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和2005年我两度参加了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报考的是法学院
?TpjU*Cxy 国际公法方向,以下是这两次考博的经历。
k{mBG9[z 5)< Y3nU~ 为便于读者理清关系,对涉及的人物作一简介。
z@VL?A(3 {Lal5E4- 博导:
!U%
|pa 杨泽伟(下简称杨),1968年生,1997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国
bIGcszWr 际公法研究,1997—200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职称一直由讲师评到教授,
8$~oiK%fw 2004年调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下称国际法所)任教授,同年开始招博士,
+A8q.-N
G 2004年、2005年我连续2年报考他的博士。
xy:Mb =r 曾令良(下简称曾),国际法所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公法研究,WTO争端解
)yyH_Ax2 决机构专家组中国大陆的三名专家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
ZY,$oFdsi 黄进,国际法所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副校长。
u)Kiwa 肖永平,国际法所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研究,武大国际法所所长。
^S`hKv&87 周叶中,武大法学院宪法学教授,武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J.JD8o9sa ifS#9N|8 考生:
rSv,;v *=oO3c0|b, 我,夏世德,现在黄埔海关隶属太平海关工作,200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
%P ~;>4i, 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国际法学硕士学位。
2&*#k 肖兴利,女,长沙某大学的教师,2004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
KH)-=IJ8 学,硕士导师杨泽伟。
<O=0 ^V 高林,女,2004年7月东北某大学硕士毕业,武大在读国际法博士生,导师
}< '6FxR 杨泽伟。
fNi&r0/-t 钟继军,广东南海某法院工作,后辞职,武大在读国际法博士生,导师杨泽
_'w:Sx?d7 伟,硕导也为杨泽伟。
Fy\q>(v. 汪洪,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2002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
xGyl7$J 法大学,获国际法硕士学位。
_*UI}JtlS 温树斌,北京大学在职硕士,广东肇庆大学教师。
\%r0'1f 肖健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东莞市商业银行工作。
FR6 W-L 曾皓,湖南师范大学应届法学硕士。
p#qla' #Hr'plg
8 其他:
yKUxjb^b\ o5J6Xi0+ 谢某某,男,武大研究生院办公室秘书。
P7W|e~]Yq 石某某,女,武大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
Es#:0KH].v 我的同学,武大在读法学博士生。
oU,8?(}'~ -zYa@PW 班别:
cQ<|Of nHeJ20 校内班,即校本部,武昌珞伽山的那个。
?8kFAf~ +a*Ic8* 校外班,法学院2002年始开始在深圳开办校外班,承诺发双证(学位证、学
OcMB)1uh\ 历证),2002年、2003年单独命题单独考试,深受好学在职工薪阶层欢迎,学制
93D}0kp 4年,学费年1.8万左右。2004年始,校外班和校内班统一考试。2005年广州、北
p #w8$Qjp 京又开设校外班,言传南京、汕头、惠州也开有此班。
E4o{Z+C .?CaU 一、 2004年的考博之旅。
|L
Jv* e;~(7/1 3月,我参加了初试(笔试)。4月中旬,经查初试成绩为238分(英语71、
E>
pr})^w 专业一国际法88、专业二现代国际关系79),在杨的近20名考生中居第三。第一
HOu$14g 名高林246分,第二名钟继军242分,第四名肖兴利(肖以应届生身份参考),第
q&[G^9 五名汪洪(报考深圳班)。我的初试成绩,在国际公法的五名博导(曾令良,余
UVLS
?1ra 敏友、万鄂湘、邵沙平及杨)的考生中居第六。
>0:3CpO* 'LG\]h>+) 出成绩的当晚,打电话给杨,杨说根据惯例,一名博导一般招三四名,我这
2 {WZ?H93a 样的成绩不会不被录取。过了两周左右,忽听武大的同学说,2004年法学院校内
:RIqA/ 班名额要缩减。打电话给杨,杨说学校分给他三个名额,校内两名校外一名。四
<(TAA15Xol 月底再次打电话给杨,他说定于五月初复试,虽说录我的希望很小,但还是把我
&S
*{a 的名字报上去了,让我到时参加复试。因觉希望渺茫,不想去参加复试,杨说武
B>'J5bZsw 大每年博士招生还有第二批扩招机会,参加复试也许还有希望,不参加复试一点
x])j]k 希望没有。我于是问他复试时要注意什么事项,他说复试只是走个程序,最终排
X ]&`"Z] 名还是按初试成绩来。
x&u@!# d] h*KDZ+{) 复试是在五一黄金周后的一个下午进行的,参加复试的除初试前三名外,还
:Kyr}- 有排名第四的肖兴利、第五的汪洪。复试分两批进行,先是曾令良的考生复试,
]3|h6KWq 后是杨的考生复试。复试导师有曾令良、余敏友和杨。
R~A))4<%%
MY\mo,# 复试当晚,打电话给杨,他说表现尚好,我的总成绩还是第三位,名额有限
fh_:ung 没有将我报到预录取名单中去。他问我有没有熟人,能否通过关系弄到名额,他
}Gb^%1%M 愿意带我。我说没有关系,无法搞到名额。杨抱怨说汪洪复试表现太差,令他生
<l,e6K 气,连英文的大陆架都不认识,考虑她报考的是深圳班,又很熟,还是将她报上
X`v6gv5qj 预录取名单之列。
$B>L_~cS f]2gjQHM 我郁闷地回到广东,专心工作,计划来年再考。后来了解,是有一批扩招名
y#Nrq9r: 额,法学院的诸多博导校内都扩招了一名。杨仍招3名,校内2名(高林、钟继
?vD<_5K;I 军),深圳班1名(汪洪)。
j&.JAQ*2; u
U$/4{ 二、 2005年的考博之旅。
$hk_v~zM {hO|{vz 初试
4K;0.W;~| KVoi>?a 初试3月26、27日两天进行,4月下旬,经武汉的朋友查询,我总分247分
Lrx"Hn
{ (英语67、专业一国际法86、专业二现代国际关系94分),在杨的考生中居第一,
DVs$3RL 在国际公法五名博导的100多名考生中居第一,两门专业课都居第一,在整个国
S)2 U oj 际法所数百名考生(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中也居第一。
RvVF^~u 杨的其他考生依次为:第二名肖兴利244分(英语74、专业一84、专业二86),
XxB% 第三名温树斌239(英语74、专业一77、专业二88,报考广州班),第四名曾皓
:SF8t` 4` 232(英语64,专业一76,专业二92),第五名肖健明208分(英语64、专业一80、
Ax!@vL&@ 专业二64,报考深圳班)。
1U~'8=- V^9%+L+E5 复试
ZZ0b!{qj3 tnmz5Q 4月29日,法学院研究生工作网(网址
www.golaw.whu.edu.cn,我很奇怪为何
b$Bq#vdg: 成绩查询在学校主页网站,公布复试名单和初录名单却改在这个并不知名的网站)
2)^T[zHe 公布了复试名单,通知说进入复试的考生5月13日报道,14、15日复试。我所在
99q$>nx,w 的国际公法(一组)由曾令良和杨泽伟的考生组成,被安排在5月15日上午在院
.W-=V zWX 长办公室举行。复试比预定晚了约半小时开始,和去年抽签决定顺序不同的是,
sD XJXJZ 今年依笔试成绩顺序进行。先是曾的考生,后是杨的考生。约11点,我进试室参
#0qMYe>Y 加复试。环顾四周,室内四人(曾令良、杨泽伟,两名女生,一是高林,另一面
t9
id^ 熟的去年考友,都已经在读,答辩秘书)。曾坐在办公桌旁,俯身写着什么,想
4~:D7",Jn 必是整理刚刚进行完的复试笔录。杨坐在东边的沙发上。
{
-5b[m( `jFvG\aC 我首先给曾和杨打招呼,曾应了一声,一直忙着写东西,头都没抬。当我犹
;}4e+`fF| 豫要不要等他写完再抽题时,杨在一旁催促,叫我赶紧坐下抽题目回答问题。我
5U l=Nv] 随即抽题,先抽一段英文资料,要求先朗读一遍,后口头翻译成中文。这是一段
vr>Rd{dm 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短文,大意是国际法来源于国际关系,国际法是平等者
KI<Vvcm 之间平行的法。没遇到生词,翻译得比较顺畅(曾读过几本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
Zf`ddT 英文原著,应当说这段英文并不难)。
oU~ e| [SLBA_d 然后我又抽了一个专业问题:国际法对我国法制建设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
w`0r`\#V/ 很平常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多如牛毛,稍加思考,我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国
6sRKbp|r7 际法可以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我从立法、司法、法制观念的角度进行了
m`ab5<%Gn 阐述,并以WTO系列协定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为例,阐述国际法对我
gI~jf- w 国法制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第二,国际法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及法人乃至公民
<wt9K2, 的利益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指出在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上,我国还很欠缺,
OK9D4
7X 例举当前正发生的中国和欧盟及美国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指出我国应积极利用国
nR~L$Wu5_a 际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三,国际法促进我国法治理念的现代化,我着重指
& 5YI!; q, 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不同特点,国际法是在平行主体间形成的规则,但它仍然是
-@_V|C'? 法,这和国内法在宝塔型的国内社会形成的法是不同的,国际法给我们思索考量
D3%`vqu& 国内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更新了传统的法的观念,有利于我国法制观念
jG3i
)ALx 的现代化。
Aa/lKiiz nM)H2'%kL& 答完两个抽签问题,杨又口头提了三个问题:1、如来读书,单位允许吗?
sh"\ kk9 我答道,来著名的国际法所学习,是我人生的一大梦想,单位完全有条件允许我
]LhNP}c 来读书,单位曾经有过类似的先例,正想阐述有哪些条件来读书时,杨打断了我,
4 p(KdYc
说可以了。2、平时你读了哪些国际法学术著作?我答道,早在上研究生时,我
6,|)%~VUm
就对国际法充满兴趣,熟读了国内的几乎所有的国际法教材,我举例说,我研读
xem:#>&r 了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著作,还有北大版的邵津教授主编的教材;其次,我
.sDVBT'% 还阅读了经典的国际法名著,比如《奥本海国际法》、布朗利的《国际法原理》;
=r:-CRq( 第三,还阅读了大量的近现代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甚至读过相关的历史学著作;
^dR5fAS 此外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学术刊物,自己也订阅了两份刊物,时刻关注着国际法
6!n%S
Ut 的最新进展。3、如来读的话,你有什么研究计划?应当说,在准备复试时我曾
^4yFLqrC
思考过该问题,所以回答时也是轻车熟路。我答道我主要对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
n300kpv 题感兴趣,想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而这也是我国国际法研究比较欠缺的。具体
<vV?VV([ 讲,想对国际法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在学习和研究国际法时,我注意到国
\TrhJ 际法中的许多法律制度有着罗马法的遗迹,而罗马法是非常古老博大精深的,其
ZIx,?E+eJ 对法律的影响较为深远,我想研究罗马法对国际法的影响;二是弱势群体的法律
pFg9-xd% 问题,例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从国际法的角度研究来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也
bewi.$E{
是我很感兴趣的,此外对国际法的其他基本理论问题我也有浓厚兴趣。
F3b[L^Km] g<Sa{<0 杨没有再提问题,我出了考室。应当说所有问题的并不难,自己感觉较为自
<Ep-aRI 信,回答起来也较为轻松。在整个不到半个小时的复试过程中,曾老师一直没有
Au,}5=+`P 抬头,一直在忙着写东西,也没有提问题。我当时的感觉,这是事先他们有分工
7oDr`=q1]r 或默契的,即只负责复试自己的考生。整个的复试,似是在演双簧,演给对方看
>w?O?&Q$ 的。又二十几分钟后,肖兴利从考室出来了,我问她感觉怎样,她摇头叹息说英
uM0z%z5b 语有几个英语单词不认识,整个资料的背景也不熟,翻译得不顺畅,我甚至拿出
^=wG#!#V"1 笔纸想记下哪些单词,被其他考生笑话,只好作罢。
!\8j[QS! l\*} 在复试完的当晚回广州的火车上,打电话给杨,杨说没有问题,叫我回去好
(CH F=g 好上班。
UtiS?w6 5sx-u!7 交涉
<vA^%D<\~ ;/SM^&Y 我于是心急火燎地等成绩,直到20日中午,突然发现网上公布了初录名单,
^c^9kK' 只有考号和成绩没有姓名。查遍整个名单,发现没有我(后经查证,杨的考生初
-rlxxLT+ 录了肖兴利、温树斌、肖健明)。非常惊讶,赶紧给杨家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
Vr f` :% 杨在电话里说这两天一直在忙我的事,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电话里说不清,
^[8e|,U 叫我赶紧到武汉来一趟。
.dV o[m; ZV_Z)< 5月22日早上赶到武汉,杨不在家,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走进他家客厅,
c
u|#AW 他拿起桌上的一页纸,说是他写的报告。我接过纸仔细看,是一页武汉大学的稿
p(~>u'c 纸,上面写了大约几百个字,大意是说我连续两年考试成绩很好,今年实在找不
<<w $Ur 到不录取我的理由,如不录取影响学校声誉等等。杨特别指出来报告的末尾有肖
Jnm{i|6N 永平(肖是国际法所的所长)的签字,这是他费了很大的劲才弄到的。
W==HV0n mhp5} 他说本以为学校会分2个校内指标,18日学校公布初录名单征求意见时告诉
f| 3`8JU 他校内只有一个名额,校外2个名额,而且校内班和校外班不能调剂。他就报了
OcMd'fwO 肖兴利和温树斌和肖健明,事后一想似有不妥,就打了这个报告。我问我的复试
0;3;Rs 成绩多少时,他说记不清,只记得是第二名(时至今日,我仍不知我的复试成绩
1U~AupHE 是多少,总成绩是多少)。我当即表示异议,他说原以为校内有两个名额,这样
$ZXy&?4 谁第一谁第二并无关系,就将我“弄”成第二名。我说肖在复试时有些英语单词
\%EZg 都不认识,杨说那些是生僻词,并无影响。杨建议说,武大各级领导手上每年都
2sy{ 有机动名额,要我到学校找领导闹闹,这样也许有用。
Cr4shdN34 L1Fn;nR 5月23日上午我到法学院,想找曾令良院长谈谈,很费周折地在一间办公室
x7l)i!/$ 的墙上查到他的电话。9时许,拨通了他家电话,想约他出来谈谈。曾说,他很
o]MQ)\r 忙,有事在电话里说吧。我说我想谈一下考试的问题,您是我敬仰的学者,我们
:I F&W=?9 都是学习法律的,应该有点规则意识,您是法学院的院长,我必须亲自和您谈谈,
=@binTC4 沉思了片刻,他说那好吧。10点许,在院长办公室见面(复试的地方),我陈述
mh.0%
9`9 情况,曾说刚出差回来,不太了解情况,你的遭遇,比较同情,但无能为力。我
_xAdvr' W 说您是院长无能为力,我一个考生更没有办法。曾说你可以说我这个院长很无能,
aAu
upPu 但没有办法,以往法学院有些机动名额,但今年没预留机动名额,实在没有办法。
3l`yy])t 我说复试过程是有问题的,曾说复试没有问题,我说学校要求三名以上导师参加,
b\][ x6zJp 那天却两名导师参加,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曾说我
!;'U5[}8 们意见不会不一致的,你说的情况不存在。我说无论怎样,仅两名导师参加、又
cpFw]w%] 没及时公布复试成绩程序上是有瑕疵的,曾停了许久说是有些瑕疵,并补充说答
/.$ n>:XR 辩完会有其他导师签名的,我说其他导师没有参加复试,他怎么评议签名,他说
g*-
K!X6l 会根据复试笔录评议。谈话进行了约一个小时,有点不欢而散。
mmTc.xh tV*g1)'zX 24日晚,打电话给杨,杨说找过曾,报告交了上去。25日,我试图找研究生
sTeL4g|%{ 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反映问题,他不在办公室。我随即敲开了院长秘书的办公室,
M)I&^mm39 一位40多岁的姓谢的老师听了我的情况,不无讥讽地说“兄弟,你这种情况多了,
<R*.T)Z 1 每年都有。说白了,是导师不想招你呗,还报他的干啥。”26日上午给杨家打电
H]UM2. 话,想谈一下近两天交涉的情况,苏老师(杨的妻子)接的电话,说杨不在家,
f Nm
Sx 晚上回来。晚8时许,再打电话,仍是苏接的电话,她说“哎呀,杨老师去德国
g?^o++ 了。”我愕然。27日上午11点半,试着拨杨的手机(杨的手机经常关机),心想
UG&/0{j5XV 即使出国,也许还在国内转机吧,不想手机通了,响了两声,随即被挂断,再打
f*1.Vg0`- 则关机。我随后发了个短信,请他方便时给我回个电话,从此再无下文。27日下
1xL2f&bG 午,终于在研究生院见到周叶中,我将事先写好的材料交给他,他指着桌上的一
'<>pz<c 叠材料说,有几十份材料都在申请名额。我说听说还有一次扩招名额,请他考虑
, YTuZS 我的特殊情况,他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IA$:r@QNx8 NLoJmOi;L7 因请假时间已到,必须赶回上班,就拜托武大的同学留意情况,有消息告诉
}4#%0x`w 我。6月20日打电话给同学,他说扩招名额已出,法学院扩招了50名。我赶紧打
O6Xu/X] 电话给法学院,一位教学秘书接的电话,她说是扩招了50个名额,我叫她查一下
#&1mc_`/ 有没有我,查了很久,她说没有。我说能查一下是怎么分配的吗?她不耐烦地说,
iKLN !QR 正忙着搬家(估计是法学院搬到新的办公大楼),稍后她说国际法所韩德培扩招
Rl.3p<sX 了3名,黄进扩了1名,其他的没时间细查。
!
RFlv K> lA6i7? 6月21日打电话给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办公室,一位姓石的女老师接的电话,
r*&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