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原则论 }
%!FMXe
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V<J69ny|9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包括教学整体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有序性原则、师生协同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1 [fo'M
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们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了教学原则。(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原则是根据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出来的,用以指导教学工作。教学原则既有它的客观性规律,又具有时代的特点。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规律决定教学原则。(3)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它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在制定、解释、运用教学原则时,无不受到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学原则或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h4XcKv+
●●●2.试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及其实施要求。 n2n00%Wu[
教学整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 r7Nu>[r5
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1)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是指教学中内在的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特性。思想性蕴含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之中。艺术性是指导教师遵循教学目的与规律、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因素、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所具备的技能、技巧及实践性知识的特性。(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保证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应当具有真理性,是人类认识成果中基本性、确定性和正确性的部分。人文性是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心理因素相统一。精确的、科学的、逻辑严密的知识才能有较高的发展智能的价值。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要注重非认知因素的培养,非认知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4)实现身心发展统一。良好的体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与增强学生体质结合起来,实现身心发展统一。(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教材、了解学生,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环境,善于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间关系,使学生诸要素在达成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配合,保证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b%rVu
●●●●●3.启发创造原则 :%/\1$3P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w~<FG4@LU
贯彻启发创造性原则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Zk]k1]u*5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W[R]^2QAG
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 09R,'QJ|
贯彻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M MAAHo
5.有序性原则 DUZQO{V
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iD%qy /I/
贯彻有序性原则的要求:(1)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2)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对话,促进师生交往。 E x_L!9>!
●6.因材施教原则 T(Y}V[0+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LXvlt'Q34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学生。(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xik`W!1S
7.积累与熟练原则 X$BXT
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HCOR, `T
贯彻积累与熟练原则的要求:(1)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2)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3)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GS}0;x
●8.反馈调节原则 LkaG8#m1R
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H \r `7
●(试述教学动态信息的调控与反馈信息的处理问题) jZrY=f
贯彻反馈调节原则要求;(1)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z$_W
●9.教学最优化原则(运用教学过程优化理论,简述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 b![t6-f^z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发展方面达到的水平;另一个时间标准,即使身遵守学校有关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LL{t5(- _
贯彻教学最优化原则的要求:(1)综合的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目的、内容、环境和反馈等诸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成为有机的系统,就必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为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只能受到局部效果,而不能取得教学整体效果,应力求使教学各要素按照他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合理地加以配置。这样,把每一个局部因素,综合到教学过程德整体结构之中,既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作用,又使教学取得最优整体效果。(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和学,正是在师生双方统一协调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贯彻教学最优化原则要求把教师的教学最优化与学生的学习最优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师生活动协调统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en3aQ
教学过程最优化 q;p.wEbr4U
教学过程的成分 !loO%3_)
教学最优化的办法 u/} xE7G
学习最优化的办法 ?LM:RADCm
1.教学任务 YjFWC!Qj$
1.(1)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任务(2)在研究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 l#Yx
T
Y
1.(1)接受任务并力争在自己活动中实现这些任务(2)考虑自己的可能,拟定自己的任务作为补充 HH7[tGF
2.教学内容 NvcHv7,
2.分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东西,努力保证学生掌握这些东西 Bk+{}
2.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努力掌握最本质东西 ?F1wh2oq
3.教学方法 j?( c}!}
3.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n9DbiL1{
3.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 ?k"0w)8
4.教学形式 gTnS[
4.选择全班、全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的最合理结合,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u#93Y
4.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力求克服自己的短处 1XCmMZ
5.教学进度 ?<
E0zM+
5.选择最合理的教学速度,利用节省校内外和家里学习时间的专门措施 $1~c_<DN
5.合理使用学习时间,力求加快自己的学习速度 bCzdszvg3
6.分析教学结果 "i&fp:E0
6.判明教学效果同学生实际可能性和师生的时间消费标准是否相适应,力求提高优化水平 A9t8`|1"%H
6.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分析,把学习效果和自己的可能性作一番比较,评价使用时间的合理性,力求提高学习效果和消费时间的合理性 bhn
5Lz$z
s
*f1x N<
10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t|,nz4kJ
教学过程阶段 ?;_H
{/)m
教学原则 %0lf
提出教学任务 B_cgWJ*4
整体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6i| ~7md,
确定教学内容 [-Cu4mf
f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有序性原则 o ~;M"
运用教学方法 0TmZ*?3!4
师生协同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w]F!2b!
取得教学效果 .D!WO
积累与熟练原则 反馈调节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 "
<Qm
-
(1)教学原则之间相互联系(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作用(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aZASPn[
●11.师生协同原则 7/
t:YBR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中。 oK$'9c5<
贯彻师生协同原则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全部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应当把正确的学生观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民主、友好、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对话,促进师生间交流。 bf(+ldq
第五章 主体论 )%t7\1)B3
●简述学生中心论的观点(简述杜威、赫尔巴特教学观的基本分歧) AC'lS
>7s
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同时他们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他们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一种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从心理观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认为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派出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_CL{IY
●简述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zdmr"CA
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他十分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教师中心论者一般都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社会或教育影响的代表者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并单纯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从哲学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外因论者或机械唯物论者。从心理观分析,他们倾向于行为主义,认为不应从人的内部世界寻找对人的行为解释,而应从决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来寻求对行为解释,教师完全可以按预期的目标并通过由他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应答反应矫正或形成学生的行为。 Td&