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AcW.jx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
R6`"hx$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e<L@QNX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B [T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1sQIfX#2f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0PF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W(s4R,j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yGZsNd {a&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p11Jt[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du3f'=q6|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k9^Hmhjw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 UE: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SUncQJJ0S*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ggr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WpkL]g2+%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0B
NLTRv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g!b`/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rH+OXGoB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Zp_(vOc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4Z 31v>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NR{wq|
"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_"DS?`z6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Ts:.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n/H
OP
(2) 理化性状 Ac7^JXh%
1) 分子大小 sGvbL-S-f: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jcH@*c=%e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V|7YRa@
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29R-Up!SVN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90}{4&C.^
4) 物理状态 N0U/u'J!g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I$Nh|eM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i%glQT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
k^y|\UtZ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kbSbRH43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 kI>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v\F ah U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prBLNZp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q>q:ZV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F:uA
2. 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 ,!ZuH?Z
答: 见图2-2。 aD/Rr3v>
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u<Qc T@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xVvUx,t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0r]n
0?x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NOz3_k
1.抗体 $o6/dEKQ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IS C.~q2
2.免疫球蛋白 O9gq <d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8$Q`wRt(%
3.H链 r^9l/H~$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c
4.L链 2FcL-?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B`tq*T%
5.可变区(V区) Nk~}aj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 gW,[X(
6.恒定区 pMF
vL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D6SUzI1+H
7.超变区 N'^>pSc4W|
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0WVrM06?
8.骨架区 AZ:7_4jz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 ,"qCz[aDN1
9.连接链(J链) FOaA}D `]
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O5dS$[`j\p
10.分泌片 O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