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博成本真是高的吓人,很多博士还没出去找工作,就已经开始惴惴不安、如坐针毡。有人认为从个体经验出发的劝告毫无意义。但事实上,所有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见解,都有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获得另一种视角、观点。 Y'-Lt5SCS
昨天FF一篇雄文激起一场关于是否应该读博的大讨论,正巧合地,我在看到她那篇文章之前,正好在校内瞅到一则笑话,它是这么说的: L8W3Tpi&(
楼下有哥们在打电话:“要不是我赌博,我现在起码有十几万,一个月八千多没问题,现在每个月就八百,买张火车票就没了。我他妈真的不应该赌博啊!“我听了一愣,后来想了想,判断他说的是“读博”,不是“赌博”。 Ur`v*LT}~
所以现在中国的读博成本真是高的吓人,导致很多博士还没出去找工作呢,就已经开始惴惴不安如坐针毡,这大概也是FF所试图描述的中国高教市场的供需情况。 u7
mj
可是市场的供需讨论往往被批驳为“太物质”,因为还有更理想的一层观念存在。更进一步地,有人认为无论劝人读博还是不读博都是扯淡,因为个人的选择乃是及其私人的事情,同样禀赋的个人完全可能做出不同的“理性选择”,从个体经验出发的劝告毫无意义。 "rXGXQu
但我以为,虽然理想高贵,当进行自己所谓的人生规划时,只谈理想,不论现实,与其说是理想主义,不如说是中二未愈,幼稚逃避。而劝告无意义的说法,则是彻底底掉入相对主义的套路中去了,所有的哲学理论也都是哲学家个人对于世界的私人见解,绝不可说哪一种哲学思想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可如此便能说明哲学家们“好为人师”么?恐怕不能。 v%1# y5
事实上,所有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见解,都有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所有困惑于此的青年们能获得另一种视角,另一种观点。如果太容易被人说服,岂不也证明自己原来坚守的价值太过脆弱? s+[=nau('w
我作为一名小硕士,自己也在读博和读博的tradeoff间徘徊,原以为自己已下定决心,又发现自己时不时地动摇。我经常问自己,你究竟在动摇什么?所以今天我打算将自己在两边摇摆的理由写下来,述说自己个体经验的过程中,也许也能让理性得到梳理这些繁杂资料的机会吧。 :* 'i\
m[}$&i$(
J=$v+8&.
+|.#<]GA
我为什么不读博? ' 9,}N:p
1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 lY 1m%
非常一致地,当我咨询所有身边的青年教师时(从刚毕业到35岁之间),几乎没有一个老师认可读博并在高校当老师是正确的选择。 C?B7xK
我不禁疑惑,难道当他们选择读博的时候,就没有抱持任何理想吗?当他们踏上这条路时,难道没有做任何理性的考量而只是随波逐流地继续读下去了而已?我不这么认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让现在的他们再选择一次,他们是否还会选择一样的道路? 6
8y.yX[
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的老师都含糊其辞,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但这可能说明了:他们不认为依然选择现在的道路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或者更令人沮丧的,他们不想承认自己已经后悔了。 ;
etH)
跟我聊过的老师们大概有这样一些情况: &]euN~y
老师A,全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毕业,本校直博毕业后来我校就业,最大的感触是曾经的同学们,无论是本科同学还是硕士同学现在的日子都过的无比潇洒,而自己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却只能住一个人租的小房子,每个月工资奖金加起来不足6000元。心理最失衡的时候便是昔日同学结婚的喜宴,看着身边一个个同学安定下来生活富足,就再也无法心安理得。 b ,cvQD
老师B,我曾经的本科班主任(但他不是辅导员,而是正规编制的老师),我们入校的那一年正是他博士毕业的同一年。他在本科阶段反复强调高学历的重要性,认为本科学历就是个废,并且自己在从教4年内就评上了副教授,像吃了药一样狂发论文。但自从在国外当了一年访问学者又结婚生子之后,性情大变。 !O5UE
他深深感觉到他这“一代人”已经赶不上时代,学术前沿发展的太快他再也无法企及。而即便自己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也不过和妻女生活在一套租金4000多的公寓里,他月收入不过7000左右,育儿问题怎能不让他捉襟见拙。 '.iUv#j4Sh
为什么现在的青年教师过的这么惨淡?可以另举一组数据:我在北京一所985大学的经管学院学习,目前学校新招老师已经是只要海龟,国内哪怕是北大也基本不予考虑。这学期我们系招收两名新老师,而报名人数为:300多。在这么可怕的供需状况下,学校和学院有什么动力以提高教师收入的方式来吸引好的教师?哪怕现在一个青年教师的月收入不足4000,一样有人挤破了脑袋想涌进来,而我自认我们的学院并不是一个经管强院。 EU+sTe >
如果现状不好,那么我们着眼未来如何呢?很可能只能使更糟。 cq 0jM;@d
目前中国学术国际化道路空前加快,曾经有那么多人评上教授副教授无非是在一些“垃圾”期刊上发表一些论文,随便出几本书,凑足数目就够。 A$5T3j'
但如今的学术标准早非当年可比,我拿五年前刚毕业的班主任——他还是一个如此上进的人——也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可想而知未来的发展状况会是如何。 lj[Bd >
四年之前,高校只收海龟还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如今已是稀松平常。未来为了跟国际接轨,全英文写作,国外核心期刊的发表要求势必会成为评教的重要权重,而这一切,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XHJCp;f
2个人的潜力与资质 ';1
c
老实说,读大学之前我从没想到所谓的“经济”学科竟是如此模样。 Rn}+l[]jC
本人从小立志读文,可自打跳入“经济学”这火坑,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不再是个文科生,而各种数学模型的应用,真的是我所擅长的么? v7ae^iU
人们已经普遍发现,要在经济这类学科上有所造诣,本科最好应该去学数学、物理这样的专业,打好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的基础,而经济学思想的磨练,从研究生开始也不迟。 89L-k%R
事实上,也已经有无数的大牛,大量的经济学老师通过此种渠道获得了成功,而他们也无疑占据了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我拥有么? d`:0kOF+
所以,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科要求的是什么样的能力么?你真的知道自己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么?你真的确定你能够掌握那些技能并为这一学科做出真正的贡献么? <q!{<(:
当我看到大一大二的学生们现在已经不学高数和线代,改学数分、高代、泛函、随机过程了的时候,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能够支持自己走这样一条“现代化道路”么? ^=t yf&"
S4|)N,#
5B51^"
3就我是不是真的喜欢做学术? _-D(N/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走。 ALKhZFuz
第一是,我是否喜欢学术这件事情? /aK },+
第二,我是否真的喜欢在本专业内做学术? M~@\x]p >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有志于读博的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YES!若非喜欢看书写文章,不是喜欢大学里的生活节奏,谁又乐意熬到年近30才开始职业道路?但如果再问的深入一点,这个喜欢是哪种程度的“喜欢”? v.\&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