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史试题(1994-2001) <EB+1GFuI
【2001年度】 (
iBl
(一) 一位学者从比较历史的观点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 请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经历四百年的分裂之后,又复归大一统的专制格局。(25%) (二) 有一位学者指出:「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人口增加,均田制面临授田不足的困境,因而逐渐走入衰落的道路。」请从隋代至唐安史乱前这段时期华北人口数量的变化,评述此一说法能否成立?理由何在?(25%) [LjT*b
i
(三) 魏晋时期伴随乡里制瓦解而出现村落、坞垒堡壁、义邑等聚落。这些新组织成员与领导者的关系为何?凝聚新共同体的原理与儒、道、佛有何关系?对隋唐帝国的形成有无贡献?(25%) /og=IF2:
(四) 梁武帝创业称帝缔造「天监之治」盛世后,为何转向受菩萨戒、断酒肉、舍身同泰寺等奉佛苦行?他的崇佛行为对南北朝的政治、宗教发展有何影响?(25%) +eWQa`g
【2000年度】 c z#rb*b
(一) 魏晋玄学因应政权的兴替而有不同阶段性质的转变,请申论魏晋玄学诸名士对自然与名教之争等各个议题立论的主旨,以及这些议题在政权冲击下的发展。(25%) c)TPM/>(p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成为国家施政的主要政策之一,请申论姚兴、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及其对往后政教关系发展之影响。(25%) (三) 有学者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请问:魏晋以降,中国"封建化"、"分权化"的趋势,何以未取代皇权?帝国何以获得延续?请分别就南朝、北朝两方面说明之。(25%) (四)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提出「豪族共同体」理论,其主旨大体如下:「乡党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乡党舆论的支持是贵族成其为贵族的重要前提。贵族通过道德的社会实践过程,即所谓"清"的行为,来获得民众的支持。贵族与乡党社会的连带关系,是以放弃一定的财产作为重要的契机,外在表现为舍弃私利,以就公义。在一个阶级化的乡党社会里,这种行为的实践获得了乡党民众的认同,这是他们成为"民之所望"的主要缘由。由此言之,探讨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层次,就成为了解中古贵族制的重要途径。」 55nlg>j
(1)长期以来,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古士族社会,请根据你对士族社会的了解,评论谷川的观点。 (2)请从汉代以来「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说明由汉至唐豪族、士族之「社会支配」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崩解过程。(25%) @w#-aGJO
【1999年度】 (一) 秦汉一统局面之后,接着是长期分裂的局面出现。试以汉赵为例,说明其政权开建的构想和性质究竟为何,在统治政策与体制方面有何特色 ,对中古史研究有何启发和意义?(20分) (二) 请简答下面题目:(每题10分) 1.唐初实施国史禁密化的制度为何? 2.大周革命在国史上有何地位? 3.律令格式各何所指? JIEK*ui
(三) 请从汉、唐间国家整体变迁的角度,评述以下陈寅恪「典午改制,本于周礼」的观点。(25%)司马氏之帝业,乃由当时之儒家大族拥戴而成,故西晋窜魏亦可谓之东汉儒学大族之复兴。典午开国之重要设施,如复五等之爵、罢州郡之兵,以及帝王躬行三年之丧礼等,皆与儒家有关,可为明证。其最可注意者,则为厘定刑律,增撰周官为诸侯律一篇。......然则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之书如周官者,典午以前,固已尊为圣经,而西晋以后复更成为国法矣,此亦古今之钜变,推原其故,十亿由司马氏出身于东汉儒家大族有以致之也。(陈寅恪〈论崔浩与寇谦之〉) c@!_/0
(四) 参看以下文字:(25%) (Y.k8";)`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唐兴,置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柳宗元〈封建论〉)汉、唐间不断出现的封建议论与实施分封,至柳氏此论出而告一段落,宋苏轼谓:「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东坡志林》〈秦废封建〉) F 5bj=mI
(1)评述柳宗元〈封建论〉的主旨以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10%) V%7WUq
(2)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说明汉、唐间频繁出现「封建」论述及分封实践等现象论述及分封实践等现象呈现的国家结构特质,以及唐代体制在此一变动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唐代体制在此一变动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V,mtT
【1998年度】 ~9a<0Mc?
(一) 试比较中国中古时期南方与北方之经济发展。 (二) 试论述学者们对中国中古时期社会阶层之看法。 (三) 国家人事行政制度至唐而发展完备,故通典与新唐书皆立选举志,请概述其制度与运作,兼论其利弊得失。 (四) 研究中古仍以「正史」为基础文献,请问「正史」如何界定,其体裁结构为何,发展背景与形成理念又为何? )0.kv2o.
【1997年度】 'Vzp2
(一) 从魏周以至隋唐皆实行府兵制,请问府兵制是否在此实行期间从无改变过,若有,曾改变过什么?能否分由国策、国家战略、军事体制、兵役制度各项目逐一作说明,并评论其利 弊得失。 [i21FX
(二) 汉人号称《太史公书》为实录,实录史学一名由此确立,请问在理念与方法上,司马迁与刘知几有何异同,并比较其是非得失。 a+[KI
(三) 试析论长城在中古历史上的意义? <.x{|p
(四) 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诸角度,述论中古时期之京城。 #vz7y(v
【1996年度】 y|C(X
(一) 试述论中古时期政治劫力与社会劫力之交互作用。 er("wtM
(二) 试述论中古时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社会中心、军事中心之转移及其影响。 (三) 唐朝的军事建制如何?与当时的国家戢略有何关系? (四) 解释名词: 1、三五相包说 2、以史制君 3、馆院学派 4、国史禁密化 5、二体论 [N
-Di"
【1995年度】 @wGPqg
(一) 试评述并比较各家撰写陈寅恪传之内容。 .9/hHCp
(二) 试论述中国中古地方行攻制度及僚佐之演变。 (三) 名词解释: 1、马龙班猪 2、员外宰相 3、参政制度4、律命格式 (R[[Z,>w.
(四) 以一边族为例,说明其二重性下的适应和汉化的各种问题。 |{z:IQLv
【1994年度】(含近现代) [SjqOTon{
(一) 请综合说明近年来全世界的汉学家(包括台湾与大陆的学者在内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边缘人』--乞丐、游民、 游方僧、帮僧、帮会、教门等的研究成绩。(10分) L4@K~8j7
(二) 五胡中匈奴刘氏最早建立政权,他们属匈奴的哪一种落,如何适应统治汉人的新关系?(10分) (三) 『壁垒』是甚么组织,流行于哪些时,代有何功能?(10 分) 0JWDtmK=C
(四)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空前增加,当时民食问题如何解决?试就生产与流通二方面择要申述。(10分) (五) 中古时期,南朝与北朝间可有文化交流活动?若无,其原因何?若有,试述其情况如何?(10分) (六) 试论宋辽及宋金对峙期间,双方之经贸关系。(10分) (七) 西力东渐,两起波澜(明末清初与清季),试就其异同比较之。(10分) (八) 试举一种宗教为例,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10分) (九) 试述翁同文教授对中国印刷术史之研究。(10分) (十) 从历史角度,试论最近四十年之台湾经验。(10分) B+|Kjlt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 !{+,B5 Hc
二、名词解释题 sN
bxI|B
1、六艺与六经 2、周公“制礼作乐” 3、杨炎与两税法 4、头下州军 5、行中书省 mxvp3t \
三、问答题 >2Y=*K,: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对秦统一的地理基础作了别开生面的分析,请对此作一简介与评价。 2、简述北魏统治者改革鲜卑旧俗与汉化的主要措施。 3、为什么说唐朝首都长安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 4、李约瑟(Joseph Needham)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是颠峰状态,请对这一判断加以论证。 5、试以利马窦(Mabteo Ricci)为例,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与早期“西学东渐”的关系,并作出历史的评价。
^rB8? kt
HD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