史「中古時代」分期的觀念問題〉《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編,1996,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WIWo4[(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 }&v}S6T  
陳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同上。 *bK=<{d1P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同上;《選集》pp.190-223。 *l7 `C)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同上。 Xu{y5 N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5gz^3R|`f  
唐長孺,〈魏晉戶調制及其演變〉同上。 {|9knP  
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同上。 M+t)#O4  
唐長孺,〈讀抱阜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同上。 XDK Me}  
唐長孺,〈魏晉玄學的形成及其發展〉同上。 $QiMA,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 G4 7^xR  
唐長孺,〈魏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同上。 HNkOPz+d&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的客與曲〉《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拾遺》北京:中華,1983。 49"C'n0wST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同上。 FK BRJ5O  
唐長孺,〈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bo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 l0&Fm:))k  
周一良,〈南朝境內各種人與政府之對待政策〉同上。 [n9l[dN  
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同上。 SFg4}*"C/  
牟潤孫,〈崔浩及政敵〉《新亞學報》。 9Qyc!s`  
毛漢光,〈晉隨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1,pp.99-130。 zlLZ8b+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權之影響〉同上,pp.281-321。 :$I "n\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Z|K HF"  
毛漢光,〈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同上。 GW {tZaB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83 -w+.'  
繆   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vol. 8,1948。 C b'|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新論--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 } W]A`-Jv  
康   樂,〈民爵與民望〉《漢學研究》vol .4,1986。 :{<|,3oNdR  
塚本善隆著,周乾榮譯〈北魏僧祇戶與佛圖戶〉《食貨月刊》第5卷第12期。 bfeTf66c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國經濟史研究》上冊,台北:稻鄉。 X au %v5r  
逯耀東,〈拓跋氏與中原世族的婚姻關係〉《從平城到洛陽》台北:聯經,1985。 &pK0>2  
何啟民,〈中古南方門第--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之比較研究〉《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1978.1,pp.79-119。 x|Uwk=;X|s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自覺與新思潮〉《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90。 +;+G+Tn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轉變〉同上。 km>ZhsqD  
楊聯陞,〈晉代經濟史釋論〉《國史探微》台北:聯經,1983。 )EMlGM'2q  
錢   穆,〈略論魏晉門第與學術思想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3)台北:東大,1978。 e# Y{YtE  
余   遜,〈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JQb{?C  
陳寅恪,〈論隨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 *L?~  
陳寅恪,〈論唐代之番將與府兵〉同上;《選集》pp.371-383。 t<Sa ;[+  
陳寅恪,〈論韓愈〉同上。 @Mg&T$  
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同上。 *~U*:>hS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或《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0.5,pp.271-316。 8XVRRk  
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1963。 i^WY/ OhL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同上。 2KO`+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文史哲學報》台灣大學文學院,1965。 S/Ic=  
傅樂成,〈玄武門事變之醞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R|@~<*  
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同上。 NJJ=ch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同上。 =~s+<9c]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同上。 {'alA  
李樹桐,〈唐代的政教關係〉《唐史新論》台北:台灣中華,1972。 XFTqt]  
全漢昇,〈唐代物價的變動〉《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鄉。 fAkfN H6  
全漢昇,〈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弱〉《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E{jn4B'  
楊聯陞,〈中唐以後稅制與朝稅制之關係〉《清華學報》12卷3期,1937。 I[rR-4.F]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3分,1981。 Z=$-S(>J  
毛漢光,〈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0本;《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zCv9Pg  
王壽南,〈唐玄宗時代的政風〉《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 7Wv.-LD6  
王壽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 f>xi (0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第1章,台北:東華,1978。 |[r7B*fw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緒論〉《劍橋中國史》第3冊《隋唐篇589-906》上冊,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上海:上海人民。 =x?WZMO  
芮沃壽(Arthur F. 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 Yt=)=n  
彼得森(C.A. 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與地方〉同上,pp.499-608。 -vm1xp$  
徐萍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h+Lpj^<2a  
劉子建,〈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aZo}Ix:/  
劉子建,〈包容政治的特點〉同上。 vx7=I\1  
劉子建,〈試論宋代行政難題〉同上。 Uufig)6  
劉子建,〈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同上。 W=g'Xu!|!2  
張蔭麟,〈南宋亡國史補〉《張蔭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 67/\0mV:~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h$sOJs~6h  
趙鐵寒,〈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大陸雜誌》。 @x*xgf  
趙鐵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陸雜誌》。 k$5l kP.  
全漢昇,〈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大陸雜誌》第28卷第2期。 C}uzzG6s  
全漢昇,〈北宋物價的變動〉《中院史語所集刊》第11本。 9BlpqS:P&  
全漢昇,〈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O..{wdZy  
聶崇岐,〈論宋太祖之收兵權〉《燕京學報》第34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otgI"y\  
聶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學報》第33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f tl$P[T  
錢   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第1輯。 'y>Y*/  
錢   穆,〈初期宋學〉《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伍)台北:東大。 g - !  
賀   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輯。 w*~s&7c2B  
陳榮捷,〈朱子及新儒學之大成〉《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1-35。 f`;w@gR`=  
朱鴻林,〈理想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15卷3、4期。 4P5^.\.  
宋   晞,〈宋代的商稅網〉《宋史研究論叢》第1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1979。 -Op^3WWyY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 %t6-wWM97  
洪   業,〈半部論語治天下辨〉《清華學報》,或《宋史研究集》。 NCT:!&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輯。 DC/Czkv9  
牟潤孫,〈折可求墓誌銘考證兼論宋江之結局〉《文史哲學報》台大文學院。 x%k@&d;z  
陳樂素,〈宋徽宗謀復燕雲之失敗〉《輔仁學誌》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 +w.$"dF!  
王德毅,〈略論宋代國計上的重大難題〉《宋史研究論集》第2輯,台北:鼎文,1972。 yEjiMtQll]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4。 U8NX%*oW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同上。 u23_*W\  
梁耕堯,〈市易法述〉《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 nhMxw @Z\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YL!{oHs4  
黃寬重,〈南宋時代邑州的橫山寨〉《漢學研究》3卷2期,1985,或《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0.7。 cK\ u  
內藤虎次郎著,蘇振申譯〈宋代史學的發展〉《宋史研究集》第6輯。 d^M*%az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 序章》台北:聯經,1977。 Eq tL&UHe  
宮崎市定著,杜正勝譯〈從部曲到佃戶〉上下《食貨月刊》復第3卷。 #Ff8_xhP2  
陶晉生,〈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3。 sG_/E-%5'  
林瑞翰,〈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輯。 m44a HBwId  
姚從吾,〈契丹漢化之分析〉《大陸雜誌》或《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 )=iv3nF?6N  
姚從吾,〈女真漢化之分析〉同上。 <FU?^*~  
陶晉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運動〉《邊疆史研究集》台北:商務,1971。 K^@9\cl^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VJTO:}Q  
陳   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異趣〉《援庵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翻印,(大陸)1982。 ,YvOk|@R  
陳   垣,〈元也里可溫教考〉同上。 Z- a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 U+>M@!=  
蕭啟慶,〈元代的宿衛制度〉同上。 .QKyB>s  
蕭啟慶,〈元代的鎮戌制度〉同上。 ~ffT}q7^  
勞延宣,〈元初南方的知識分子〉《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學。 e Bxm  
吳   唅,〈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或《讀史劄記》北京。 F xm:m  
吳   唅,〈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第15期。 "OwVCym?  
吳   唅,〈明初的學校〉《讀史劄記》北京。 2'-"&d+ O  
吳   唅,〈明代的軍兵〉同上。 u<cnz% @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87。  &qdhxc4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同上。 %>=6v} f,+  
陳榮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學派〉《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331-351。 yj_> G  
陳榮捷,〈性理精義與十七世紀之程朱學派〉同上,pp.385-420。 3BCD0 %8  
何佑森,〈清初的學風〉《國史釋論》台北:食貨,1987.11。 K y%lu^  
石   錦,〈釋論明清時代的官商與紳商〉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S-)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90。 1F5KDWtE  
梁方仲,〈一條鞭法〉《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季刊》4:1,(大陸)196?。 4L8hn4F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概述〉《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谷風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U7 D!w$4  
全漢昇、王業鍵,〈清中期以前浙江米價的變動趨勢〉《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外篇》第4種,1960。 r#4/~a5i~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1988。 -c0ypz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復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 oS..y($TI  
張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貿易與地方經濟發展〉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_7;:*'>a4  
劉廣京,〈論商人〉收入《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第5章(亦收入《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代序〈進世制度與商人〉)及第6章。 dV'EiNpf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聯經,1980。 -GCo`PR?b  
文復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商務,1985--。 lh"*$.j-  
張炎憲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1998。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中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8-10-13   
不知道有什么条件?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8-10-18   
强悍啊~~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